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Markdown-it 原理解析

作者:冴羽
  • 2022 年 1 月 19 日
  • 本文字数:4808 字

    阅读完需:约 16 分钟

Markdown-it 原理解析

前言

《一篇带你用 VuePress + Github Pages 搭建博客》中,我们使用 VuePress 搭建了一个博客,最终的效果查看:TypeScript 中文文档


在搭建博客的过程中,我们出于实际的需求,在《VuePress 博客优化之拓展 Markdown 语法》中讲解了如何写一个 markdown-it插件,本篇我们将深入markdown-it的源码,讲解 markdown-it的执行原理,旨在让大家对 markdown-it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介绍

引用 markdown-it Github 仓库的介绍:


Markdown parser done right. Fast and easy to extend.


可以看出 markdown-it是一个 markdown 解析器,并且易于拓展。


其演示地址为:https://markdown-it.github.io/


markdown-it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 遵循 CommonMark spec 并且添加了语法拓展和语法糖(如 URL 自动识别,针对印刷做了特殊处理)

  • 可配置语法,你可以添加新的规则或者替换掉现有的规则

  • 默认安全

  • 社区有很多的插件或者其他包

使用

// 安装npm install markdown-it --save
复制代码


// node.js, "classic" way:var MarkdownIt = require('markdown-it'),    md = new MarkdownIt();var result = md.render('# markdown-it rulezz!');
// browser without AMD, added to "window" on script load// Note, there is no dash in "markdownit".var md = window.markdownit();var result = md.render('# markdown-it rulezz!');
复制代码

源码解析

我们查看 markdown-it入口代码,可以发现其代码逻辑清晰明了:


// ...var Renderer     = require('./renderer');var ParserCore   = require('./parser_core');var ParserBlock  = require('./parser_block');var ParserInline = require('./parser_inline');
function MarkdownIt(presetName, options) { // ... this.inline = new ParserInline(); this.block = new ParserBlock(); this.core = new ParserCore(); this.renderer = new Renderer(); // ...}
MarkdownIt.prototype.parse = function (src, env) { // ... var state = new this.core.State(src, this, env); this.core.process(state); return state.tokens;};
MarkdownIt.prototype.render = function (src, env) { env = env || {}; return this.renderer.render(this.parse(src, env), this.options, env);};
复制代码


render方法中也可以看出,其渲染分为两个过程:


  1. Parse:将 Markdown 文件 Parse 为 Tokens

  2. Render:遍历 Tokens 生成 HTML


跟 Babel 很像,不过 Babel 是转换为抽象语法树(AST),而 markdown-it 没有选择使用 AST,主要是为了遵循 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 原则。

Tokens

那 Tokens 长什么样呢?我们不妨在演示页面中尝试一下:



可以看出 # header生成的 Token 格式为(注:这里为了展示方便,简化了):


[  {    "type": "heading_open",    "tag": "h1"  },  {    "type": "inline",    "tag": "",    "children": [      {        "type": "text",        "tag": "",        "content": "header"      }    ]  },  {    "type": "heading_close",    "tag": "h1"  }]
复制代码


具体 Token 里的字段含义可以查看 Token Class


通过这个简单的 Tokens 示例也可以看出 Tokens 和 AST 的区别:


  1. Tokens 只是一个简单的数组

  2. 起始标签和闭合标签是分开的

Parse

查看 parse 方法相关的代码:


// ...var ParserCore   = require('./parser_core');
function MarkdownIt(presetName, options) { // ... this.core = new ParserCore(); // ...}
MarkdownIt.prototype.parse = function (src, env) { // ... var state = new this.core.State(src, this, env); this.core.process(state); return state.tokens;};
复制代码


可以看到其具体执行的代码,应该是写在了./parse_core 里,查看下 parse_core.js 的代码:


var _rules = [  [ 'normalize',      require('./rules_core/normalize')      ],  [ 'block',          require('./rules_core/block')          ],  [ 'inline',         require('./rules_core/inline')         ],  [ 'linkify',        require('./rules_core/linkify')        ],  [ 'replacements',   require('./rules_core/replacements')   ],  [ 'smartquotes',    require('./rules_core/smartquotes')    ]];
function Core() { // ...}
Core.prototype.process = function (state) { // ... for (i = 0, l = rules.length; i < l; i++) { rules[i](state); }};
复制代码


可以看出,Parse 过程默认有 6 条规则,其主要作用分别是:

1. normalize

在 CSS 中,我们使用normalize.css 抹平各端差异,这里也是一样的逻辑,我们查看 normalize 的代码,其实很简单:


// https://spec.commonmark.org/0.29/#line-endingvar NEWLINES_RE  = /\r\n?|\n/g;var NULL_RE      = /\0/g;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normalize(state) { var str;
// Normalize newlines str = state.src.replace(NEWLINES_RE, '\n');
// Replace NULL characters str = str.replace(NULL_RE, '\uFFFD');
state.src = str;};
复制代码


我们知道 \n是匹配一个换行符,\r是匹配一个回车符,那这里为什么要将 \r\n替换成 \n 呢?


我们可以在阮一峰老师的这篇 《回车与换行》中找到\r\n出现的历史:


在计算机还没有出现之前,有一种叫做电传打字机(Teletype Model 33)的玩意,每秒钟可以打 10 个字符。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打完一行换行的时候,要用去 0.2 秒,正好可以打两个字符。要是在这 0.2 秒里面,又有新的字符传过来,那么这个字符将丢失。


于是,研制人员想了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每行后面加两个表示结束的字符。一个叫做"回车",告诉打字机把打印头定位在左边界;另一个叫做"换行",告诉打字机把纸向下移一行。


这就是"换行"和"回车"的来历,从它们的英语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后来,计算机发明了,这两个概念也就被般到了计算机上。那时,存储器很贵,一些科学家认为在每行结尾加两个字符太浪费了,加一个就可以。于是,就出现了分歧。


Unix 系统里,每行结尾只有"<换行>",即"\n";Windows 系统里面,每行结尾是"<回车><换行>",即"\r\n";Mac 系统里,每行结尾是"<回车>"。一个直接后果是,Unix/Mac 系统下的文件在 Windows 里打开的话,所有文字会变成一行;而 Windows 里的文件在 Unix/Mac 下打开的话,在每行的结尾可能会多出一个^M 符号。


之所以将 \r\n替换成 \n其实是遵循规范


A line ending is a newline (U+000A), a carriage return (U+000D) not followed by a newline, or a carriage return and a following newline.


其中 U+000A 表示换行(LF) ,U+000D 表示回车(CR) 。


除了替换回车符外,源码里还替换了空字符,在正则中,\0表示匹配 NULL(U+0000)字符,根据 WIKI 的解释:


空字符(Null character)又称结束符,缩写 NUL,是一个数值为 0 的控制字符。


在许多字符编码中都包括空字符,包括 ISO/IEC 646(ASCII)、C0 控制码、通用字符集、Unicode 和 EBCDIC 等,几乎所有主流的编程语言都包括有空字符


这个字符原来的意思类似 NOP 指令,当送到列表机或终端时,设备不需作任何的动作(不过有些设备会错误的打印或显示一个空白)。


而我们将空字符替换为 \uFFFD,在 Unicode 中,\uFFFD表示替换字符:



之所以进行这个替换,其实也是遵循规范,我们查阅 CommonMark spec 2.3 章节


For security reasons, the Unicode character U+0000 must be replaced with the REPLACEMENT CHARACTER (U+FFFD).


我们测试下这个效果:


md.render('foo\u0000bar'), '<p>foo\uFFFDbar</p>\n'
复制代码


效果如下,你会发现原本不可见的空字符被替换成替换字符后,展示了出来:


2. block

block 这个规则的作用就是找出 block,生成 tokens,那什么是 block?什么是 inline 呢?我们也可以在CommonMark spec 中的 Blocks and inlines 章节 找到答案:


We can think of a document as a sequence of blocks—structural elements like paragraphs, block quotations, lists, headings, rules, and code blocks. Some blocks (like block quotes and list items) contain other blocks; others (like headings and paragraphs) contain inline content—text, links, emphasized text, images, code spans, and so on.


翻译一下就是:


我们认为文档是由一组 blocks 组成,结构化的元素类似于段落、引用、列表、标题、代码区块等。一些 blocks (像引用和列表)可以包含其他 blocks,其他的一些 blocks(像标题和段落)则可以包含 inline 内容,比如文字、链接、 强调文字、图片、代码片段等等。


当然在markdown-it中,哪些会识别成 blocks,可以查看 parser_block.js,这里同样定义了一些识别和 parse 的规则:



关于这些规则我挑几个不常见的说明一下:


code 规则用于识别 Indented code blocks (4 spaces padded),在 markdown 中:



fence 规则用于识别 Fenced code blocks,在 markdown 中:



hr 规则用于识别换行,在 markdown 中:



reference 规则用于识别 reference links,在 markdown 中:



html_block 用于识别 markdown 中的 HTML block 元素标签,就比如div


lheading 用于识别 Setext headings,在 markdown 中:


3. inline

inline 规则的作用则是解析 markdown 中的 inline,然后生成 tokens,之所以 block 先执行,是因为 block 可以包含 inline ,解析的规则可以查看 parser_inline.js



关于这些规则我挑几个不常见的说明一下:


newline规则用于识别 \n,将 \n 替换为一个 hardbreak 类型的 token


backticks 规则用于识别反引号:



entity 规则用于处理 HTML entity,比如 &#123;``&#xAF;``&quot;等:


4. linkify

自动识别链接


5. replacements

(c)`` (C) 替换成 ©,将 ???????? 替换成 ???,将 !!!!! 替换成 !!!,诸如此类:


6. smartquotes

为了方便印刷,对直引号做了处理:


Render

Render 过程其实就比较简单了,查看 renderer.js 文件,可以看到内置了一些默认的渲染 rules:


default_rules.code_inlinedefault_rules.code_blockdefault_rules.fencedefault_rules.imagedefault_rules.hardbreakdefault_rules.softbreakdefault_rules.textdefault_rules.html_blockdefault_rules.html_inline
复制代码


其实这些名字也是 token 的 type,在遍历 token 的时候根据 token 的 type 对应这里的 rules 进行执行,我们看下 code_inline 规则的内容,其实非常简单:


default_rules.code_inline = function (tokens, idx, options, env, slf) {  var token = tokens[idx];
return '<code' + slf.renderAttrs(token) + '>' + escapeHtml(tokens[idx].content) + '</code>';};
复制代码

自定义 Rules

至此,我们对 markdown-it 的渲染原理进行了简单的了解,无论是 Parse 还是 Render 过程中的 Rules,markdown-it 都提供了方法可以自定义这些 Rules,这些也是写 markdown-it 插件的关键,这些后续我们会讲到。

系列文章

博客搭建系列是我至今写的唯一一个偏实战的系列教程,讲解如何使用 VuePress 搭建博客,并部署到 GitHub、Gitee、个人服务器等平台。


  1. 一篇带你用 VuePress + GitHub Pages 搭建博客

  2. 一篇教你代码同步 GitHub 和 Gitee

  3. 还不会用 GitHub Actions ?看看这篇

  4. Gitee 如何自动部署 Pages?还是用 GitHub Actions!

  5. 一份前端够用的 Linux 命令

  6. 一份简单够用的 Nginx Location 配置讲解

  7. 一篇从购买服务器到部署博客代码的详细教程

  8. 一篇域名从购买到备案到解析的详细教程

  9. VuePress 博客优化之 last updated 最后更新时间如何设置

  10. VuePress 博客优化之添加数据统计功能

  11. VuePress 博客优化之开启 HTTPS

  12. VuePress 博客优化之开启 Gzip 压缩

  13. 从零实现一个 VuePress 插件


微信:「mqyqingfeng」,加我进冴羽唯一的读者群。


如果有错误或者不严谨的地方,请务必给予指正,十分感谢。如果喜欢或者有所启发,欢迎 star,对作者也是一种鼓励。

发布于: 刚刚阅读数: 2
用户头像

冴羽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19.01.25 加入

微信公众号 「yayujs」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Markdown-it 原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