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关于一场甲乙双方争议的思考

用户头像
boshi
关注
发布于: 18 小时前

这两天技术团队和服务的客户团队在互相间邮件往来,言语间颇有情绪,如果从大公司的视角来看,颇有部门间办公室政治的味道。

 

双方领导都还没有发表意见。而我的想法,也是让子弹先飞一会。

 

如果双方磨合好了,合作会更上一层楼;如果没有磨合好,对自己的团队而言也是好事情,更能清楚自己的团队更应该聚焦精力做好产品,对客户方而言也能够明白需要什么样的团队更好协作。

 

我旁观了这场看似业务讨论、产品设计与技术工作量认可的辨析,本质上是对各自专业度和权威性的维护。

 

这个问题最糟糕的情况是甲方持着甲方的权利操着非专业的指挥权,颇有瞎指挥的味道。一般的技术团队或者一次性项目,很简单听甲方的就可以了,毕竟人家是买单方,验收过后,欠货两清就好了。但如果是长期合作的运营项目,后期还是得由现在的团队做维护,而这个坑,技术团队也不愿意背。

 

对技术团队而言,仅仅是纯外包派单过来做定制的开发,而这个需求可能是由甲方的运维整理后通过来的,也就不愿意参与了,也没有多大价值。因为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包含咨询和业务设计的内容,不然能不能满足需求都不知道,也没有办法保障质量和效果。

 

在这一点上,为什么业务管理类系统争议少,而运营类的互联网产品设计争议多?这就像武无第二文无第一一样,业务是有明确细节和需求的,有一个标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听话照做就是了。而运营类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得到数据验证,那又是另一个版本迭代的任务了,工作量消耗了,团队元气消耗了,时间窗口也过了。

 

这中间扣到某一个细节的工作量统计是否合理上,或者做多了一些工作是否应该统计工时,或者 1-2 个工作日是否合适上,一方面也是考验甲方的度量,也考验甲方的眼光。专业度足够,会有正常的价值判断。对技术团队而言,有不用纠结,项目是产品打磨的练兵场,复用是项目给予的最大价值,对走产品化的技术团队来说亏不了。

 

扣到某一个细节的工作量统计是否合理上另外一个层面的副作用是,会把双方团队逼到一个不在协议合同内的,就不做了。导致双方团队需要花大量额外的时间精力去核定需求上,都不愿意往前做做一步,总差那么一口气,而运营类的项目一方面要求响应速度快,另一方面刚开始都很难想得清楚,需要快速迭代来拟补,事后复盘是一种常态,也最具有价值。

 

最后如果双方团队磨合不到一起,除了双方领导出面解决外,对于非定制类的项目其实双方都有很大的选择权,对甲方而言有一大堆 IT 供应商可以选择,对乙方而言也有一大堆项目等着接盘。现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的魔力也在于此。

 

做定制服务的话,有一些坎或者该有的基本功是绕不过去的,除非不做这个生意了。

 

反观技术团队自身,还是要建立自己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让甲方同学知道在专业领域的规则和要求,同时自己要有一套明确的流程和交付物,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扎实了,直面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成果,这里面就会排查情绪的成分,这点也正是团队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发布于: 18 小时前阅读数: 9
用户头像

boshi

关注

平时散记的聚合地。 2017.10.24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关于一场甲乙双方争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