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我对测试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诉求的思考
前言
周末和几个测试圈子里的大佬饭局上聊了一些职场和测试职业发展相关的话题,我将聊天的内容做了整理和阐述。见文章《测试工程师的职场发展二三谈》。朋友圈有测试同学对这篇文章提了比较深刻的建议,下面是他的评价和建议:
评价:
据说是大佬饭桌总结,有两点值得我学习,其一,职业素养已经容入日常生活;其二,执行非常快,据说饭桌结束总结就出炉了还是饮酒成篇。内容非常实用,不过也有缺点,其实从我个人看来,观点手段还不够尖锐。不过大佬们早已离开普通圈子太久,或者身边都是小辈,看得都是降维视角,面临不到普通圈子的问题。缺乏年轻的锋利和对生态大局的思考。
建议:
之所以思维不一样,是由于作为后来者,需要预测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如果风口的缩紧会让前进的道路变得模糊,毕竟我们已经失去了教育行业整整一条线,大厂福利开始缩水,而大佬们已经站在上层则感受较少。只有健康发展的生态才能让从业者感觉安全。营建生态才是核心与长存之道,才是解决岗位偏见与矛盾的根本手段。还有个人对企业的利益关供求问题,进一步提升这种我对于团队与企业的价值挖掘应该 成为探索的方向。
反思了他表述的内容,将其中核心的点做了梳理。这篇文章算是对其中部分内容的一些观点和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友情提示:这篇文章中的某些观点,可能会刺痛某些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多说无益,各聊各话而已。
测试圈子生态的思考
其实测试的生态,说起来蛮简单的,一个词语概括就是两极分化。有个梗:hand hands,load loads,太贴切了。两极分化这个词,可以从下面三个维度来看:
薪资
我认识的测试也算不少,月薪上下限从 8k 到 55k 不一而足;从年薪角度来说,package10W 到 100W+的都有,我这里指的是单纯的技术岗位,不算管理岗在内。而且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点,绝大多数测试,薪资的天花板就是 30K,对应年薪 50W 以内。这里的绝大多数,我可以给一个用户画像:
工作经验:5-10 年;
第一学历:大专-本科;
技术能力:会写点自动化代码,工具仅限于使用,不提造轮子,能把现成的轮子用好都没有几个;
沟通协调:沟通能力一般,影响力仅限于小 team,没有自己的代表作(owner 一个大型的复杂项目并拿到好结果);
学习成长:貌似买过几本书和技术视频,但几乎不怎么看,技术沙龙很少参加,定时复盘和自我思考更是没有,一直陷在自己的陷阱里不可自拔;
技术
聊完薪资聊技术,测试圈子,技术比薪资更加两级分化。有下面几种典型的案例:
全能型大佬
撸代码、写文档、沟通协调、owner 项目、团队影响力等等,他们不是权威,却在公司或者测试领域有着让人不自觉信服的能力,很少有他们不懂或者听不明白的测试技术难题;
一专多强型专家
在某个领域是公司或者测试圈子比较知名的专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细分领域之外也可以触类旁通的快速上手或者提出可行的方案;
指点江山型架构师
这点其实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典型的特征是:各种专业术语头头是道,向上汇报 PPT 写的贼溜,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拉通对齐赋能抓手背景价值切入点顶层设计底层逻辑,就差直呼好家伙了。一聊就是你的方案不可行太辣鸡,我告诉你长远规划是 XXX,短期目标是 YYY,里程碑要考虑好 MVP 方案。你问他怎么落地,具体的某些问题如何解决,他回你一句,自己去领悟。
伸手抱怨躺平型咸鱼
这种类型有很多典型的特性,比如:
伸手党:搜索引擎都不会用或者说懒得用,伸手就要答案,或者期望遇到一个大佬化身为圣母,帮他解决所有问题;
抱怨党: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求助大佬或蒙不做声,回头在技术群吐槽抱怨,事前不评估、事中不解决、事后不复盘;
躺平党:不学习、不听劝、有太多自己想法而很少去 doing,KPI、OKR、团队目标关我什么事情?偏见多又刚愎自用;
综合特点:为现状焦虑,没有毅力践行决心改变现状,三分钟热度,时长憎恶自己不争气,坚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坚持不下去,混迹于各大 QQ 群微信群,他们以最普通的测试身份埋没在互联网的狂欢里,却过着最煎熬的日子。
公司
国内做软件测试的同学还是蛮多的,或许我们在很多技术大会或者 QQ 微信群经常能看到 BAT 等大厂的测试同学,然后为他们的高薪和面对技术难题的侃侃而谈心生羡慕,误以为整个软件测试圈子都是人均 BAT,觉得自己努力一把自己也行。但真的是这样么?不见得如此。
有些比较喜欢在各种技术群带薪聊天的同学,可能下意识的忽略了那些在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的小公司或传统企业外包企业的测试,拿着微薄的薪水,为项目黄了而被裁员整日担心,加着最多的班,没调休没加班费没打车补贴。
事实的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互联网领域,大部分人就是在这些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的小公司或传统企业外包企业。所以为什么会有上面所说的薪资以及技术的巨大差异,客观原因是公司及所处的环境以及平台不需要你有多好的技术,另一方面则是主动去学习自己的未知领域,要面临巨大的心理壁障和思维上的重构;主观原因则很简单,好逸恶劳待在舒适区是生物的本能。
行业发展趋势的思考
国内软件测试的圈子,相较于国外,从发展伊始就是在畸形的本土化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大概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青铜时代
最开始软件测试这个岗位的出现,是由于部分外企如微软、惠普等进入国内,催生了部分软件测试的岗位,最初的那一批测试,部分现在已经是圈子里的传说,只有极少部分现在还在测试一线工作。当时的大环境是需要有这么一个岗位来负责“捉虫”。
工业时代
这个阶段的典型就是部分测试工具的出现,开始被应用到具体工作中来作为生产效率的提升辅助。loadrunner 和 QTP 的传说,在几年前还在部分技术 blog 和培训机构的内容里呈现。
自动化时代
这是个很典型的转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内大概是 13/14 年开始出现了自动化测试工程师这么一个岗位,比较典型的工具有 selenium,后来又催生了很多的其他工具如 appium、robot framework。我也是这个阶段步入测试行业的,那个时候最深的印象就是稍微能写点代码搞自动化测试的都是大佬级别的人物。
多元化时代
AI 测试、敏捷测试、精准测试、探索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大数据测试等等很多名词,开始出现在各种技术社区社群和技术大会上,大家开始对测试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推动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趋同割裂时代
看了上面的测试行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如果要探讨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来看待:
趋同
所谓的趋同更多表现在面试环节,现在整个软件测试的求职市场上,有句话说的很有意思:面试造飞机,入职拧螺丝。
面试时候,测试流程、编码能力、系统架构、管理能力、项目经验、沟通协调等等无一不问,好像测试就是个六边形战士,哪里需要都可以成为一块砖。
割裂
为什么会谈到割裂?我从 21 年下半年开始,渐渐感觉到一种趋势:不同领域的测试同学,在实际的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时,开始会有新的完全独立于测试这个岗位初衷的新的东西出现。各个测试的技术领域,也开始越来越内敛,即大家开始只和聊的来的玩得来的一起玩。
聊完上面的两个角度,如果你问我对测试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看待,我的观点如下:
北上广深杭的高端测试岗位,会逐渐向新一线和二线南方城市迁移,新一轮的内卷和竞争即将到来;
小而美的圈子会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各自的领军人物在推动,另一方面则是新的东西太多,可选择性较强;
To C 的测试岗位趋于饱和,To B 的 SaaS 生态,偏向于交付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新的测试岗位会逐渐涌现出来;
短期内很难有新的创新的技术出现,炒冷饭和修修补补会成为常态,先发优势者会被快速追上,并且被后浪超越;
假设我上面的观点部分实现了,我对还在中下层的测试同学的建议如下:
做好经常跳槽的准备,你能走多远取决于新机会的出现和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
半路转行的同学,如果还未看到新的人生可能性,那么请抽时间打好技术基础,同时做好经常出差的准备;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深入,成为某细分领域的 top10%,你就能吃到两极分化导致的剪刀差利益,蛋糕足够大;
找到自己适合的圈子,认识圈子里的引路人或者大佬,做好跟随,不要像墙头草似的随风飘荡,很可能一事无成;
个人诉求和企业利益的思考
聊到这个,我心里其实一直有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工作?至今没想明白。
个人诉求
个人工作的诉求是什么?最本质的原因就是赚钱。怎么赚钱,学得测试艺,卖与资本家。
怎么学?除了大学计算机专业会给你打一定的基础,绝大多数技术还是需要在工作以后学习。
至于什么职业规划、晋升空间、平台大小之类的,完全就是资本家给你画的大饼。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想去大厂?因为大厂赚钱能力强,倒闭风险小,人多适合摸鱼,更知道马儿跑要给吃草而不是吃屎。
所以明白我要说什么了吧?
多学点技术,多务虚,想办法去大厂,履历镀金,经历一些大的项目开阔眼界,然后去小公司或者二三线城市降维打击,这样才能尽可能延长‘35 岁被辞退’的现实。
主动沟通多向上汇报,是个人价值诉求的延伸,不要不好意思。蛋糕有限,你不切有的是被人等着切蛋糕。
企业利益
近几年特别是疫情之后,我发现测试的薪资水涨船高,开始逼近开发了。君不见很多大厂应届生白菜价都 30W 起步了。
很现实的一点是,薪资倒挂,后人更比前人强是符合逻辑的,时代变了大人,现在是市场经济不是公有制经济。
企业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尽可能用比较低的成本来创造更大的利益,国内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是商业驱动而不是技术驱动,所以技术梦对大多数人而言不现实。员工对企业来说,如非必要,都是随时可替换的人肉电池,不要整天想什么职业规划创造价值之类的屁话,多找点副业收入,老老实实想办法多赚钱。
测试的薪资水涨船高还不是因为国内企业出海没本事,窝里斗互相提防内卷之下导致的,资本家会很快清醒。
所以明白我要说什么了吧?
尽可能抓住机会证明自己,当然你要有证明自己的能力。企业内站队抱大腿没什么错,尽可能成为既得利益者,风口不对了早点润。多试错才会有机会,不要死守着一家待到死,除非你可预见的利益大于试错的风险。
如何‘站着硬吃’测试这碗饭
今天在家看书,人类和社会学家项飚的《把自己作为方法》。里面提到的一些观点特别有意思,我觉得在这里引用也很适合给大家一点启发。
吴琦:您说的这种理解和解释的学术工作,可能导向什么样的社会行动呢?或者它需要导向社会行动吗?
项飙:可以比较明确地说,我不是要特意排除行动的可能,但行动完全不是我们可以计划的。我觉得自己的工作主要还是思想工作,提供工具让大家看让大家想。特别是在今天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一定要由个体、由青年人自己做决定,我们很难提供行动方案,所有激烈的社会行动都是如此。当然列宁说我们是先锋队,在群众还没有觉醒的时候让他们觉醒起来。但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群众先发动。我觉得今天的青年不要急于行动。更重要的是自己每天的生活方式、选择、取向,一定要形成某种声音。
吴琦:最近的情况是,对年轻人来说,得到前辈的帮助和指引是迫切的需要,但我们的老师、前辈知识人们似乎在逐渐退出公共话语,甚至就连在学术、文化小世界里成为召集人、中间人、保护和领导者,都变得越来越困难。
项飙:这个正是要反对象征化。不要去找象征性的领导。咱们讲到北大,那么热的天,西门外面那么嘈杂,大家都要在西门外面照相。你要把动物放在北大附近,它们肯定不会去西门外面,它们会跑到未名湖边的树林里,因为那里凉快。但是人,特别是中国人,认为文明和象征联系在一起,认为那几个字很重要,一定要拍下来,要在那里站一下。这是反自然的。象征就是牢笼,奔向象征是奔向了文明,同时也奔向了牢笼。背后是一种非常野蛮的关系。你讲到领导权,包括中国在内,很多亚洲国家都有这个问题。作为召集、作为激发、作为鼓动、推着前进的领导,很快也会转化为象征,成为符号,就很容易被人所利用,符号就物化了,和金钱一样。所以一定要抵制物化,抵制符号化,要把自己的领导力作为一个过程、一种实践。
看完上面的引用,这个 Topic 我所要表达的内容,实际上都做了下划线标注。
人需要行动起来,自己做决定;
不要沉迷于各种高大上的术语和创造价值之类的符号化的东西,去思考你要的是什么;
不要草率行动,更重要的是想明白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取向,找到工作生活的平衡点以及焦点;
职场新人得到帮助和指引是迫切的刚需,但帮助和指引只能告诉你前面有什么,路要自己去走,帮助和指引只是在你踩坑时让你更快的反应过来;
把自己作为方法,那种一剑破万法的方法技巧去打磨,这样在面临风险和挑战时,你才能更坦然的面对;
可能上面的有点高大上了,说通俗点就是我‘不讲人话’。那我说点通俗易懂的,怎么把测试这碗饭‘站着硬吃’?
测试只是一份工作,不要给工作赋予伟大使命,而是给自己赋予意义;
降低物质欲望,不要被 BAT 大厂各种大佬的收入和技术炫的眼花缭乱不能自己;
工作而已,不要贪图太多利益,不爽了就换,委曲求全的为了一些利益,你的心态会被扭曲;
想办法多赚钱,既要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要拓展更多的赚钱渠道,一条腿走路肯定没有多条腿稳定;
上述观点仅作为个人看法,不喜勿喷,不信则明。
最后,我表达的内容,一方面是在阐述一些我看到的现象和事实;另一方面,我在尝试为大家提供一种思考的工具和借鉴的方式。还是那句话,把自己作为方法,那种一剑破万法的方法技巧去打磨,这样在面临风险和挑战时,你才能更坦然的面对!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老张】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22472a69dba2ca16ab740f89b】。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