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化的效率公式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像一个神奇的陀螺,在过去的好几千年里本来是慢的,悠闲的,却在最近 300 年,顷刻间似乎被注入了洪荒之力,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越转越快。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经济领域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开启了产业精细化分工的新思想;生产管理领域,泰勒的三个科学实验,开启了标准化作业的新潮流。所有这些研究活动,本质上是为了提升日常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
这是一个“效率”世界。
研发管理对效率的追求也不例外。
从事研发管理的同学,可能会有如此感慨,明明投入了更多的研发资源,为什么产出并没有明显的提升?想让大家工作效率更高一点,经过一番精心的促膝长谈,换来的却是大家的一切照旧;要么速度勉强提升了一点,却发现质量快速下滑,综合产出还不如之前。
套用一个数学公式,大概如下:
那么,到底该如何提升团队的研发效率呢?
同样,以一个公式来表示。
首先,标准化。群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线性组合,个体有个性,由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也有个性,且个性更加复杂、动态和不可预测。如果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产出的结果将会是「百花齐放」,需要花额外的时间去重新调整统一,而统一的过程中又可能出现以谁为准的分歧,如此一来,不仅花在非生产活动上的精力增加,成员的工作挫败感提升,最终结果也可能差强人意。
其次,流程化。标准化侧重单个岗位工作方式、次序、工具和产出的明确定义。而流程化强调的是跨岗位的合作秩序和不同场景下的预定义处理方式,便于需要协作的个体能够根据当前工作所处的节点和情境,清晰地判断下一步动作,减少过多的突发性讨论和协调。流程化的理想状态是实现团队自治,组织自运转。如果流程化足够完善并且深入人心,还可以消除对核心人员的依赖,拔高组织自身的专业化运作水准,即使是一名普通的成员加入组织当中,也能产出符合预期的成果。
其次,熟悉程度。同样一个人,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和一个陌生的环境,绩效结果可能大相径庭。何解呢?对工作内容和环境的熟悉程度应该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对标准很熟,对流程很熟,就可以减少返工、协调、咨询以及等待的时间;如果我们对业务很熟,既可以减少任务开始前的查找资料的时间,也可以快速地提炼出工作当中的重点、要点、难点和坑点,及早进行应对,让实际的开展过程显得一帆风顺。因此,光有标准和流程还不行,需要想方设法让大家深刻的理解并坚定的执行下去,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组织知识竞赛、案例复盘等都是不错的行动。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即个体的自主性。对于高自主性的成员,遇到困难,能够迎难而上;面对不确定性,能够主动去分析考量,让事情变得更加确切;面对方案性的空白,能够主动承担起补齐的重任。
那么,如何提高成员的自主性呢?
第一,要宣导主人翁意识和开创精神。并对表现出这种行为的成员,给予及时且具备仪式感的表彰。
第二,给予足够的授权,让成员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即使他做错了,或者越矩了,也要给与足够的包容和帮助。
影响团队协作效率,除了上述管理因素之外,技术因素也是非常关键。如果组织有成熟的技术平台或者工具库,对于提升协作效率将如虎添翼。当然,要有这样运转良好的完善平台,往往要求组织有专设的平台化工程团队,而这确是很多组织可望而不可及。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虽然技术丛林历来都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但仔细想想,很多时候这些林林总总的技术、方案和模式,到底改变了什么?一大半不过是效率的提升尔。
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更高的效率,往往意味着更强的竞争力,因为你有更多的回旋的时空。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凌晞】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88e6e5b144542823cd96501a7】。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