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无碍,科技为他们点亮漫天星光
据统计,
我国现有 2780 万听障人群
1731 万视障人群
囿于视觉或听觉的阻隔他们,被困在信息的“孤岛”
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工作
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期望
我有一个视障工程师朋友。
没错,是我们印象中那种坐在电脑前敲代码的工程师,也是我们印象中那种看不到屏幕的视障者。
和他相识的契机是在 2021 年,华为举办的 HDC 大会有一个小小的体验活动,让人们蒙着眼睛进入全黑的房间,体会障碍群体的生活。尝试在黑暗中找到沙发坐下,尝试看口型猜电视剧中的对白。
在那十五分钟黑暗里,我惭愧地想,关注科技领域五六年,自己从前竟然未曾想到过,听障、视障群体也会使用手机。
在这个数字化技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时代,他们当然需要使用手机。
从遇见星光到增能自我
朋友告诉我,数字化技术给视障群体带来的远比人们想象得更多。
他在少年时期第一次接触电脑和互联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以前想要读书、学习知识,只能从小城的图书馆里借品类贫瘠的盲文书。在普通人手里十六开的普通书本,转写成盲文之后变成又厚又大,摊开能覆盖整张桌子,仿佛在说,你获取知识就是要比普通人慢一点、难一点。
但在互联网上,有着数不尽的资源。通过读屏软件和盲文键盘,知识与信息如同一场大爆炸,为视障者们留下漫天的星光。很多视障者、听障者都是因为接触到了互联网,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因此对编程起了兴趣。
与生活服务联系更紧密的移动互联网更是为视障者极大的增能。
在过去,独自出门购物对于视障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付款时要仔细分辨手中不同面额的纸币。有了移动支付,只需要轻轻一扫。出差旅行、购买火车票、路边拦的士,在过去更是无法想象的困难,如今也都能在手机上进行。
大多数人对障碍群体与数字化技术关系的认知都停留在这里,停留在“能”字上。
视障者“能”使用手机做一些以往做不到的事,数字化技术增强了视障者的“能”力。
问一问每一位移动互联网从业者,那些给程序员下了一个个需求的产品经理,那些每天为数据增长而努力运营,他们绝不会用“能用”来定义自己的产品。
好用都只是最底线的要求吧。
能用就好,还不够
那对于视障者来说,有了读屏功能作为辅助,手机上的软件好不好用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看似简单的读屏功能,实际上需要普通 App、手机系统和读屏软件的三方兼容。三个角色环环相扣,出现 Bug 的概率也提高了好几倍。尤其支持读屏功能,本身需要 App 遵循一定的设计规范,否则应用起读屏软件来就更加艰难。
同时移动互联网内容发展趋势是图片化、视频化。读屏软件能够播报文字信息,但遇到图片就会失效。导致视障用户获取到的信息很多都是不完整的。
最后手机作为硬件本身的发展,有时也会让视障用户感到困扰。比如几年前开始,手机都取消了实体 Home 键,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全面屏的一大进展,可视障用户却要更费力地在屏幕中找到指纹解锁的区域。
听障群体遇到的问题也是一样,听障群体虽然可以和手机进行交互,但每当遇到来电时,就只能挂断再发送短信交流。一些软件也推出了语音转文字功能,可常常不能后台开启,所以只好一个手机用来语音转文字、一个手机用来文字转语音……
还有肢体障碍者和老年人,数字产品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可体验远远算不上好。
甚至有时候,软件的“好用”没有实现,“能用”还开了倒车。
朋友告诉我,有些软件会在某一版本对无障碍功能进行适配,但很可能在更新下一版本时就“忘了”这件事。所以障碍用户们大多都不敢更新软件,因为更新版本之后就无法退回,如果新版本的无障碍功能支持度低,他们很可能就彻底无法使用曾经熟悉的产品了。
朋友说,对于障碍用户来说,App 更新就像“拆盲盒”,打开之前无法知道等着自己的是什么。
即使那款软件里可能有你的付费账户、有你精心收藏的歌单、有很多等着你更新的粉丝。一个不小心误触了更新键,熟悉的数字生活前就生出了一道墙。
站在迷宫入口的人们
数字化技术之于障碍群体,就如同一个人站在迷宫的入口,纵然前方有重重围墙,他更关注出口的光明:那里有无尽的知识、有丰富的社交娱乐、有更多增强自我的能力。
于是虽碰壁,吾往矣。
我的视障工程师朋友,就是一个想带领更多人穿过迷宫的人。
有很多听障、视障工程师和他一样,这些曾接触互联网而打开更广阔世界的人,正以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为事业,孜孜不倦地测试 App 和硬件,给出作为视障用户最真实的使用体验,并提出优化方案。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好在他们不缺少同行者。
我们一直在讨论 App、讨论手机的无障碍支持度,但科技企业并非是被动接受,有很多企业都主动找到他们,希望一同为信息无障碍发展贡献力量。
华为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
贯穿、炬目、号角:科技企业如何穿越无障碍迷宫
2019 年,华为推出了“TECH4ALL 数字包容”行动计划,信息无障碍也成为 TECH4ALL 的重点关注领域。
我们可以以华为为例,看看科技企业在信息无障碍建设中能做些什么?
首先是能打破规则的技术“贯穿力”。
以往我们都认为读屏软件遇到图片和视频只能手足无措,但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图像识别、OCR 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华为所具备的 AI 能力,可以让信息在各种介质中转换,描述出图片中的信息,或者将视频中的声音转换为文字,以适应视障、听障人群的不同需求。
这些能力还正在越过手机,抵达现实世界。
原本以为需要按照地图绕来绕去的迷宫,如今可以更高效地贯穿其中。
其次是作为研发主体的“炬目者”。
最后还有广泛释放能力的“号角声”。
开放技术、搭建平台,把能力释放给更多合作者是科技企业当前的发展趋势。这些能力,也正在流入其他为信息无障碍努力的开发者中。
一款叫做“畅听无碍”的 App,可以实时语音转文字,以及手语翻译真人连线功能,帮助听障者在各种场合与健听者交流。这款软件就应用了华为云的 AI 技术,实现语音识别与生成。华为的工程师带着自家的技术解决方案,与很多无障碍产品开发者相遇,帮助他们获得技术能力、优化产品、加速开发。
此外,一款名为“译语”的实时语音转文字和手语动画翻译软件,开发者是一名 95 后听障者。他切身感受到听障者的困难,决定投身信息无障碍领域,帮助更多人建立更好的沟通体验。
一声号角响起,会有无数人一起前行,直至抵达悠长迷宫的出口。
相信潜能,美好自然发生
从去年与这位视障工程师朋友相识,我这一年间一直在持续关注信息无障碍话题。
一年时间里,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们对科技领域的关注常常处于一种“技术叙事”中,讨论哪个研究机构又发了顶会论文、哪个公司的模型跑分又创新高;可在信息无障碍这件关系几千万障碍者福祉的事上,技术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离开了“技术叙事”,我们似乎不知道科技企业还能做些什么。从华为 TECH4ALL 的行动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方向。
首先要找到让行动落地的视角。
朋友告诉我,视障者从事无障碍开发测试有天然的优势,就因为他们更了解障碍群体的使用习惯,具备为视障者所用的视角。很多健视者从未想到的角度,对于障碍群体来却很重要。
华为为了真切了解视障用户的需求,曾经举办了数十次线下“吐槽大会”。与视障用户面对面座谈,认真听着他们对自身产品的意见。
数字世界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数据驱动”的盲区,认为更多人的选择就应该是产品和技术的选择。可障碍群体也有权在数字世界拥有自己的坐标,转变视角、看到他们。
获得视角,需要的是与用户“随行”的耐心。
光有沟通还不够,想要进一步打破障碍,还需要更多的耐心。
在一年间对于无障碍的关注中,我曾听过一个很有趣的事迹:工程师为了了解障碍用户的需求,花好几天的时间与用户相伴,观察他们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掘产品的待优化点。
这种方式听起来似乎不那么高效,可在数字世界里,有时候就需要慢下来的耐心,才能让更多人一起同行。
支持着耐心的,是数字包容的精神内核。
华为 TECH4ALL 的所有倡导和行动,都围绕着一个内核——不让任何一个人在数字世界掉队。每个人都有权从数字化技术中受益,世界应当因数字化技术而诞生更多美好。
那美好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或许是我关注信息无障碍这一年,所见到的这一切:
我曾在养老院中见到爷爷奶奶们和智能音箱聊天解闷,见到视障开发者玩着自己开发的“吃鸡”游戏,见到听障者看着视频中的 AI 字幕,露出畅快的笑容……数字包容不仅仅让每个人都能跟上技术的洪流,更是坚信每个人都有制造美好的潜能。
看,只要将数字化技术交给他们,美好自然发生。
当然,当前中国的信息无障碍建设还有很多不足。“能用”与“好用”之间的漫长距离,需要很多人共同跋山涉水,把目前的成功案例持续优化、广泛复制。
很多人会认为,信息无障碍是一个公益命题,只服务于障碍群体的福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生活中遇到“障碍”,往近了说,我们可能因为一时的眼部手术,成为短暂的视力障碍者;往远了说,我们可能因为自然的衰老逐渐耳背,变成听力障碍者。关注信息无障碍、关注数字包容,也为了让我们自己,不在数字世界掉队。
最后,我想把我的视障工程师朋友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提及为障碍群体福祉努力的人们时,他是这样说的:
“我爱这个世界,以及这些可可爱爱的同仁们。”
我们用数字包容赋予世界美好,世界回报我们万物可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