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中的鸭子类型和猴子补丁
原文链接: Python 中的鸭子类型和猴子补丁
大家好,我是老王。
Python 开发者可能都听说过鸭子类型和猴子补丁这两个词,即使没听过,也大概率写过相关的代码,只不过并不了解其背后的技术要点是这两个词而已。
我最近在面试候选人的时候,也会问这两个概念,很多人答的也并不是很好。但是当我向他们解释完之后,普遍都会恍然大悟:“哦,是这个啊,我用过”。
所以,我决定来写一篇文章,探讨一下这两个技术。
鸭子类型
引用维基百科中的一段解释:
鸭子类型(duck typing)在程序设计中是动态类型的一种风格。在这种风格中,一个对象有效的语义,不是由继承自特定的类或实现特定的接口,而是由"当前方法和属性的集合"决定。
更通俗一点的说:
当看到一只鸟走起来像鸭子、游泳起来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那么这只鸟就可以被称为鸭子。
也就是说,在鸭子类型中,关注点在于对象的行为,能作什么;而不是关注对象所属的类型。
我们看一个例子,更形象地展示一下:
程序输出:
Python 是一门动态语言,没有严格的类型检查。只要 Duck
和 Dog
分别实现了 eat
和 walk
方法就可以直接调用。
再比如 list.extend()
方法,除了 list
之外,dict
和 tuple
也可以调用,只要它是可迭代的就都可以调用。
看过上例之后,应该对「对象的行为」和「对象所属的类型」有更深的体会了吧。
再扩展一点,其实鸭子类型和接口挺像的,只不过没有显式定义任何接口。
比如用 Go 语言来实现鸭子类型,代码是这样的:
通过显式定义一个 Duck
接口,每个结构体实现接口中的方法来实现。
猴子补丁
猴子补丁(Monkey Patch)的名声不太好,因为它会在运行时动态修改模块、类或函数,通常是添加功能或修正缺陷。
猴子补丁在内存中发挥作用,不会修改源码,因此只对当前运行的程序实例有效。
但如果滥用的话,会导致系统难以理解和维护。
主要有两个问题:
补丁会破坏封装,通常与目标紧密耦合,因此很脆弱
打了补丁的两个库可能相互牵绊,因为第二个库可能会撤销第一个库的补丁
所以,它被视为临时的变通方案,不是集成代码的推荐方式。
按照惯例,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
程序输出:
这里相当于在类的外部给 Dog
类增加了一个 walk
方法,而调用方式与类的内部定义的属性和方法一样。
再举一个比较实用的例子,比如我们常用的 json
标准库,如果说想用性能更高的 ujson
代替的话,那势必需要将每个文件的引入:
改成:
如果这样改起来成本就比较高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使用猴子补丁,只需要在程序入口加上:
这样在以后调用 dumps
和 loads
方法的时候就是调用的 ujson
包,还是很方便的。
但猴子补丁就是一把双刃剑,问题也在上文中提到了,看需,谨慎使用吧。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点赞,转发和关注,感谢支持。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AlwaysBeta】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cfa7f66952468c2277f693900】。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