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如何温柔地沟通?
一、简介
作者是临床心理学专家,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理论,解决了很多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包括国际争端。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
但言语上的说教、评论、打断、否定、指责、嘲讽、漠不回应等,都可以算得上暴力。它们带来的情感与精神上的创伤,有时候比肉体暴力更痛苦。
这本书是作者非暴力思想与理论的总结,揭示了人际冲突的本质,给出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方法,帮你练习改善人际关系的技能,同时对改善个人生活也有启示。
二、如何理解暴力沟通?
1、一个典型的例子
你最近在做一个新项目,时间很紧,每天加班到十二点。
结果你爱人不高兴,你一进门,她就说:“你还知道回来!天天这么晚回家,家里什么都不管,谁知道你是真加班去了还是跟人喝酒去了!”
她这么一说,你也火了,本来就很累了,回家还没喘口气,就被说一顿,于是你们大吵一架,各自生了一肚子气。
这就是日常的交流转变为暴力沟通,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不经意的表情,都可能引发暴力。
暴力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问题更严重,让个人、家庭、群体都不幸福。
2、沟通暴力的 4 种来源
(1)道德评判
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人或贴标签,或不经意间地负向评论。
比如,你爱干净,每天都要擦办公桌,同事小王一星期才擦一次。你就给小王贴上“邋遢”和“懒惰”的标签,你可能会说:“小王啊,你也太懒了,桌子这么脏都能坐下去!赶紧擦擦吧!”
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比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见。”“这是不恰当的。”
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想别人有什么不对。比如,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想做,就认定他“太过分了”。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前面,就认定他是“混蛋”。
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就忽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比如,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如果自己想得到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冷漠得像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那他就是“有强迫症”。如果自己更在乎细节,那他就是“粗心大意”。
(2)进行比较
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比如,看看照片上的美女或帅哥,体会自己形象、体重的差别;看看莫扎特十二岁时的成就,再看看自己二十多才毕业艰难找工作;看看别人又晋升了又涨薪了,再看看自己的绩效。
在比较时,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心情极为低落,最后蒙蔽了对人对己的爱意。
(3)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但一些表达方式忽视了这些情感的内在根源。
比如,一个家庭主妇,总是抱怨自己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地伺候小孩、做家务。在孩子面前抱怨,在丈夫面前也不停地抱怨。这种抱怨就代表着逃避责任。
一旦把表达方式换成“不得不做”的时候,她就不自觉地忽略掉了自己原本的出发点,仿佛照顾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打扫的不是自己的家一样。当她对孩子说:“妈妈都快累死了,成天给你当牛做马,你还不听话!”“你让我伤透了心。”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4)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比如,让孩子听话、循规蹈矩、不乱跑乱吵,强迫孩子做一些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做到的事,比如考上清华北大。
这种想法通过“应当”这个词体现,比如,“他应当为他所做的事情受到惩罚”。
这种想法背后,认为人是“坏人”,应该通过惩罚让他们感到后悔并重新做人。然而“坏人”趋向于选择逃避惩罚,会做出一些扭曲的行为。
3、暴力的深层次原因
在作者看来,一切暴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性本恶的价值取向。
即,当我们认为人的本性是丑陋的、冷酷的,就自然会用相对应的暴力方式去应对,并陷入暴力中。
往极端去看,一个对世界充满恶意的人,看什么都不顺眼,有时候还会想去报复社会。
比如,在大街上,有人向他问路,他可能都会防备地冷眼打量着别人,不客气地说“我对这一片不熟”。怀着这种仇恨心态的人,在生活中经常陷入暴力沟通,对自己的看法也会苛刻冷漠。
而当你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积极的,那么你就会用相对应的温柔的方式去应对,你就会离暴力因素越来越远。
三、如何非暴力沟通
1、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的价值取向是基础,你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爱的,你是为爱选择生活,而不是为了比较、仇恨选择生活。
只有改变对世界的消极看法,才能真正摆脱暴力。这种转变是一个长期的修行。
2、使用非暴力四要素表达
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可以练习非暴力四要素,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比如,我交给你一份非常重要的商业机密文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保管好,结果呢?
你刚答应完,扭头就把文件放在公共会议室,出去吃饭去了。等你回来,我可能会非常生气地说:“哎,我给你的这么重要的文件,你怎么就随便放在公共会议室啊?”
这句话是责备别人的,是一种明显的暴力行为。
可以用非暴力沟通的思维逻辑再表达一次:
(1)观察:你把机密文件放在了公共会议室里;
(2)感受:我觉得这么放文件很不安全,感到很失望,因为我已经嘱咐过你要好好地保管文件,你也答应过我了,可你却没有放心上;
(3)需要:我先分辨出自己需要什么,是要你来好好保管文件,而不是发火。
(4)请求:最后再向你提出请求,具体怎么做,而不是指责。
“我看见刚才给你的重要文件没收起来,放在公共会议室了,这个我就担心不太安全,会议室里人来人往的,让客户看见就不好了。这么重要的文件既然交给你了,以后还是请你注意妥善保存。”
3、区分观察与评论
(1)用一些关键词区分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会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反驳我们。
因而,要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比如,“欧文在过去的 5 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每次”“曾”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我看安迪打了几次电话,每次都至少打半小时;我不记得你曾写信给我。
“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你总是很忙。在需要她的时候,她从不出现。
“经常”和“很少”这样的词语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2)练习:以下哪些是观察,哪些是评论?
1.“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
2.“昨晚妹妹在看电视时啃指甲。”
3.“开会时,经理没有问我的意见。”
4.“我父亲是个好人。”
5.“迈克的工作时间太长了。”
6.“亨利很霸道。”
7.“本周彼得每天都排在最前面。”
8.“我儿子经常不刷牙。”
9.“里奇告诉我,我穿黄色衣服不好看。”
10.“姑姑在和我说话时爱发牢骚。”
4、区分感受和想法
比如,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清楚地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很好”或“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实际的状况。
(1)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
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
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喜出望外
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
(2)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
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
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不高兴
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
沉重麻木精疲力尽委靡不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
尴尬惭愧内疚妒忌遗憾不舒服
(3)练习:以下哪些是感受,哪些是想法?
1.“我觉得你不爱我。”
2.“你要离开,我很难过。”
3.“当你说那句话时,我感到害怕。”
4.“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
5.“你能来,我很高兴。”
6.“你真可恶。”
7.“我想打你。”
8.“我觉得我被人误解了。”
9.“你帮我的忙,我很开心。”
10.“我是个没用的人。”
5、表达自身的感受和需要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对他人言行的看法所触发。
(1)听到不中听的话的 4 种反应
比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有 4 种层次递进的反应:
1)责备自己,认为自己犯了错,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2)指责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并在争吵中,感到恼怒。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能会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2)关注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这件事令我心神不宁。”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我生日那天你没打电话,我很伤心。”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指责他人。
“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3)直接说出需要,而不是批评
对他人的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并通过批评的方式提出主张,而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因而偏离了主题,双方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4)充分表达愤怒
在生气时,打人、骂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真的很生气,我们就需要找到强有力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
我们生气的原因,是第一节中说到的第二种反应,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但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长期来看,我们会给自己增添更多的麻烦。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体会自己的需要;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当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用心体会着自己,不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我们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5)练习:下列发言中,发言者是否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1.“你将公司机密文件放在了会议室。太令我失望了。”
2.“你这么说,我很紧张。我需要尊重。”
3.“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
4.“你无法来吃晚饭,我很难过。我本来想和你好好聊一聊。”
5.“我很伤心。因为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
6.“我很沮丧。我希望我的工作已经取得更大的进展。”
7.“朋友叫我外号让我很难过。”
8.“你得奖了,我很高兴。”
9.“你嗓门那么大,吓死人了。”
10.“你让我搭你的车回家,我很感激。因为我想比孩子们先到家。”
6、请求帮助
(1)提出具体的请求
如果我们请求不做什么,对方(或自己)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比如,对一次辩论比赛表现不满意,告诫自己:“在下一次辩论时,决不能再这么被动。”这只是提醒自己要避免出现什么,而没有提醒自己主动做些什么,下次还很有可能被动。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具体可行动。
比如,认为校长是种族主义者的学生,如果表达出的请求是,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希望校长不要对学生的长发说三道四,可能得不到积极的回应。
列出具体请求,包括:“我们希望黑人学生代表可以参加校服标准的制定。”“在你提到我们时,我们希望你用‘黑人学生’,而不是‘你们这些人’。”即使有 38 项之多,校长也同意了所有的请求!
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以下依次更具体:“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我希望你给我自由!”“我希望,不论我做什么,你都能点头称是。”
(2)寻求反馈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
如果不放心,为了确保对方确实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希望他充分表达他的理解。一旦他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就找机会作适当的补充。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关心的内容有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对方正在想什么、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可以问“听我说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我想请你谈谈我的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太可行,那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因素会妨碍建议的实施呢?”“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将会议时间推迟一周?”
(3)区分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而不是说:“请打开窗户!”
在提出请求前,如果我们有以下的想法,我们的请求已经成为了对他人的要求:他应该把房间整理干净;她必须照我说的去做;老板应当给我提职加薪;我有权要求更长的假期。
(4)练习:以下哪些提出了明确的请求?
1.我希望你理解我。
2.请告诉我,在我做的事情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一件?
3.我希望你更加自信。
4.不要再喝酒了。
5.请让我成为我自己。
6.关于昨天的会议,请不要隐瞒你的看法。
7.我希望你能在规定的时速内驾驶。
8.我想更好地了解你。
9.我希望你尊重我的个人隐私。
10.我希望你经常做晚饭。
7、全身心倾听
(1)先认真听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来充分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我们要倾听他人,了解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且不急于提出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条件。
一些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例子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2)找需要
当然,对方可能有一些暴力因素,比如,一位新邻居因为急事借走了你家的车。
你的家人知道后责骂你:“你把车借给了陌生人,真蠢!”此时,你就可以好好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既不反驳也不自责。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但实际上那些话可能只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倾听,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
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我们也会感到放松。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比如,对吵架的两个孩子,提出请求:“我很痛苦!我现在真的不想过问你们的事情!我需要安静!”,而不是冲着孩子大声地喊:“你们怎么回事?你们就不会乖一点吗?我在外面忙了一整天,还不够累吗?”
(3)练习:以下哪些是,乙用心体会甲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反馈?
1.甲:“我又误机了,我真是个混蛋!”
乙:“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不要太严格要求自己。”
2.甲:“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这些非法移民遣送回国。”
乙:“这对改善社会治安有帮助吗?”
3.甲:“你以为你什么都知道?!”
乙:“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因为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
4.甲:“你从不把我当回事。要不是我帮你,你自己一个人能处理这么多事情吗?”
乙:“你怎么能这样想!我一直都很尊重你。”
5.甲:“你怎么可以那样和我说话?”
乙:“我那样说话,你是不是很伤心?”
6.甲:“想到我先生,我就有些气恼。我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不在我身边。”
乙:“你是希望他多陪陪你?”
7.甲:“我真受不了我自己,我现在变得这么胖!”
乙:“慢跑也许会有帮助。”
8.甲:“我紧张地筹备女儿的婚礼。可是,我亲家老是有新主意,真烦!”
乙:“听起来,你有些着急,你希望能得到理解与配合,是吗?”
9.甲:“如果亲戚来之前不和我打招呼,我真的不想接待他们。”
乙:“我知道这是什么感觉。我也这样。”
10.甲:“你的表现让我很失望。我本来指望你们部门上个月的产出能够翻番。”
乙:“我知道你很失望。但上个月我们部门请病假的人很多。”
四、结语
大多数时候,暴力是最快捷的应对方式,不听话就吼两句可能很顶用。但从长期来看,饮鸩止渴,只会恶化双方关系,越走越远。
非暴力的核心是人性本善,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主要解决的是沟通表达不畅、需求不清的问题。如果是知道了需求,但短时间内没有习惯经常做不到,则需要有意识和方法逐步养成习惯。
非暴力四要素要求,积极表达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需要和请求,共同营造一个非暴力沟通的环境。
比如,让语言变得平和,表达客观事实,而不是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面对自己的内心诉求,真诚请求他人,而不是“强人所难”。
这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非暴力的环境需要共同创造,更需要自己先走出一步,先表现出自己的温柔。
在实操上,重点是关心与他人的联系、信任的加深,不需要以“标准的”、教条的非暴力四要素来套路,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现实世界中,总免不了竞争和丛林法则,也免不了优劣比较、优胜劣汰。我们也会情绪低落,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如果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让内心变得平静。
愿你发现内心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重获生活的热情,被世界温柔以待。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郭明】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fda5329e2fb4cde57293e2f0f】。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