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基建系列 - 组织知识传承 4 破局
行动派
经过半个月额的沟通后,每个人都有了一定的预期后。我按照整个项目管理周期,按照职能划分了 3 个角色:BAPM(业务分析与项目经理),Delivery Lead 和 Produciton Lead。因为以外包厂商的交付模式, 所有角色都需要以强化管理能力来提高掌控能力。
类似上图,整个科技组相当于 Cross Functional Product Teams,在原本各自为政的系统 SIC,转换为跨功能的产品小组。以下为职能概要:
BAPM 组:负责业务条线的需求对接与分析,重要项目管理推进,整体需求排期。
Delivery Lead 组:可行性分析与设计,工作量评估,开发与测试工作。
Prodcuton Lead 组:生产运维,生产自动化管理,投产质量管理。
按照以上其中有以下利端:
1) 优化工作量分配,不会因为系统或者业务属性在某时段特别忙或者特别闲。(例如财务系统在月结日)
2)让有冲劲的同事有更广的平台发挥, 不会因作为边缘系统 SIC 限制
3) 基于小组执行项目群,每个人的事项比原来透明,所以好的实施经验(Best Practice)可能更快的有效跨系统落实。
4)需求与交付专注在整个业务条线的需求,而不是系统级别的需求,所以更能增加对项目业务价值的关注。
5) 基于整体业务链条系统的设计,有产品化思路和沉淀。
其中有以下弊端:
1)各个职能团队间易产生谷仓困局
2)启动阶段,因没有相应业务领域知识积累,与业务的沟通效率降低。
3)因系统耦合历史负担重,长期造成技术体系散乱,因为不再是原本最熟悉的 SIC 带项目和变更,很长一段时间可能会交付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
4)交付和运维的目标不一致造成天然紧张关系(求快求多 vs 求稳)
ReOrg 第一个月回顾
最开始的时候,需要的是有一个抓手把结果先带出来,然后每个小组自然就会有竞争意识开始行动起来。生产组(Production Lead)的是我最先操刀下手的,以下为一个月的成就:
1) 交付了金融市场的 14 个系统每天早上的自动化开门健康检查,检查内容包含服务健康状态与日志检查(仅覆盖严重类出错的关键字)
2)制定了系统运维资产的最低准入条件(系统文档列表与模板,生产环境信息)
3)统一上收了 14 套系统的投产流程,与投产评审环节
这个过程中,因为已有运维的资料实在与预期差得太多,所以降低了预期,修改了多次准入条件。不但已有的材料有问题,新提供的生产系统信息也错漏百出,PL 的同事一个个在生产上确认,才最终完成了材料。到现在全部 14 套金融市场的系统信息完全收集完成,现在在评审检查阶段。整个过程有多次的反复退回,每个成员也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感受到自身基建的不足,积极的配合完成的同时也燃起有一种“早就该这样了的”激情。
然后紧接着这一周,对于 PMBA 和 DL 组,也开始下达了 KPI 命令,这部分明天开篇继续。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Hillz】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ac82cf9be6a4074742329da57】。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