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 期中测试
Redis 期中测试,主要面向专栏的基础篇(10 讲)和实践篇的前 10 讲。极客时间《Redis 核心技术与实战》专栏学习笔记 17,部分已经作为留言发布,但是留言太多,排在后面的一般很难被大家看到,所以集中发布在这里,欢迎讨论。
题图来自极客时间《Redis 核心技术与实战》专栏
期中测试题 | 一套习题,测出你的掌握程度
以前是比较厌恶考试的,现在则比较喜欢,因为是给自己看的。
选择题
第一次做 65 分,第二次 80 分,第三次 95。
做了三次都错的一道选择题:
Redis 使用 RDB 机制创建快照,关于 RDB 机制,下面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
A. 使用 save 命令生成 RDB 快照时,是在主线程中执行的,会阻塞主线程
B. RDB 文件是 Redis 实例的镜像,用 RDB 文件恢复实例时,直接把 RDB 文件加载到内存,就可以快速恢复了
C. 和 AOF 文件相比,RDB 文件更小一点
D. 使用 bgsave 命令创建 RDB 快照时,主线程只能处理读请求,写请求操作会被阻塞
答案在文末
问答题
第一题
Redis 在接收多个网络客户端发送的请求操作时,如果有一个客户端和 Redis 的网络连接断开了,Redis 会一直等待该客户端恢复连接吗?为什么?
我认为 Redis 不会一直等待客户端,Redis 在网络连接这里,使用的应该是多路复用,如果客户端不发送连接,Redis 应该是不会等的。如果是发送了一般请求,然后连接断开,那么应该是有一个参数可以指定等待时间。
标准答案要点:
Redis 不会等待客户端恢复连接。Redis 的网络连接由操作系统负责处理……采用 IO 多路复用机制 epoll
第二题
Redis 的主从集群可以提升数据可靠性,主节点在和从节点进行数据同步时,会使用两个缓冲区:复制缓冲区和复制积压缓冲区,这两个缓冲区的作用各是什么?会对 Redis 主从同步产生什么影响吗?
复制缓冲区是用于复制 RDB 文件,复制积压缓冲区是用于保存在同步 RDB 文件时,Redis 服务器上新的请求。
复制缓冲区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到同步的快慢;复制积压缓冲区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到在主从同步的时候,是否能够把新的修改请求同步到从库。
标准答案:我搞错了复制缓冲区和复制积压缓冲区的概念。
复制缓冲区 是主从同步时,主节点为从节点创建的输出缓冲区,暂存主节点发送 RDB 文件时收到的写命令操作。RDB 文件传输完成并且在从节点加载完成后,主节点将复制缓冲区中的写命令发给从节点。
如果复制缓冲区溢出,那么主库关闭和从库的网络连接,重新开始全量同步。可以调整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slave 配置项,增加复制缓冲区大小。
复制积压缓冲区 是在主从节点常规同步时,写命令暂存在复制积压缓冲区中,如果主从网络断连,那么从节点再次连接后,可以从复制积压缓冲区同步尚未复制的命令。
复制积压缓冲区是环形的,如果主从网络断连时间太长,复制积压缓冲区可能被新写入命令覆盖,无法增量复制,只能全量复制。可以调整 repl_backlog_size 的设置,修改复制积压缓冲区大小
第三题
假设在业务场景中,我们有 20GB 的短视频属性信息(包括短视频 ID、短视频基本信息,例如短视频作者、创建时间等)要持久化保存,并且线上负载以读为主,需要能快速查询到这些短视频信息。
现在,我们想使用 Redis 来实现这个需求,请你来设计一个解决方案。我来提几个问题,你可以思考下。
首先,你会用 Redis 的什么数据类型来保存数据?如果我们只用单个实例来运行的话,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持久化方案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其次,如果不使用单实例运行,我们有两个备选方案:一个是用两台 32GB 内存的云主机来运行主从两个 Redis 实例;另一个是用 10 台 8GB 的云主机来运行 Redis Cluster,每两台云主机分别运行一个 Redis 实例主库和从库,分别保存 4GB 数据,你会用哪种方案呢?请聊一聊你的想法。
我会使用 Redis 的 Hash 数据类型来保存数据,短视频 ID 作为 key,其他的属性信息按照 key-value 的形式保存。如果是单个实例的话,那么采用 RDB + AOF 的方式持久化,就是周期性 RDB。
如果不是单实例,那么使用 10 台 8GB 云主机,这样的话可以避免因为实例过大引起的同步问题。10 台云主机,5 套主从库,在可靠性上也有一定的保障。
标准答案要点:
可以使用 AOF 日志来做持久化方案,主要是因为负载以读为主,写命令不会太多,AOF 日志文件不会太大。
另外在选择方案的时候也要考虑经济成本。
选择题答案:选项 D,bgsave 创建快照时,主线程能同时处理读写请求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escray】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cf7a4e8356a7389bebc88c99e】。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