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鸡娃”现象
今天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里谈到了"鸡娃",我看完后有很多感想,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鸡娃”现象。
“鸡娃”是什么样的娃?
"鸡娃"分为“荤鸡”和“素鸡”,前者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培养方向的鸡娃,后者是指以素质教育、也就是艺术体育作为主要培养方向的鸡娃。
要培养所谓的“荤鸡”,需要拼学习、拼考试,孩子从小要上各种补习班,还要提前学英语、奥数,现在又加上了编程。如果培养得好,鸡娃就变成了牛蛙(牛娃),据说英语好的叫英国牛,数学好的叫澳洲牛(“澳”指奥数),英语奥数都好,就叫英澳混血牛。当然,要成为英澳混血牛不容易,孩子不仅要聪明,而且还要有很高的自觉性。如果培养“荤鸡”不成,有的家长就开始琢磨走其他的捷径,也就是所谓的“素鸡”路线。
“素鸡”的“素”指的是“素质教育”,说白了就是培养孩子的才艺。家境比较富裕的家长也许会培养孩子学习网球、击剑、高尔夫球等体育项目,更多的则是让孩子学画画,学钢琴、小提琴,或者学习体操、舞蹈和声乐。
从上面的一些说明也能看出,培养一个“鸡娃”并不容易。首先你得有钱,市场上也有不同价格的培训班。可以说,只要你想,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培养方案。保证能让你生活过得很拮据。其次,你的孩子会很辛苦。甚至很痛苦。小朋友很难懂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如果学习真的很痛苦,有个好成绩又有什么可炫耀的。我看一篇文章说,现在很多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跟学习任务过多有没有关系?我觉得是有的。
“鸡娃”的父母并没有坏心思,都是为了孩子好。因为自己以前吃过没努力、没机会的亏,才希望孩子能改变。希望孩子以后超过自己。我忽然想起我小时候,家长跟我说要好好读书的情景了。孩子是不会理解的,有些问题哪怕是坑,也要自己经历过才懂。而且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发现决定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取决于自己的学历。可以说在很多关键决策上,你做的对不对,直接决定了以后的生活,而这些跟所学有些还没有太大关系。我觉得那种背题、刷题的人这种应对考场有用,出了考场就没啥用了。我见过一个小孩,成绩非常好,但只会读书,连正常的生活都需要父母帮忙。这种学霸真没意义。
家长容易在孩子教育上陷入三个误区。
1、孩子必须比自己强,否则就是教育失败。评价教育好坏的并不是谁强谁弱,谁成绩好或者坏。如果真有一个指标,我觉得是否是快乐地学习可以作为指标。
2、觉得一线城市的教育肯定比其他城市好。事实上,深圳的教育水平远远比不上长沙这种省会城市。而像北大、清华在北京有很多人竞争,在其他城市录取的机会反而更高一些。
3、认定孩子只有上名校才有前途。一个人能成就什么,靠的综合能力。要会读书,但不能只会读书。
我自己小孩 6 岁,小孩自己在学校选了喜欢的武术和英语的补习课。每周 1、3、5 会多呆 1 个多小时,我小孩都经常念叨,下午早点来接我。
明年他就上小学了,我也不会强制给他报课,喜欢学什么也随他自己。可能会存在跟不上的情况,毕竟如果他的同学都在补课,他一个人不补,肯定跟不上。这确实是件麻烦事。我要想一些方法,提高它的学习效率,比如说如何专注做一件事情,现在做事情太拖了。还要想想怎么以游戏的方式教他学习。在玩的时候学。尽量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玩耍,学习可以辛苦,但不能痛苦。
借用吴军老师的一句话结束,人有时候走得太远,也许忘记了自己出发的目的。生活的目的原本是幸福,其他东西只是达到幸福的手段而已。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给予家庭的天使,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为了父母的期待从小成为“鸡娃”,或者以后成为“牛人”。如果忘记了原本的目的,眼中只剩下了手段,也许只会离幸福渐行渐远。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石云升】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e4aa9b6866b561b49a57cb031】。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 (2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