OKR 的一种实践
OKR 自从 Google 开始用起来后,国内一度流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国内又回归理性,部分企业完全抛弃掉这个,回到原来的老路。我经过实践后,觉得中小企业既不能完全照搬,又不能完全否定,可以改良并逐步使用。
OKR 的好处:
1,目标对齐,提高公司战略执行的聚焦度
2,培育团队的目标和结果意识
3,组织扁平化,加强跨部门沟通
4,让优秀员工脱颖而出
目标对齐,是 OKR 最大的价值,企业很多的战略目标到底下都会跑偏。O 和 K,层层分解,这样制定的目标就能对齐,每个人都知道公司的大目标,也知道这个目标关键的 3 个 KEY 路径,都要向这个靠近。所以,我的实践是,OKR 的 O,时间跨度可以长一点,这也是考核不适合的地方,考核很多时候是为了发奖金,是为了短期激励,而时间长变化大,考核本身就失去意义。
针对小企业,比较好的做法是,公司整体做年度 OKR,部门做年度 OKR,部门根据年度 OKR 拆解季度 OKR,季度或者月度再做成具体任务清单,考核针对任务清单去做。
而整个过程,要不厌其烦的结合年度的 OKR,来给所有员工讲为什么有这个任务,这个任务对关键指标产生什么作用。员工也要理解年度,季度 OKR,理解我的工作对整体的意义,这样一旦第一线发生变化,员工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有效判断。
整个过程中,团队自然而然就以结果和目标导向,一旦违背整体 OKR,自己就能扭转过来。
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必须公开透明,让所有人明白公司的目标,各个其它部门的目标,变相达到扁平化的目的,增加上下文,打破部门墙。把信息完全公开,让员工基本都能理解里面的逻辑,这样才能让事情得到更充分的沟通,协作更加畅通。
这个过程,优秀的员工,有主观能动性的员工,愿意花时间思考的员工,在这里面能发挥的空间更加宽广,也自然而然的脱颖而出。因为这才是知识工作者,最应该有的工作环境。
讲一下实践过程的注意要点:
采用 OKR,意味着管理层要信任员工,要相信组织的力量,而不是个人力量至上,接受平等开放透明的沟通。这对大部分企业家是很难的,也是国内实施起来最麻烦的地方,老板多年的成功经验,让他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很多人要求 CEO 不要参加 OKR 的制定,这怎么可能,可以进行一些改良迭代,才有更好的实践。
O 和 K 的制定
业务型小企业,目标还是老板说了算,开放一点老板可以征集意见,但最终敲定还是老板和管理层来制定,这是对现状的妥协。
但 K 这个一定要中层员工参与,K 要指定负责人,负责人需要给出可落地的指标,而不是由老板拍脑袋决定。管理层要对 K 的指标进行审核是否可落地,不能完全依赖负责人的 K 来做战略决策,要保留理性,因为 K 很多时候是带有风险的挑战的。K 只是路径,是关键路径,是为了 O 服务的,为了达到 O 的可量化路径。
不要把 K 当考核指标!不要把 K 当考核指标!不要把 K 当考核指标!重要的话说三遍。
R 的评判
管理层应当对结果来负最终责任,不能给 K 的负责人太大的考核压力,否则 K 就会保守,不敢去挑战,也就没法做出超预期。
复盘是必须的,否则团队没法成长,但复盘要聚焦在对事情的过程及结果,而不是人的评价,事情的过程讲清楚,人的评价也就清楚了。
人的评价可以采用另外的考核方式:
因为 OKR 我觉得完全不能用来做考核,各种自评环评什么的没有意义,国内的环境没有那种自觉性。
要么不用考核,以结果为目标,要么直接采用结果导向和主观方式,依赖层级去考核。
第 2 种我觉得更加适合国内企业。比如,上一篇讲考核时,对达成目标由总监考核,产品对项目,各级 leader 对下属分别考核,就简单有效,可以脱离 OKR 执行,既有目标,又有人本身的主观判断。
迭代优化
OKR 目前国内真没看到很好落地的,这也只是一种简单落地方式,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任何管理方式,都不是一蹴而就,都可以用产品思维去做迭代,不停迭代优化,版本升级,逐步贴近企业发展和团队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wood】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e224cb5276235198f82c54da4】。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