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000|发刊词:与技术世界保持链接

用户头像
棒棒彬👻
关注
发布于: 刚刚

朝一个方向看得再远,你也未必能看到新方向。

—— 修学储能,先博后渊

初衷


你好👋,欢迎来到我的小世界。


我是一名半道出家的 iOS 开发工程师,终身学习 &在线教育践行者。大学本科是建筑工程专业,出于对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极大兴趣,不断折腾,也是借助于互联网,见识到了一个更大更广的世界。非常幸运,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职业生涯早期接触到了两家技术极客且酷的创业公司,随后又分别在滴滴和字节跳动两家大型独角兽企业供职。


但不知道是由于非科班的焦虑,还是保持着对技术世界的热情惯性,一直对于层出不穷的技术讯息都非常着迷,又机缘巧合接触到第二大脑的知识管理理念,因此创建并一直维护着一个自己的「第二大脑」。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我想这都或多或少帮助着自己不断前进。



如果说它能够帮助到我,那么大概率也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吧。于是我希望在更广的范围内,有更充分的链接,于是便有了这份「技术参考周刊」。我期望这份周刊以另一个维度——时间,来交叉承载「第二大脑」与主大脑本身的突触连接,帮助沉淀和思考;与此同时,也以另一种更崭新且易于信息获取的形式呈现给同样对技术世界充满好奇与热忱的你。


学习金字塔理论

  • 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通过阅读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 10%;

  • 通过听讲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 20%;

  • 通过图片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 30%;

  • 通过影像、展览、示范、现场观摩来学习能够记住 50%;

  • 参与讨论、提问、发言等方式能够记住 70%;

  • 做报告、教学、模拟体验、实际操作能够记住 90%。


基于以上,此周刊大致的内容和更新逻辑大致如下:

周刊内容

  • 互联网·计算机科学:如: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学府公开课程

  • 技术领域观察和新知:个人视角,以 iOS 开发 & Swift & Rust & 音视频剪辑 & IM(即时通讯)等居多

  • 技术领域工作求职分享:如工作方法论、个人品牌塑造等

  • 一个普通技术开发者的思考:如自由职业、阅读、创造与创业等

  • 更多……


周刊更新方式

  • 继续保持第二大脑简单日更的节奏

  • 在此基础,每周或双周梳理总结第二大脑更新内容

  • 其中精选 1~2 个主题,延展与深入

  • 以周刊的形式输出沉淀


思考:广度 v.s 深度


现在都在流行讨论「卷」这个词,无非是说竞争激烈。要如何打破这个怪圈呢?我从两个方面来想这个问题,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广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深度;两种方式都是不错的破圈办法。


广度和深度两者当然不是天然冲突的,渊且博者大有人在,能做得到固然好,只不过大多数普通人往往需要在之间做先后取舍,或者说有个人偏好。那么孰先孰后呢?


作为互联网行业软件领域的开发者,想必大家能感受到行业对技术深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技术领域的趋势是不论是做什么,都要做到越深越好,甚至有种「凡事不从零开始造个轮子出来就是水平不佳」的奇怪思潮。


做技术,追求深度无可厚非,只是无须厚此薄彼。从开篇案语可以看得出来,我个人而言是倾向于「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的。而技术的开源世界,与互联网天然的开放性,更是给了见多识广良好的土壤,了解到技术、工具现状,将其更充分地应用,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普通问题,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完善。当真正遇到边界时,再结合对已有技术和工具的融会贯通去创造真正的新技术、新工具,也不迟。


朝一个方向看得再远,你也未必能看到新方向。

—— 修学储能,先博后渊


技术和平时代,当一个岁月静好的改良派,挺好的。

用户头像

棒棒彬👻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17.12.22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000|发刊词:与技术世界保持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