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工具变成你的锤子 — 邂逅《Every Tool's a Hammer》
邂逅一本好书,好似与一位智者畅谈,总是让人茅塞顿开,获益良多。一个冬日的温暖午后邂逅了《Every Tool’s a Hammer》,书副页上的作者简介(“亚当 •萨维奇是探索频道《流言终结者》的明星,又是科学、科技界倍受欢迎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制造商、设计师(动画师、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布景设计师)、特效工程师、电视主持人、演员、制片人。但是如果你问他从事过哪些工作,他会回答你,他一生都是一位工匠,而这正是他最热衷的角色”)深深吸引了我,尤其是那句“他一生都是一位工匠,而这正是他最热衷的角色”。其实我是一个很少阅读专业以外书籍的人,也许是内心对工匠精神的敬畏和崇拜,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常年的工程师背景,让我对书中作者的感悟产生了很强的共鸣。下面我将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感悟进行总结,希望可以整理自己的学习所得,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工匠修养,同时也希望这些内容能对大家有启发和借鉴。
1 列清单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会常常感觉手上的事情特别多,脑中特别乱,十分焦虑。解决这类焦虑,我自己的经验是,把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出来,清空自己的大脑(书中称之为”列清单“)。完成清单后,我建议再进行以下工作:
根据不同事情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排定优先级。
看看总工作量是不是超出了自己的处理能力。如果超出了要学会说“不” (工程师很多时候都是我这样的老好人,不善于说“NO”)
这样做给我带来的切身好处是:
降低焦虑,大脑中不会再不停的翻滚这些事情,因为我们已经把他从大脑里清空了,并且安排了相应的计划,可以有种安全感
更加容易面对不确定性,最让人的焦虑还有随时插入的新情况,这时我们只要把这个变化列入我们现有的列表中,就可以了解这个不确定性对我们手上事情的影响,做出正确而理性的安排,避免忙乱。
避免自己进入稀缺状态,稀缺状态很容易引起我们的短视。(关于“稀缺”,大家可以参考《稀缺》这本畅销书。)
2 学会委派
“哪怕拥有完美执行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所有技能和经验,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独自行事也是犯犯傻。”
工程师都会有一个特点,常常执着于一种对任务的完全把控,这导致了个人英雄主义。”我一个人写整个程序会更快,跟别人交流更麻烦“,”有说服别人的功夫还不如自己弄,让结果说明一切“等等。
虽然,随着现在互联网/虚拟技术发展(甚至是 metaverse)我相信未来超级个体会在各项创新活动中显得更加重要,甚至成为主体。但下面这些情况,仍是每一个“个人英雄主义”工匠需要,认真考虑的
想做的事太多,会容易进入稀缺状态,做出不正确的判断
无法擅长所有方面,哪怕是擅长的方面也难免存在片面的判断
有时外行人/局外人的观点,更能给你突破性的启示
其实,“委派”很多时候,并不是给被委派者找麻烦,很多时候我都低估了他们的意愿,因为这些任务往往有助于帮助他们成长。“委派”很多时候都也会成为难忘和愉快的合作。
3 保持耐心和谦逊
“注重细节的匠人永远不会缺少自我怀疑”
优秀工程师/技术人员一方面对于自己工作永远充满着对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就会带自我怀疑;另一方面,又十分抵触别人对自己工作的质疑,对别人的质疑会表现出不耐心和不屑。
这其实是有一些矛盾的,只会让我们错过很多很有价值的反馈。记得刘德华说过一句话“对批评你一定要字字反思,如果你句句反驳,那你一定失败”。
“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来自雇主和客户的反馈。”
雇主和客户在我的认知里都是客户,我认为“每个人本质都只属于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以你的名字命名。”
客户是你的产品和服务的使用者,他们意见是对你工作产物最直接的反馈,因此对于我们改进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技能是最有价值的。
想要成为真正的工匠,我们要时刻保持耐心和谦逊,这样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反馈并从中成长。
4 “硬板纸“ — 构建低成本原型
作为一位道具师,硬板纸是作者最喜欢使用的材料 — “最喜欢的还是用途清晰,局限性明确的普通材料,它们允许我犯错,并从犯错学习使用更为复杂的材料”。
事实上,多数道具最终并不是通过硬板纸制作完成的,更多的时候作者是通过硬板纸来制作原型。原型不仅可以快速验证我们的设计,同时它也是最好的促进想法传递的交流工具。
这样的方式同样适合于不同的领域的创造过程。如,在软件开发领域就有为我们所熟悉的快速原型法,它就是通过构建低成本的原型来验证架构,降低风险,同时,原型及其构建过程也让架构设计更为容易被团队所准确理解。
“开工的最佳方式是制作粗略的全尺寸模型”,对于软件而言,这个最佳方式常常是构建穿越架构各层次并涵盖主要风险的软件原型。
5 提升容忍度 — 创作就是迭代
“没有什么能让你为即将开始的创作之路做好淮备,它只是让你意识到,最终结果的不会是自己规划的那样。再多的构思、白板、故事板、排除选项,都无法显示出你真正的目的地,只有在到达之后,你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
熟悉软件开发过程的人,一定对于迭代这个词不会陌生,随着人们对于软件开发过程的认识深入,迭代的开发过程淘汰了瀑布式软件开发过程。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我们应该意识到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和不确定性共舞的过程,设计甚至是需求本身都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清晰的,所以,我们要提升的是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才能不放弃对目标的更完美追求。
6 螺丝胜过胶水 — 保持预见性
如果我们在连接道具/模型组件的时候使用了螺丝,那未来我们就可以通过螺丝将组件反复地拆装,修改。甚至,部分组件在未来还可以被复用到不同模型中去。试想如果我们使用胶水连接组件,结果就完全不同了,拆卸将会是破坏性的,一个很小的差错,都可能要付出完全重做的巨大代价。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胶水连接比起螺丝连接是更加方便的,我们省去设定连接空位,开孔等诸多工作。
书中作者更偏爱使用螺丝,作者认为“事先花一点时间,事后节省时间”。
使用螺丝就好像我们在编写软件时通过精心设计来划分模块并制定合理的接口,降低系统中不同部分的耦合性,以降低未来局部变化的成本,并实现模块在未来的复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胶水就一无是处,选择螺丝或胶水就是一种权衡和取舍,它来自于我们对未来的一种预见性,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和重用。
在软件的设计中,好的软件架构总是可以预见性的隔离变化并抽象可重用的逻辑。
7 分享
“如果你想创作伟大的作品,就必须同其他创客合作。你不但要善于分享自己的创意,还要善于分享你对它们的想法/愿景”。
知识就是力量,而你能用它做的最有力量的事就是分享。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蔡超】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2aeccd0e8297b315dfa15f653】。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