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端产品经理如何快速成长?
一. B 端产品经理的终极目标 —— 架构师
说成长之前,我们先来说说终极职位是什么?
B 端产品的终极职位是产品架构师和业务架构师。产品与业务架构主要是将整个业务工作流进行分层,梳理,然后抽象出一个个需求,将业务需求与产品合情合理的映射起来,最终使业务数据在产品中流动,执行,记录,使用。提高业务侧整体的工作效率。
产品架构主要面向不同产品间信息的流转(比如财务系统与人事管理系统之间的人员信息流转)
业务架构主要面向业务场景下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比如电商中从采购、仓储、订单、财务,运输)
有了终极目标,我们接着说说 B 端产品怎么成长。
二. B 端产品怎么成长?
1.从深入理解业务开始 - 业务架构
B 端产品踏上前往架构师的终极之路的关键是**对业务的深入理解。**B 端与 C 端产品的核心区别也就在这里。
C 端产品通常面对的是某一类用户及衍生用户。比如豆瓣用户,知乎用户,notion 用户,网易云音乐用户,他们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产品与用户是一个相互促成的关系。
而 B 端产品面对的是整个企业,面对的是业务线上一个个业务角色。客服、财务、销售、仓储等。不论是 B 端产品还是业务线上的每一个角色,大家都在为公司业务的工作流服务。大家的目标也非常统一,提效降损。而产品经理的作用就是帮助业务侧开发帮助他们提效降损的工具。开发工具的前提是必须成为他们,甚至比业务人员更熟悉业务。
通常 B 端产品会从一个小产品切入,比如销售部门管理合同的合同管理系统,产品经理需要与销售泡在一起,观察提炼销售管理合同的业务流程,听听他们抱怨什么,烦恼什么,有什么别扭的地方。他们的数据元从什么地方流入,如何处理,然后又流向哪里?熟悉业务后,开始抽象需求,将能自动化的部分自动化,将必须手动的部分,优化至最简。
然后从销售合同管理系统扩展,合同签约的上游信息是销售 CRM,合同签约的下游是订单系统、财务系统。现在你开始站在更高的视角俯视公司业务信息流的全局,去发问卷、去访谈,去实习轮岗,继续深入理解业务,最终吃透整个行业,那么业务架构非你莫属了。
2.增效减损 - 产品架构
企业信息化及 B 端产品经理存在的核心意义是帮助企业增效减损。
举个例子:美团早期「商家活动上单系统」增效减损案例
美团在初期还是个团购网站时,每一单上单,都需要人工手动来填写一系列内容,从标题到文案。公司有一只编辑团队专门做这件事。随着上单量井喷式爆发,这种纯手工编辑的方式,显然非常低效和不可规模化。
那么我们是否能将编写文案的人工部分抽象出来,自动化起来呢?我们拿最需要抓眼球的标题来举例。标题中包含的信息,其实已经在上单时,由销售和店家填写好了。我们可以把这些字段,稍加组合形成标题。
上单活动填写表单
代金券面值:30
团购价:1
参与活动:超级星期二
使用时间:周二
使用范围:全场通用
使用次数限制:1
库存:500
是否为连锁品牌:是
是否有 wifi:有
产品描述(限 35 字):武汉售价着陆璀璨群星城,最接地气的民间烤鱼和香锅,很辣,很上瘾!
以上这些信息,线下 BD 在和店家对活动内容时,已经填写好。我们直接使用活动信息生成标题即可完成全自动化上单。
图片来自于「美团O2O供应链系统架构设计解析」
是不是眼前一亮? 这一自动化策略实现后,解散了一只近百人的编辑审核团队,帮助美团上单成本降低 90%,效率提升 8 倍。 因此美团内部称这个项目为 908,后续这个思路延展成自动化一切。 (这里只简单讲了一点点,推荐大家直接看原文)
B 端产品经理在对业务及其熟悉之后,开始使用他们拥有的产品工具,在业务与技术之间搭建桥梁,使用技术手段自动化业务,魔法般的提升公司效率,帮助公司增加效率/收益,减少损失。能从全局做到这点,那么你就离产品架构师不远啦。
三. B 端产品经理的知识储备
B 端产品经理的职业路径虽然非常清晰,但也需要碰到合适的机遇。在碰到赏识你的老板、天时地利的机会前,先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吧。
万里路(经验)和万卷书(知识储备)总是彼此助力前进的,没有经验之前,先从万卷书开始吧。
以下是我已经读过并且觉得有一定可取之处的 B 端产品经理 / 数据产品经理的成长书单,他们深浅不一,有些是多作者合写,大家可以点链接跳到豆瓣读详情后自行选择。(欢迎点赞收藏,我会持续更新这个书单)
如果你也有觉得不错的文章、书籍、学习网站,也欢迎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
B 端产品经理入门
数据产品经理入门
数据应用及数据分析
前端交互设计
本文作者
蒋川,卡拉云联合创始人,B 端产品经理,专注研究企业内部效率工具实施搭建
我的个人微信:HiJiangChuan ,欢迎一起交流。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蒋川】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ab7913a0157c5bc946c47c9e3】。
本文遵守【CC BY-ND】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