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创业>读后感
最近抽时间把《精益创业》读完了。虽然这本书名叫精益创业,不过内容适合所有希望持续改进的人。精益创业是一种思维方式,甚至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创业不仅仅发生在新创企业中,也可以发生在大企业甚至是传统企业中,只要你想有所突破,寻找创新之路,那里就有持续精进的血液。今天把一些有感触的内容做一个分享。也推荐没有看过的朋友们去读一下这本书。相信你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火箭和汽车的隐喻
“太多关于创业的商业计划看上去像是火箭发射,而不是汽车驾驶。这些计划细致入微地制定了要采取的步骤,以及期望的结果,活像是要发射的火箭。他们陷入了一种危险境地,哪怕假设中有细小错误,也会带来惨痛后果。”
我很喜欢这个隐喻。在你从起点到达目的地的这段路程中你只能大概的做一个路线规划,甚至有时候只是方向大概正确你就上路了。路上可能会因为堵车而临时切换路线,根据周围情况来随时调整车辆的速度等。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我们每一次做出的调整都是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的,没有多余的操作。而在达到目的地之前,所有的路线选择都是基于我们的假设———假设不堵车,假设一路绿灯等等。而当正式行驶的时候调整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传统的火箭发射都需要提前做细致的规划,甚至每一步骤精确到秒。发射前要做大量的演练。最后发射的时候严格执行。每一步达到了要求才能保证最后的发射成功。差一步都会导致最后发射失败。
这两个隐喻来影射我们现在的工作方式是多么的似曾相识。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战,适当的计划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过度依赖计划。正如敏捷宣言最后一句说到的:相应变化 高于 遵循计划。
实验假设
“价值假设”(value hypothesis)衡量的是当客户使用某种产品或服务时,他是不是真的实现了其价值。“增长假设”(growth hypothesis)是用来测试新客户如何发现一种产品或服务的。
从精益的角度考虑,一切都要尽可能地避免浪费。在创新的道路上如何把劲使在刀刃上?那就需要有一个基于假设不断实验的心态,实验其实也是一种快速获取反馈的方式。而假设是要有目的的。是否能获得价值和持续增长,这是创新生命力的基础。最小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就是实现这种目的的一种方式。MVP 并不需要完美、大而全。能够验证我们的假设就可以。关键是通过实验获得对假设的验证来做下一步的调整,以最快的方式、最少的精力完成”开发——测量——认知”的反馈循环。
客户与质量
如果我们不知道谁是顾客,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质量。
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质量是客户需要的、在意的、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需求或价值,还是创造产品的我们自己设定的质量标准呢?爱德华·戴明(W.Edwards Deming)说过:顾客是生产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说企业创造的东西其实最要在意的是客户的想法,甚至应该想尽办法让客户参与进来,帮助我们尽早做调整,而不是最后得到一个无用的垃圾。此处再一次呼应了上面的火箭与汽车的隐喻。持续改进还是周密计划一招定胜负?哈哈。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说过: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创新产品首先关注点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这个产品能够为客户带来什么改变,解决哪些他们的需求?回顾顶级流量的公司确实是这么做的。苹果的 iPod 当初的远景”将数百首歌曲放入口袋”,将 MP3 推向了巅峰。移动支付产品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纸币和银行卡方式的主导地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你设想下一个新的产品推向市场之前,请思考你是否能够创造出使用你产品的新的客户群,并能够吸引他们成为你的死忠粉的理由,甚至传播到更多的人来用。创造客户首先是让客户看到你创造了他们的新需求。
MVP 简单规则
放弃对你需要的认知没有直接用处的一起功能、流程或努力。
有时候我们在创新产品的时候会考虑竞争对手的剽窃,一旦发布 MVP 那么创意就公诸于世了。所以我们想做的完美全面一些再发布,这样让对手无还手之力或者追赶的路程长一些。不过如果你的创意是一个颠覆性的有巨大市场的,那么必然无法阻止被人抄袭甚至超越的可能。先发优势几乎不起作用,而避开消费者的那种秘密开发状态所争取的时间,也几乎不可能带来起步优势。唯一取胜之道是比任何人学得更快。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方式不得不说对我以前的认知也是一种颠覆:
选取你的构思之一(可能不是最好的那个),找到在成熟企业中负责这个领域的相关产品经理的名字,然后让这家公司盗用你的主意试试。打电话给他们、写备忘录给他们,或者发一份新闻通稿给他们好了——你尽管折腾吧。
哈哈,让其他人帮你测试市场可行性是否值得你进一步投入。这确实也是精益思想的体现,能算计到极致了。从这个方式的衍生一点还有,可以通过已有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来获得你想要的一些实验的结果。例如 iPod 在推出前已经知道人们是愿意带着耳机子在公共场合听音乐的,而不是传统只是在家里或者音乐厅。而这个实验并不是苹果自己来做的,而是索尼在推出 Walkman 的时候已经验证了。所以虽然我们需要通过 MVP 来验证假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验证都需要自己来做,寻找一下已经存在的案例来作为实验的结果验证假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转型需要勇气
询问一下众多决定转型的创业者,他们会告诉你,他们希望当初能早点怎么做。我认为有三个原因造成这样的情况。
虚荣指数会让创业者形成错误的结论,活在自己的个人事业中。
如果创业者没有一个清晰的前提假设,他们几乎不可能经历完整的失败,而未经历失败的人通常很难产生冲劲儿,做出根本的转型改变。
很多创业者心存恐惧。
很多创新,无论是创业项目,或者公司内部的创新产品研发。我们总会不自觉的寻找能够证明自己想法正确的论点来支撑自己。而虚荣指标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出实际情况,反倒会让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意淫中。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假设,假设了成功,那么是否假设了失败呢?在验证假设的反馈中我们能否及时做出调整进行转型?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无论达到目标的路途有多曲折,我们能否做到始终不忘初心,选择调整呢?
批量与单件流
想象一下信件塞不进信封的状况。要是采用大批量的方式,我们一直要到接近流程终点才会发现问题。而小排量的话,我们几乎马上发现问题。如果信封有瑕疵无法封口怎么办?用大批量的方式,我们必须把信件从信封中全部去除,换成新的信封,再重新装件。而用小批量方式,我们同样会立刻发现问题,也无需返工。
很多时候我们会默认认为批量处理会更高效。了解编程的人会想到,提高效率的手段之一是多线程运行。而实际上究其本质你会发现,这只是我们的感觉罢了。CPU 本身就是单任务处理,只不过用分时方式让我们觉得并行。在将任务分解为小任务,一个一个做完的方式进行推进,一旦遇到问题可以马上调整。避免返工带来的大量作废。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且单件流在实际工作中你会惊奇的发现,在前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有更高的执行效率——”Stop Starting, Start Finishing.”
杜绝浪费
我们已经有能力制造几乎任何我们可以想象的东西。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制造出来”,而是”应不应该制造出来”。正如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所说,”没有什么比高效地做一件根本不该做的事情更加徒劳的了。”
精益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避免浪费。源自精益思想的敏捷方法之一 Kanban 方法中,在设置合理的 Kanban 之前首先要了解并绘制的就是价值流图。价值流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找出浪费的地方进行优化。
写在最后
“开发——测试——认知”这个反馈循环是书中反复强调的核心内容。一切在实际操作前都是假设,基于假设的驱动来获取验证进而调整。这也符合 Scrum 的三大支柱:透明——检视——调整。基于这三大支柱延展出整个 Scrum 框架。再往本质上追溯一下你会发现他们都是戴明博士的 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的具体实践的变体。管理学大师们的思想真的值得我们回味思考。单件流是最近几年我工作中最大的体会。以前一直崇尚批处理,精细化分工。这是从工作流程上看到的优化。但是从整个价值流角度看,这会产生一定的浪费,实际工作中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筒仓效应。
目标高于一切。这里提到的目标是计划的根本目的,而不仅是计划本身。工作中我们更多的在意计划是否达成,而往往容易忽视为什么要做这个计划,是否有其他计划也同样能够达成相同的目标。记得那个隐喻——我们要开车而不是发射一个火箭。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Bruce Talk】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9bfe6e6383ad13734822e791f】。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