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高效工程师的四步法则
成为高效工程师并不只是具有很好的代码和架构能力,而是要能够站在业务、用户的角度理解自己所做的产品,让技术成为业务价值的基石,并能够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撬动更多的资源提升整个团队的效能。原文:4 Steps To Be An Effective Engineer[1]
这篇文章是我和一位同事讨论的结果。我喜欢诚实、坦率的对待这些事情,但很多时候周围的人并不理解我的意图和想法。
我相信用诚实和坦率的态度分享知识和观点,对我们大家都有好处。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成为一名高效工程师的想法。
注意:其中某些想法可能会让你大叫“这完全就是胡扯!”,但请你坚持多看 5 分钟[2]再做决定。
”高效(to be effective)“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效(Being effective)”意味着能够对周围的现实产生明显和积极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价值
你能够为所从事的业务增加价值。
机遇
你有能力抓住机会,而不会留有遗憾。
关系
人们喜欢你,和你一起工作后会保持积极的情绪。
进步
你可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
以上就是一份包含了解释的、简略的影响地图。
第 1 步 - 承担责任
责任意味着以一种理智和有效的方式应对挑战的能力。但在实践中怎么做呢?
自己的错误自己负责。如果你能够改正错误并从中获得学到东西,那错误和失败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如果你需要一些处理错误的策略,可以阅读这篇文章[3]。
找出所有错误的根本原因。你需要学习如何防止把事情搞砸,以及如何快速解决搞砸的事情。
找出所有决策背后的原因。你需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会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定。
不要害怕说“不”和“我不知道”。这确实很难,但这可以把不确定性暴露出来,从而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的期望,并阻止坏事的发生。
给出反馈。反馈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注意到不好的事情。
第 2 步 - 创造价值
鞭策我编写干净的代码和设计简单的系统的主要因素是最终用户的利益。也许你会问:“这又有什么关系?”
这里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些事情:
确保我们的系统在可控范围之内。我们需要知道,当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或者当商业模式被完善的时候,如何更改系统。
尽量快的解决用户的问题。用户真的很喜欢他们的问题突然间神奇的消失。
提升用户体验和系统响应能力。给用户更多的“啊哈!”时刻,让用户感到高兴。快乐的用户==快乐的业务。
去和你的客户谈谈。和用你产品的真实的人交谈,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 3 步 - 高效
为了产生积极的影响,你需要了解你所处环境的所有影响因素。否则,你只能胡乱猜测。
下面是获得更好的理解的方法:
分析周围的业务流程。你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自动化的解决问题,你需要了解什么是你应该自动化的。
试着做一些优化以获得利润。我们做任何业务总是想要赚更多的钱。
为了削减成本,尽量优化流程。这是另一个赚更多钱的方法。
尝试应用新的知识和想法。这是我们所能做的让业务赚更多钱的最好的投资:)
第 4 步 - 可替代
这是最有争议的一步,但它对你和你的公司都很有价值。通过记住这个目标,你可以降低业务风险,而这实际上提高了你的价值(你为组织带来的可感知的收益)。
继续读下去,相信你会有所领悟。
分享想法和见解,帮助周围的人更有效率。
编写干净和可维护的代码,不要让别人在未来受苦。
指导别人,传播知识,让你的队友更有能力,更有技巧。
学习新的知识,让别人来指导你,这将帮助你认识和抓住新的机会和不可预见的前景。
在代码中融入你的知识。没人喜欢看文档。但是每个人都必须阅读代码。
基于上面这个事实给你的队友留下有用的提示(在这里阅读详细信息[4])。
“可替代”的基本思想是让你周围的人能够在你不参与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当这成为现实时,你会收获一些很棒的好处:容易的沟通、委派工作的能力、分担责任……
而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最后,记住这几点:
要成为一名高效的工程师,你需要承担责任、创造价值、高效和可替代。
Reference:
[1] https://medium.com/@mr_mig_by/4-steps-to-be-an-effective-engineer-24c0d795dd19
[2] https://signalvnoise.com/posts/3124-give-it-five-minutes
[3] https://top.fse.guru/how-to-deal-with-mistakes-530922fc11dd
[4] https://medium.com/@mr_mig_by/writing-good-code-comments-9047d3c1b378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俞凡】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d5c25b598e5fb61857b642ebb】。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