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IA 读书笔记(一):可靠、可扩展、可维护
DDIA 读书分享会,会逐章进行分享,结合我在工业界分布式存储和数据库的一些经验,补充一些细节。每两周左右分享一次,欢迎加入,Schedule 在这里。我们有个对应的分布式 &数据库讨论群,每次分享前会在群里通知。如想加入,可以加我的微信号:qtmuniao,简单自我介绍下,并注明:分布式系统群。
第一章是很容易被跳过的一章,因为概念较多,容易泛泛而谈。但其给出的三个概念,确实是构建系统避不开的三个重点方向。
ps. 开源中文版本有些地方翻译的不是很地道,读起来可能会有些难受,不过这是所有翻译难免的。
本书为什么以数据系统为主题
数据系统(data system)是一种模糊的统称。在信息社会中,一切皆可信息化,或者,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字化。这些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使用,是构成信息社会的基础。我们常见的绝大部分应用背后都有一套数据系统支撑,比如微信、京东、微博等等。
因此,作为 IT 从业人员,有必要系统性的了解一下现代的、分布式的数据系统。学习本书,能够学习到数据系统的背后的原理、了解其常见的实践、进而将其应用到我们工作的系统设计中。
作者:木鸟杂记 https://www.qtmuniao.com/2022/02/19/ddia-reading-chapter1 转载请注明出处
常见的数据系统有哪些
存储数据,以便之后再次使用——数据库
记住一些非常“重”的操作结果,方便之后加快读取速度——缓存
允许用户以各种关键字搜索、以各种条件过滤数据——搜索引擎
源源不断的产生数据、并发送给其他进程进行处理——流式处理
定期处理累积的大量数据——批处理
进行消息的传送与分发——消息队列
这些概念如此耳熟能详以至于我们在设计系统时拿来就用,而不用去想其实现细节,更不用从头进行实现。当然,这也侧面说明这些概念抽象的多么成功。
数据系统的日益复杂化
但这些年来,随着应用需求的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系统,它们不拘泥于单一的功能,也难以生硬的归到某个类别。随便举几个例子:
Kafka:可以作为存储持久化一段时间日志数据、可以作为消息队列对数据进行分发、可以作为流式处理组件对数据反复蒸馏等等。
Spark:可以对数据进行批处理、也可以化小批为流,对数据进行流式处理。
Redis:可以作为缓存加速对数据库的访问、也可以作为事件中心对消息的发布订阅。
我们面临一个新的场景,以某种组合使用这些组件时,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创立了一个新的数据系统。书中给了一个常见的对用户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查询、旁路等操作的数据系统示例。从其示意图中可以看到各种 Web Services 的影子。
但就这么一个小系统,在设计时,就可以有很多取舍:
使用何种缓存策略?是旁路还是写穿透?
部分组件机器出现问题时,是保证可用性还是保证一致性?
当机器一时难以恢复,如何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当负载增加时,是增加机器还是提升单机性能?
设计对外的 API 时,是力求简洁还是追求强大?
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思考下如何评价一个好数据系统,如何构建一个好的数据系统,有哪些可以遵循的设计模式?有哪些通常需要考虑的方面?
书中用了三个词来回答:可靠性(Reliability)、可伸缩性(Scalability)、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
可靠性(Reliability)
如何衡量可靠性?
功能上
正常情况下,应用行为满足 API 给出的行为
在用户误输入/误操作时,能够正常处理
性能上
在给定硬件和数据量下,能够满足承诺的性能指标。
安全上
能够阻止未授权、恶意破坏。
可用性也是可靠性的一个侧面,云服务通常以多少个 9 来衡量可用性。
两个易混淆的概念:Fault(系统出现问题) and Failure(系统不能提供服务)
不能进行 Fault-tolerance 的系统,积累的 fault 多了,就很容易 Failure。
如何预防?混沌测试:如 Netflix 的 chaosmonkey。
硬件故障
在一个大型数据中心中,这是常态:
网络抖动、不通
硬盘老化坏道
内存故障
机器过热导致 CPU 出问题
机房断电
数据系统中常见的需要考虑的硬件指标:
MTTF mean time to failure
单块盘 平均故障时间 5 ~10 年,如果你有 1w+ 硬盘,则均匀期望下,每天都有坏盘出现。当然事实是硬盘会一波一波坏。
解决办法,增加冗余度:
机房多路供电,双网络等等。
对于数据:
单机:可以做 RAID 冗余。如:EC 编码。
多机:多副本 or EC 编码。
软件错误
相比硬件故障的随机性,软件错误的相关性更高:
不能处理特定输入,导致系统崩溃。
失控进程(如循环未释放资源)耗尽 CPU、内存、网络资源。
系统依赖组件变慢甚至无响应。
级联故障。
在设计软件时,我们通常有一些环境假设,和一些隐性约束。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持续运行,如果这些假设不能够继续被满足;如果这些约束被后面维护者增加功能时所破坏;都有可能让一开始正常运行的系统,突然崩溃。
人为问题
系统中最不稳定的是人,因此要在设计层面尽可能消除人对系统影响。依据软件的生命周期,分几个阶段来考虑:
设计编码
尽可能消除所有不必要的假设,提供合理的抽象,仔细设计 API
进程间进行隔离,对尤其容易出错的模块使用沙箱机制
对服务依赖进行熔断设计
测试阶段
尽可能引入第三方成员测试,尽量将测试平台自动化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e2e 测试、混沌测试
运行阶段
详细的仪表盘
持续自检
报警机制
问题预案
针对组织
科学的培训和管理
可靠性有多重要?
事关用户数据安全,事关企业声誉,企业存活和做大的基石。
可伸缩性(Scalability)
可伸缩性,即系统应对负载增长的能力。它很重要,但在实践中又很难做好,因为存在一个基本矛盾:只有能存活下来的产品才有资格谈伸缩,而过早为伸缩设计往往活不下去。
但仍是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来应对可能会暴增的负载。
衡量负载
应对负载之前,要先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衡量负载,如负载参数(load parameters):
应用日活月活
每秒向 Web 服务器发出的请求
数据库中的读写比率
聊天室中同时活跃的用户数量
书中以 Twitter 2012 年 11 披露的信息为例进行了说明:
识别主营业务:发布推文、首页 Feed 流。
确定其请求量级:发布推文(平均 4.6k 请求/秒,峰值超过 12k 请求/秒),查看其他人推文(300k 请求/秒)
单就这个数据量级来说,无论怎么设计都问题不大。但 Twitter 需要根据用户之间的关注与被关注关系来对数据进行多次处理。常见的有推拉两种方式:
拉。每个人查看其首页 Feed 流时,从数据库现拉取所有关注用户推文,合并后呈现。
推。为每个用户保存一个 Feed 流视图,当用户发推文时,将其插入所有关注者 Feed 流视图中。
前者是 Lazy 的,用户只有查看时才会去拉取,不会有无效计算和请求,但每次需要现算,呈现速度较慢。而且流量一大也扛不住。
后者实现算出视图,而不管用户看不看,呈现速度较快,但会引入很多无效请求。
最终,使用的是一种推拉结合的方式,这也是外国一道经典的系统设计考题。
描述性能
注意和系统负载区分,系统负载是从用户视角来审视系统,是一种客观指标。而系统性能则是描述的系统的一种实际能力。比如:
**吞吐量(throughput):**每秒可以处理的单位数据量,通常记为 QPS。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从用户侧观察到的发出请求到收到回复的时间。
延迟(latency):日常中,延迟经常和响应时间混用指代响应时间;但严格来说,延迟只是只请求过程中排队等休眠时间,虽然其在响应时间中一般占大头;但只有我们把请求真正处理耗时认为是瞬时,延迟才能等同于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通常以百分位点来衡量,比如 p95,p99 和 p999,它们意味着 95%,99%或 99.9% 的请求都能在该阈值内完成。在实际中,通常使用滑动窗口滚动计算最近一段时间的响应时间分布,并通常以折线图或者柱状图进行呈现。
应对负载
在有了描述和定义负载、性能的手段之后,终于来到正题,如何应对负载的不断增长,即使系统具有可伸缩性。
纵向伸缩(scaling up)or 垂直伸缩(vertical scaling):换具有更强大性能的机器。e.g. 大型机机器学习训练。
横向伸缩(scaling out)or 水平伸缩(horizontal scaling):“并联”很多廉价机,分摊负载。 e.g. 马斯克造火箭。
负载伸缩的两种方式:
自动
如果负载不好预测且多变,则自动较好。坏处在于不易跟踪负载,容易抖动,造成资源浪费。
手动
如果负载容易预测且不长变化,最好手动。设计简单,且不容易出错。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
首先,如果规模很小,尽量还是用性能好一点的机器,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其次,可以上云,利用云的可伸缩性。甚至如 Snowflake 等基础服务提供商也是 All In 云原生。
最后,实在不行再考虑自行设计可伸缩的分布式架构。
两种服务类型:
无状态服务
比较简单,多台机器,外层罩一个 gateway 就行。
有状态服务
根据需求场景,如读写负载、存储量级、数据复杂度、响应时间、访问模式,来进行取舍,设计合乎需求的架构。
**不可能啥都要,没有万金油架构!**但同时:万变不离其宗,组成不同架构的原子设计模式是有限的,这也是本书稍后要论述的重点。
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
从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维护阶段绝对占大头。
但大部分人都喜欢挖坑,不喜欢填坑。因此有必要,在刚开就把坑开的足够好。有三个原则:
可维护性(Operability)
便于运维团队无痛接手。
简洁性(Simplicity)
便于新手开发平滑上手:这需要一个合理的抽象,并尽量消除各种复杂度。如,层次化抽象。
可演化性(Evolvability*)***
便于后面需求快速适配:避免耦合过紧,将代码绑定到某种实现上。也称为可扩展性(extensibility),可修改性(modifiability) 或可塑性(plasticity)。
可运维性(Operability):人生苦短,关爱运维
有效的运维绝对是个高技术活:
紧盯系统状态,出问题时快速恢复。
恢复后,复盘问题,定位原因。
定期对平台、库、组件进行更新升级。
了解组件间相互关系,避免级联故障。
建立自动化配置管理、服务管理、更新升级机制。
执行复杂维护任务,如将存储系统从一个数据中心搬到另外一个数据中心。
配置变更时,保证系统安全性。
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意味着将可定义的维护过程编写文档和工具以自动化,从而解放出人力关注更高价值事情:
友好的文档和一致的运维规范。
细致的监控仪表盘、自检和报警。
通用的缺省配置。
出问题时的自愈机制,无法自愈时允许管理员手动介入。
将维护过程尽可能的自动化。
避免单点依赖,无论是机器还是人。
简洁性(Simplicity):复杂度管理
推荐一本书:**A Philosophy of Software Design ,**讲述在软件设计中如何定义、识别和降低复杂度。
复杂度表现:
状态空间的膨胀。
组件间的强耦合。
不一致的术语和命名。
为了提升性能的 hack。
随处可见的补丁( workaround)。
需求很简单,但不妨碍你实现的很复杂 😉:过多的引入了**额外复杂度(accidental complexity)——**非问题本身决定的,而由实现所引入的复杂度。
通常是问题理解的不够本质,写出了“流水账”(没有任何抽象,abstraction)式的代码。
如果你为一个问题找到了合适的抽象,那么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如:
高级语言隐藏了机器码、CPU 和系统调用细节。
SQL 隐藏了存储体系、索引结构、查询优化实现细节。
如何找到合适的抽象?
从计算机领域常见的抽象中找。
从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概念找。
总之,一个合适的抽象,要么是符合直觉的;要么是和你的读者共享上下文的。
本书之后也会给出很多分布式系统中常用的抽象。
可演化性:降低改变门槛
系统需求没有变化,说明这个行业死了。
否则,需求一定是不断在变,引起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
对问题阈了解更全面
出现了之前未考虑到的用例
商业策略的改变
客户爸爸要求新功能
依赖平台的更迭
合规性要求
体量的改变
应对之道:
项目管理上
敏捷开发
系统设计上
依赖前两点。合理抽象,合理封装,对修改关闭,对扩展开放。
参考
我是青藤木鸟,一个喜欢摄影的分布式系统程序员,更多有意思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木鸟杂记”。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青藤木鸟】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bdc53c50ce0c9344348b0d098】。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