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保活措施,retrofit 原理
3. 保活方案
3.1 提高进程优先级
3.1.1 利用 Activity
1像素Activy
,监控手机解锁屏事件,解锁时将 Activity 销毁,锁屏时启动,并且要无感知,在 RecentTask 里移除
3.1.2 前台服务+Notification
Service 通过 startForegroundService
启动 ,低版本时可以通过特殊方式对 Notification 进行隐藏,高版本无法规避,此方案为通过需求正向解决
3.1.3 引导用户打开电池管理,允许应用后台运行
目前市面上的手机,或多或少都有对进程管理有优化,可能会有允许应用后台允许的功能,但是每款手机的入口均不相同,而且相同厂商的不同版本也会不同
具体做法,找到手机的电池管理或者系统的后台管理,针对不同的手机做文字书面的提醒,提醒用户开启此功能,暴力一点可以想办法拿到此 Activity 的具体类名 包名等信息,进行反射调用。
此方案一般应用不要使用,工作量巨大,而且仅仅针对提醒类应用使用,比如吃药提醒,起床闹钟,这些对保活要求非常高的应用才适合
3.2 进程死后拉活
3.2.1 监听系统静态广播
低版本时,静态广播可以唤醒应用进程,所以监听系统广播,例如开机,锁屏,解锁等可以做到,但是高版本不能通过静态广播监听系统广播了
3.2.2 监听三方静态广播
与上个方案类似,都是运用静态广播可以拉活应用为基础,只是发送方不是系统,而且三方应用。所以此方案可行,但是很不稳定,海外和国内用户群体不同,手机使用的 APK 也会不同,而且需要大量反编译三方应用,投成本也很高
3.2.3 利用系统 Service 机制拉活
Service 的 onStartCommand 返回值,当返回值为 `STAR
T_STICKY和
START_REDELIVER_INTENT` 时,服务会自动重启,但是 Service 在短时间内被杀死 5 次,则不再拉起
3.2.4 利用 JobScheduler
JobScheduler 为 Android 5.0 之后引入的,本质是系统定时任务,如果进程被杀,任务仍然会被执行,在 7.0 后 JobScheduler 添加了限制,最低间隔为 15 分钟。但是还是有概率出现存在进程死亡后,不触发的情况。
3.2.5 利用 AlarmManager
本质上也是通过设置定时任务,如果进程被杀,任务也仍然会被执行,此时就可以拉活进程。Doze 模式会影响 AlarmManager 不被触发,此时要用setAlarmClock
来设置。同样有概率出现存在进程死亡后,不触发的情况。
而且 Android 9.0 的谷歌原生手机,多了一个功能,就是显示手机下一个的闹钟时间是几点
,如果用到了这种保活方式,用户也注意到了这个功能,那么闹钟上的时间会暴露有应用在明目张胆的保活
3.2.6 利用账号同步机制
Android 系统的账号同步机制会定期同步账号进行,该方案目的在于利用同步机制进行进程的拉活。添加账号和设置同步周期的代码即可,谷歌商店会查这种保活方案,后果不知,建议慎用
[代码参考链接](
)
3.2.7 利用 Native 进程拉活
利用 Linux 中的 fork 机制创建 Native 进程,在 Native 进程中监控主进程的存活,当主进程挂掉后,在 Native 进程中立即对主进程进行拉活。
感知主进程死亡:在主进程中创建一个监控文件,并且在主进程中持有文件锁。在拉活进程启动后申请文件锁将会被堵塞,一旦可以成功获取到锁,说明主进程挂掉,即可进行拉活。拉活主进程:通过 Native 进程拉活主进程的部分代码如下,即通过 am 命令进行拉活。通过指定“–include-stopped-packages”参数来拉活主进程处于 forestop 状态的情况。但是 Android5.0 以上手机 会依次杀死所有进程,也会将 Native 进程杀死
3.2.8 利用双进程拉活
启动两个 Service A 和 B,处于不同进程,然后在 A 的 onStartCommand 中绑定 B,B 也在 A 的 onStartCommand 中绑定 A,通过 ServiceConnection 的回调 onServiceDisconnected ,当绑定断开时,说明另一个进程死亡,于是重新启动死亡的进程(Service),6.0 之后保活效果也开始有限,与 Natvie 进程遇到的问题相似,只有在依次杀死进程的间隔中,有几率拉活
3.3 其他拉活方式
3.3.1 利用系统官方的服务,或者三方服务
国外可以使用 Firebase 的云端推送
国内可以使用极光推送等服务主要还是依靠,自己应用与其他应用使用相同 SDK,然后相同的 SDK 里面内置了相互唤醒功能,具体保活的效果也是依赖三方 SDK 的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