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岁懂社会 -《给想要成为医生的你》读书笔记
14 岁懂社会-《给想要成为医生的你》读书笔记
引言
看到这样的书名难免让人止步,但是即使是不想成为医生我看完之后依然认为十分有收获的一本书,而对于渴望成为医生的人来说这本书大概是在“浇冷水”,因为挽救生命的职业既是天使也有可能是魔鬼。
这本书也是比较著名的医生写的,也确实看得出是医生写的出来的书,但是行文却和医生严肃的面容大相径庭。
不过日本人给作者取了一个“上帝之手”的称号属实没绷住
资源
很遗憾 14 岁懂社会系列网上基本找不到资源,哪怕用特殊手段到了墙外世界依然找不到资源,最后花了 200 大洋买了所有系列一整套实体书(真是可恶),所以如果读者有电子书资源个人愿意有偿索取 hhhh。
个人评价
虽然我对于医生行业一窍不通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看到作者是世界上第一例胃网膜右动脉搭桥手术还是心生佩服。
寻常职业大概可以把自己的职业成果当作鼓励和夸奖,而每天都有可能见证死亡的外科医生却是时刻在和死神搏斗,这种济世救人的成就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日常工作应该做到的事情罢了,所以“应该做到的事情”上医生毫无疑问承受了最大的压力。
现代人似乎丢失了耐心和责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心越来越轻,以个人从事的 IT 行业为例有时候出一些小 BUG 在用户没有发现的时候无伤大雅,或许也不会有任何的金钱损失最多遭受一顿骂然后及时改正即可,然而医生一旦犯错不仅会丢了饭碗甚至有可能葬送一个家庭,大概没有哪一个行业需要比医生更多责任心,丰富的学识以及想象力了,医生是上帝的同时也是恶魔。
最后看完这本书之后不仅少了几分对于医生的讨厌,更多的是更多了几分对于医生的尊敬。
佳句收藏
人拥有无限的潜力,成长之所以停止是因为人失去的进取之心,人的可能性其实没有界限。
想象成功的愿景和强烈的愿望是医生不会犯错的前提,套用在任何事情上也是通用的
与其畏惧死亡不如充分享受生命才会更加幸福。
你的人生就像是坐着最快列车在最前面车厢的最前列向前方驶去,周围是什么景色你从来没有看过吧?当人生飘过死亡气息与充满生机的时候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一旦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人生观就会改变。
不如预想并且期待和欢喜的时候,未知世界的大门正在打开。
世界上有四种人:创造者、挑剔者、破坏者、使用者,只要不是挑剔者大概都不会活在这个世上产生烦恼吧。
遗憾的是生命并不平等,虽然大家都拥有一条生命,但是大家生命的长度、死亡的痛苦程度各不相同。
收获
拥有实体书可以看看目录中对应正文的如何发展能力部分,相信任何人看完都能有所收获,如果时间有限不想看后面的内容也可以看看下面部分几点总结,也是我认为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价值和深入思考的地方:
绝对自信:没有人天生就是绝对自信的,也没有人能在生死攸关的场景保持绝对冷静,外科医生这种走钢丝的职业不能有丝毫差错,需要在经验和成功中不断证明自己“我能行”,站上手术台之前无数次的预演成功,从相信自己不可能犯错到肯定自己不会犯错便是成熟和实现绝对自信的过程。
进取之心:根据自己的位置设置合理的进取目标,人才不会安于现状毫无进取之心。哪怕没有成熟的本领和技术每天进步一点点,也是微小成长的过程,也好过安于现状。
想象成功:如果医生不想象从进入手术室到家属高高兴兴出院的场景,那么成为一名合格的“运动员”。
拼尽全力的成功和拼尽全力的失败:如果把失败是成功之母放在医生这个职业上,这和鼓励杀人犯去杀人是没有区别的,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没有 4950 的成功治愈的病例而只有 50 例没能挽回的生命,医生和刽子手是没有区别的,他也绝对无法达成现在的成就,即使如此,哪怕拯救了上千的人没有挽回的每一例生命都会医生无尽的心里创伤和痛苦。
榜样是最好的教育:十分认可作者对于给孩子的教育不需要传授知识,只需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并且值得模仿和学习的榜样的理念,同时我也认为很多熊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家庭教育的问题,“管不了”和“管不住”这种借口是无法抵赖的。
拥抱挑战就是拥抱机遇:如果作者没有成为主刀医生的欲望那么可能成为一个教授,作者到了 40 多岁依然在寻找新的手术方案,不断在寻找新的可能性,纵观现在 35 岁就好像要退休要被社会断绝生路的年代毫无疑问是值得反思的。
学习榜样和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就像这本书一样,作者看似一些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和经验之谈才是真正学不到的经验,所谓经验、预判和直觉才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生命并不平等:现实是每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各不相同,所以活在当下是对自己最好的祝福。
可以思考医生能在你没有具体描述病情的情况下能预判你的病根,这种经验和直觉是知识无法带来的。
每天都将面对死亡
医生是见到生死画面最多的职业,既要承担外界的家属压力,同时还要接受自己的压力,对于每一位医生来说无论何时都不能失去自己的冷静判断。
和殡仪馆的面对死亡不同,医生面对的是生命陨落的过程,在医院中隐藏着生命最本质的样子,就如《活着》核心活着的本质就是为了活着一样,人生在世尝尽酸甜苦辣咸方得圆满。
心脏是可爱的脏器
心脏在我们左胸肋骨和肺部的交界处,每天要跳动十几万次都不会疲劳,心脏的重量在 130 到 200 克左右。
心脏任务是输送向脏器输送氧气,通常被称为动脉血,而消耗完氧气的血是静脉血。
心脏可能会因为下面的原因逐渐衰竭:一个是冠状动脉堵塞,另一个是心脏瓣膜受损,这两个问题都是容易导致心脏肌肉衰弱的问题。
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血液从左心室通过强大的压力送往心房和肺动脉流向全身,最后通过肺静脉回到右心房,右心房在肺部送往右心室通过肺动脉接受氧气之后回流到左心房和左心室,接着完成下一个循环。
文科生直接按照书上摘抄的,如果有错误欢迎指正。
为了保证回流的时候不会逆流,在心脏中会存在瓣膜保证血液只能单向流动。
心脏的运作有点儿类似发动机的工作方式,只不过带来的价值完全不同。
换成是我会怎么做?从第三者眼光虽然觉得自己会理智感性,然而真正身处那样的环境通常情况下行动和言行都会不一致。所谓知行合一,大概才是最难做到的。
虽然手术是需要多个人配合的过程,但是实际上手术更多情况下是主刀医生一个人的责任,因为责任重大主刀医生压力也很大,因为患者和家属只会把希望寄托在主刀医生身上。
心脏停止才是真正的死亡?是否心脏停止才是真正的停止不得而知,但是脑死亡的人确实像是活在地狱当中,心脏无疑是身体中和大脑同样重要的脏器,一个控制精神,一个控制生命。
作者认为心脏十分的美丽,为了让心脏病患者重新回到生活正轨
医生是运动员
比较有趣的是外科医生起源于理发店的理发师,其实仔细想想也可以理解理发店的理发师给人理发如果不小心刮伤了那么需要会各种止血和包扎,慢慢的逐渐发展出专门处理伤口的人员,最后转变为医生,我想很多职业的起源都是十分有趣并且让人意外的。
就好像程序 C 语言的诞生最开始只不过是作者为了帮助老婆看菜谱炒菜以及想打游戏的心情逐渐发展成构建编程语言的。
那么为什么说医生是运动员呢?因为都和运动员一样需要三个最为重要的特征:想象力,技术和判断力。如果没有这三样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的。
虽然外科手术是一项群体项目,但是没有人会认为责任会分担给其他的助手,家属也不会对着主刀医生以外的人说希望可以手术顺利等等话语,主刀医生是没有上台了再想办法这种情况的,换句话说手术其实早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就已经开始,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在脑海中不断构建成功的画面,才绝无失败的可能。
想象力
为什么说需要想象力,因为作为医生没有见到急救病人之前无法判断病人的情况,这时候需要思考家属的心情,思考从进入手术室到医好病人,最终病人安全回家整个流程,在脑海中需要不断的进行预演。如果不能想象成功的画面,就无法在紧张的手术中预想通往成功的方案。
另一方面想象力需要反复的预演形成下意识才能完成,这也是专家和普通人的区别,专家的想象力来自于能在执行某些专业的流程同时腾出思考空间对于结果反复的排练和预演,同样脑海中需要不断的决策。
预读是可以训练的才能,不是身高这种没有办法训练的天赋。
判断力
学习的时候还有明天继续的说法,但是手术是没有明天继续的说法的,任何判断和决定都应该在几秒内完成,这就牵扯到作为医生最为重要的准则,那就是时刻保持镇静,哪怕内心已经失去冷静也绝对不能把慌张写在脸上。
技术
书中让我比较难以想象是冠状动脉手术的血管移植,血管移植在表面上看像是嫁接,但是难度之大令人咋舌,首先需要在血管开一个 2 毫米的孔,之后需要用比发丝远远小的线把血管进行缝合,没错就是和缝衣服一样缝血管上,所以需要的惊人的判断和专注力。
让我想到过去看日本外科医生的考试画面,需要用镊子折出比指甲盖还要小很多的千纸鹤,很难想象日常生活中要下多大的功夫和时间才能完成。
另外像是医生这样的职业让我想到了律师,律师在个人看来也是学的越多越容易失去感性的。
冠状动脉移植难点:需要找到粗细适中并且不会影响其他脏器的血管,在人体中仅仅有几条可供使用并且很难发现。
第一次手术
和其他绝大多数的第一次不同,第一次手术是关乎性命的事情并且绝对不能失败,对于书中患者家属听说医生第一次主刀,很难想象作者究竟有多大的压力,仅仅是想象一下就可以让心跳加速,身历其境可想而知。
医生不允许失败,失败意味着死亡。
唯一可以感同身受的大概是紧张的心情了,一场手术之后忘记自己干了啥和考试的之后不知道自己干了啥的心情有些许类似吧,不过紧张程度当然完全无法比较。
想象成功
医生大概是最需要想象成功的人,同时需要不断预演成功的人,因为保持着绝对不能失败的心情。
对于医生团队来说无外乎需要三点:
目标:要有具体的目标,包括步骤,愿景
到达目标:确定目标之后便是用尽全力完成目标。
做出榜样:只有做出榜样才能带领团队实现目标,只有自己能拥有绝对的自信才能够带领团队纠正错误和到达正确的目标
绝对自信
绝对自信是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哪怕经验再成熟的人站上手术台的时候依然会紧张,所以想象完美的结果很重要,作者在不断想象病人和家属高高兴兴走出医院的画面,提升自己的自信同时让自己不断成熟。当从渴望成功到肯定自己不会失败不再畏惧死亡的时候,大概是医生成熟的标志。
也就是因为绝对的自信,作者在 36 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胃网膜右动脉搭桥手术,并且在 40 岁归国之后收到全国的关注,并且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拜托拯救。
总结
这本书最大的受众大概还是医学生吧,我认为拥有学医治病救人的这样崇高理想的人所应该仔细研读的一本书。
看完这本书的另一个感受是:啊!原来医生也是普通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