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发效能推进提升的一点感受
1. 点 -> 线 -> 面
先找问题点,一个点一个点解决。
先找问题点,一个点一个点解决。做事的方法需要按照问题进行驱动,尤其像 Devops 其实没有什么统一'银弹',不同公司属性/业务特征/项目类型/所处阶段/人员能力等等,都不尽相同,在当下能最高效解决问题的模式/体系,那就是好的体系。我们不断学习了解业界其他的模式流程,其实是为了能够知道更多不同问题点出现时解决方案是什么,提炼改造融入到自己所负责的业务当中,而不是有一个'完美通用'的模式,直接拿来用套用。所以应该以问题来进行驱动行动,把每个解决问题的点做好,才能有线;把多条线跑通,才能形成面;把多个面覆盖全,才有构建体系。
2. 提供实质需求,而不是'伪需求'
雪中送炭 or 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or 锦上添花在推进过程中,会有两种角色,研发效能方和业务方,可以理解为研发效能方提供了体系、流程、CI/CD 能力,将这些东西进行落地。但这里可能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推进时会有'通过以往的经验,我觉得你需要 XXX',然后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推进。这时业务方对于这部分的需求的态度,可能就是,I don't care,要搞就搞吧。这样无论是推进效率还是落地效果,其实都会大打折扣。
3. 需求来源的不同发展阶段
先取,从业务中来;再推,到业务中去
先取,从业务中来;再推,到业务中去一开始推进落地时,研发效能方其实应该更多的是倾听者,从业务中多多倾听他们目前的痛点,要解决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作为推进落地的抓手,列入高优先级。按照问题优先级将一个点一个点进行落地,每个点都保证能产生效果数据,而这样慢慢的业务方会主动来索要,希望可以接入到更多的能力。
4. 趋势 > 数值
拉长时间周期,才能看的更清楚
拉长时间周期,才能看的更清楚在推进研发流程建设 CI 能力一个月后,线上问题从 8 月份 20 个降为 9 月份 15 个。这样的数据真的有效吗?需求数有没有变化?需求大小是否不同?测试人力变了吗?线上问题种类是啥?CI 发现了哪些问题?线上问题减少如何归因到 CI 的接入?
5. 某阶段只有 1 个北极星指标
兵力有限,敌人太多,单点突破
兵力有限,敌人太多,单点突破在推进初期,你会发现有太多的优化点、提升点,这时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想一口气全部消灭的欲望。就像游戏一样,里面有一堆的 boss,不能上来就跟一堆 boss 去打,而是要通过判断找到最合适的那个先突破。研发效能提升也是如此,在人力精力有限情况下,全路推进,其实会造成一个啥啥都推、啥啥效果都不太明显的尴尬处境,莫不如先将最痛问题解决,逐个攻破,这样推进更快效果也更显著。
6. Devops 和度量指标没有前后顺序
在基建完善前先把已有数据用起来
在基建完善前先把已有数据用起来有时会觉得想把 Devops 整体建立起来、平台间数据打通,这些做完之后开始指标度量。其实这两者并不是串行关系,在建立 Devops 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指标度量,平台数据没打通,那就先从每个平台分别取数/分析,而不是要把所有的基建全部完善后,才分析数据。数据越早分析,越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你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决策。
研发效能提升之路没有终点,我们始终在路上。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homber】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520ee620cf43be90e8bda9e6b】。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