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新:通过设计创新改造世界
今天上午在混沌的大课里柳冠中老师(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讲了一趟关于设计创新的课程。
柳教授提出的事理学方法论讲究“实事—求是”,“实事”是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求是”才是解决问题。听完后很有收获。
如果我们都没发现问题,如何来寻找解决方案?如果要给出解决方案,我们必须要先定义好问题。
作为一名创业者,我的工作就是去发现市场还未满足用户的需求。然后通过差异化的方式去满足它。用户需求其实不难找,难的是看透需求的背后。
这其实就是在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如果问题我没了解清楚,就贸然去做的话,很容易做一些伪需求,或者是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
我是研发出身,经常跟设计打交道。设计师的工作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今天的课程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设计师也可以从普及大众的角度来设计产品。从这个角度看,设计不追求高技术,解决问题就是高技术。设计要先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追求的是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设计越是无形,越让用户无法感觉。效果越好。
我这里简单介绍下柳教授的课程内容。
一、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柳教授说设计不是享受、不是方便,也不是好用。设计是一种无形的服务,也是无声的命令,给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你带来了限制。
设计思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用设计思维重新认知世界。所谓设计,是把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的产品、把我们的经济、把我们的认知重新格式化。设计的责任是重新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现在的很多人认为设计就是造物,设计就是工具。这很浅薄。我们想要设计一个东西,首先要知道其目的,然后通过目的来分析有哪些可实现的路径。再选择不同的策略,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技术再选择不同的工具。工具只是最浅层的东西。这是一个方法论。
方法论:目的 —— 路径 —— 策略 —— 技术 —— 工具。
二、中国设计存在什么问题?
中国的设计以工业设计为主。什么是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是指从工业革命以来所有设计的统称。工业革命的现象是流水线批量生产,它的本质是让大众能享有文明,所以叫革命。
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跟手工业的生产方式有极大的不同。
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分工合作。系统标准、服务大众、实用、经济。
手工业生产方式:经验、技巧。巧夺天工、随机应变、装饰、美化。
中国设计的问题是,很多学工业设计的人,都没学到本质。工业设计跟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价值观革命的结晶。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全产业链的分工协调,所以在工业时代,设计必须跨界。
有个概念叫”四品说“。在工厂里被制造,叫”产品“;到商场里流通,叫”商品“;消费者购买使用,叫”用品“;用完后扔到垃圾桶回收,叫”费用“。制造、流通、使用、回收,这是一条产业链,不可能一家企业就包揽了整个产业链,需要社会的分工合作。
所以,工业时代设计师最大的能力是什么?不是画画、手绘,而是协调。你的设计,一定要能制造、能流通、能使用、能回收再利用。你的设计通过跨界合作实现,这才是真正的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
三、如何培养创新型的设计思维?
设计包含着创新。创新工业设计,需要我们一个新的创新机制。我们需要抛弃以前错误的思想。也就是"格式化”,我们可以从三处格式化:
第一是眼界。个人涉猎面必须广,具备一定的“宽度”,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
第二是格局。格局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普通人也能干大事,要认准自己的目标,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
第三是观念。中国的设计观念,叫“事理学”,它是指事在先,物在后;要实事求是,不要为了造物而造物,设计之前要弄清楚问题,要去做求证和选择。设计需要预测未来。
除了眼界、格局、观念外。设计师还要注重自我修养。
首先,要学会协调关系的思维方式,培养抽象思维。
汽车、飞机只是工具。要抛开载体,去看事物的本质。我们不是在设计汽车,我们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问题。用新的载体取代旧的载体,做颠覆式创新,而非改良。这是大设计。
其次,设计时不用名词思考,改用动词,这是设计思维的一个关键点。
名词思考只解决表面问题,比如研究大小、材质、形状的区别,名词代表过去时或现在进行时。而动词思考需要先研究主语,你要先去解析你研究的对象;再去解析限制动词的状语,比如时间、地点、条件等等外因。
最后,研究外因是“认识论”传承
比如事理学。事理学方法论讲究“实事—求是”,“实事”是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求是”才是解决问题。设计的学问在设计之外,就是要解决问题。
事理学有以下几个思维特点:
● 注重需求“目标”而不是“功能”;
● 注重“事”而不是“物”;
● 注重系统的“结构”关系,而不是元素、因子;
● 注重整体,而不是局部;
● 注重“物”存在的“外部因素”而不只是“内部因素”;
● 注重过程,而不是状态;(状态是静止的,过程是有状态、有过程、有未来)
● 注重“动词”思维,而不是“名词”思维;
● 注重祈使(祈使是命令句的退一步,命令太硬了),而不是叙述;
● 注重理解,而不是解释;(解释总是要描绘的,理解以后更能发挥。)
● 注重引领,而不是满足;
● 注重设计师与用户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你是行家,让用户听你的。)
四、中国方案的设计创新思路
1、设计不能只重“养眼”,不顾“养心
不能一味地跟随市场、满足市场。我们必须要重新定义与引领问题,创造属于中国的模式。不仅要”养眼“,还要”养心“
2、重视生态社会设计,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
整个地球的资源并不丰富,设计更应该倾向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
3、设计不能根植于享乐、虚荣之上,时尚不等于设计
过度的设计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与打磨,很快就会被淘汰。时尚是短命的,不是设计。设计提倡的是长久使用。
4、推广设计标准化、流动化、组装化
只有标准化、流动化、组装化才能普及大众。只有大批量生产,才有大的收益。
5、回归中国民族节制,适可而止的传统。
物质越丰富,人的智商就会越退化;科技越发达,人的精神就会越空虚;营养越丰富,人的生理功能就会越衰弱;这是自然规律,我们需要追求合理与适可而止,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智慧。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石云升】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9180e8740ee0150bbb4a09b3d】。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