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为你的“架构”安排定期体检吧!

作者:凌晞
  • 2022 年 8 月 01 日
  • 本文字数:3263 字

    阅读完需:约 11 分钟

为你的“架构”安排定期体检吧!

一、架构治理的必要性

架构设计不是一项临时性工作,既非架构设计阶段完成,架构方案宣讲结束之后,架构设计的工作就随着而结束;也不是系统上线之后,架构设计就一劳永逸了。与之相反,架构设计是伴随系统全生命周期而存在的。再完美的架构设计方案,结合最优秀的落地,也无法确保系统在经历若干版本和业务运行之后,架构方案仍然有效。

因此,架构沟治理是一项持续性活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业务容量超出设计预期,导致原设计失效

随着业务的有序开展,业务规模持续积累,可能达到某个水平线之后,超出原架构方案所能支撑的业务容量,时间越久,架构的不足之处便会开始以不同的形式彰显,而且严重性越来越高。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客户操作时响应时间越来越长,一个操作经常需要十几秒的时间才能处理完成;并发数开始下降,相同的硬件资源下,逐渐出现客户反映系统打不开,或者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出错;原本运行平稳的系统,逐渐出现服务器异常、内存告警、CPU 告警等技术性问题......这些错误的产生,会导致客户体验急剧下滑。

因此,最有效的方案是预防于未然,即周期性开展容量分析和估算,在出现容量瓶颈之前,提早进行架构方案升级,系统系统所能支撑的业务规模,从而可以从容的支撑和应对业务的增长。

(二)业务特征发生改变,导致原设计失效

系统所承载的业务也可能跟着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业务特征发生改变。而架构设计主要考虑因素之一就是业务特征。一旦业务特征发生变化,与之锚定的架构方案自然需要重新评估,确定是否仍然能够适应新的业务特征。假设对于佣金发放业务,原本的业务方案是用户发起提现申请之后,客户会进行审核,通过之后,,将同一个用户的提现申请进行合同,然后固定某个时刻逐渐将合并后的订单传递给系统;而如今客户不再审核,用户发起提现之后,直接请求系统进行处理。假设该客户是行业头部,日活跃用户数在 1 亿左右。前后一对比,就会发现,系统所要承受的并发量发生了逆转,原本的低并发转变为高并发。

显然,原本的架构方案很难支持新的业务特征,架构升级是顺理成章之举。

(三)更具业务价值的新技术出现

技术行业的发展是永不停息的,科技人员的创造力也是十分让人崇敬。一般每隔 3-5 年行业便会不自主地进行一番技术升级,新的框架被接收并逐渐普及;新的理念也逐渐渗透。

总体而言,新的技术往往伴随着新的价值。譬如支持更大规模的并发和数据处理,让原本花费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数据,现如今只需要几分钟即可完成,从而带来更为敏捷的业务反应;更统一的开发体验、更少的关注度,使得技术人员可以减少关注点,将精力聚焦在自己最核心的事项上,从而获得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提升;要么就是研发管理理念的升级,最典型的莫过于敏捷开发、精益开发、DevOps 运动等,旨在让业务价值更快的呈现,用更短的时间、更便捷的方式、更低廉的成本、更可控的风险以及更低门槛的协作,来实现从想法到产品再到商业变现的整个过程。

毫无疑问,这样的理念是符合市场经济供需双方的诉求的,毕竟在双方都短时间内无法清晰地理解自身以及对方的需求时,与其空洞的交流,用最小的成本呈现一个看得见的产品,或许是最为明智的捷径。

综上所述,作为架构方案还能无动于衷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紧随技术浪潮,时刻贴近业务价值的前线,是架构方案的重要使命。因此,架构师们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以及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极大热情,并推动架构方案与时俱进,成为业务成功的重要引擎之一。

(四)谨防技术债务滋生,最终吞噬系统

与其他事物一样,熵增效应在 IT 系统中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首先,技术团队的人员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着新成员的加入,很容易带入新的习惯,或者因为对现有架构方案和标准约束的不熟悉,造成对规范的冲击,时间越久,产生的不合规现象越来越多,日积月累之后,债务丛生,导致最后所有人都是心有戚戚焉,系统最终不得不另起炉灶。其次,人的天性决定,松懈是容易的,而持之以恒却需要非凡的自律,所以,系统上线之后,技术团队对于架构方案的要求也会逐渐松懈,因此也需要持续开展家沟治理,防微杜渐,确保团队始终严格按照规范从事。

(五)依赖项的变化,导致架构需要重新评估

系统正常运行往往不全是自包含的,换言之还依赖其他系统的能力。而其他系统同样会面临上述问题,同样也会进行升级。如此一来,作为依赖方有时候也需要进行更新,当然这样的更新并非全是徒劳,有时候或许可以获得更好的业务体验。譬如原本依赖的系统缺乏通知机制,需要通过定时任务轮询获取处理结果,现在对方提供了通知机制,显然,如果系统升级以对接通知,可以避免轮询所带来的无畏资源损耗,并获得更加及时的业务结果,于业务也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架构治理是非常值得去开展的,无论是应对技术债务,还是拥抱新的变化,都具有它实际的意义。

二、架构治理的工作过程

那么该如何开展架构治理呢?

(一)回顾架构目标

架构方案的制定,都是综合考虑企业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同时遵循组织总体的战略规划,服从具体产品的商业规划,此外,兼顾各类风险、趋势和规律,在各种约束之下,多方权衡的产物。因此,架构治理的第一步,自然就是对各种约束、目标的重新审视。

(二)罗列目标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架构目标是相对恒定的,譬如组织的基因信念,战略方向虽然也会变化,但相对不会一天一个样,而产品规划却很可能不断更新。尤其是新的试点性产品,本身处于各个方向的探索阶段,自然会频繁地变更功能、流程、模式、甚至客户群体等。架构治理需要对这些因素一一盘点,分析前后变化,找出变更点,作为下一步的重要信息输入。

(三)判断架构执行效果与目标的偏差

回顾完目标,并且对目标的前后变化进行梳理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将目标回归到现有架构方案的执行情况。判断架构的实际执行结果对于目标的支撑情况。

(四)分析偏差出现的原因

一旦我们找出偏差,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原本的架构因素分析不准确,导致架构目标本身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合,这可能有解,也可能无解,有解的是因素分析更加具体化、多样本化;无解的是总是存在不确定性。其二、原本的因素分析大体正确,架构目标也基本合理,但是执行过程中因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出现偏差。假设原本预估目标市场的容量是 2000 亿,用户群体是 4 亿,但是因为突如其来的政策发文,导致市场瞬间坍塌,客户群体也大规模缩水,自然业务目标也就萎缩了。原本支持大容量的架构方案自然不再适用,因为成本过于高昂,运营过于复杂。其三、架构因素基本维持,架构目标也相对可靠,但是执行层面出了问题,并没有严格按照架构设计落地,导致业务体量一上涨,系统瓶颈逐渐暴露。

(五)制定新的架构或者推动现有架构的深入执行

分析了出现偏差的原因之后,对症下药似乎就变得容易一些了。如果是因为原本预估的因素不正确,或者过程中因素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架构方案无法支撑实际情况,那么只需要进行合理的架构方案升级即可;如果是因为执行层面导致良好的设计方案被走样了,那么需要挖掘出不执行的原因,并进行执行流程上的整改,确保后续架构方案可以原汁原味的执行。

(六)决议通报

做完上述动作之后,还需要开展一个宣传工作,即将治理结果进行通报。如果结果是产生新的架构方案,那么借此机会让大家明白新的方案是什么,后续该如何执行;如果是调整了架构管控的流程,也应当让相关群体了解背后的流程性漏洞,和因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并借此引发大家的重视。让每一次架构治理,不仅仅是架构上的升级,更希望尽可能地升华到团队认知、协作流程上的进步,从而扩大此次行动的战果。


三、架构治理的意义

架构治理就好比例行体检,可以及时主动发现架构上的不适,尽早介入,尽早处理,避免积累成为沉疴。

同时,架构治理也是一次很好的复盘之旅,让相关团队对于设计之初的各种预估重新做一次回顾,也许可以发现预估方案的缺陷,帮助后续产品预估尽可能的精确。

最后,架构治理还是一次练兵运动,通过相关岗位的参与,让更多的群体深刻体会到架构设计的理念、原则、考虑因素,从而促进团队成员认知的提升,技能的进步,最终团队获得发展。



发布于: 刚刚阅读数: 3
用户头像

凌晞

关注

一枝有思想有深度的芦苇 2011.02.27 加入

一名有文化素养的IT从业者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为你的“架构”安排定期体检吧!_构架_凌晞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