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标准 TOGAF 实践最重要的三件事
TOGAF 高大上,但生搬硬套到企业信息部门,不妥。
TOGAF 实践最重要的三件事:落地,落地,还是落地。
TOGAF 9.2 是企业架构实际上的标准,在全球有广泛实践。其包含的四种架构也被广泛认同:
观点 1:调研、诊断、优化三者的关系
从小处说,调研是为了了解现状、明确问题、定位痛点,这需要“内部分析”。从大处说,调研还有助掌握政策趋势、洞察行业机会、解读标杆实践。这需要“外部分析”和“行业分析”。
同时,无论是“问题与痛点驱动”还是“趋势与机会驱动”,都要做好诊断与优化。诊断优化环节的价值在于把脉、在于针对性。一是输出“具体差距”,二是给出对应药方、对应改进策略。
顶层架构规划时,调研必须充分,要大做。很具体的 IT 解决方案,调研环节小做即可。
观点 2:分析不透时,要返回头优化分析模型
首先,分析模型应细致、合理。例如,PEST 分析的内容就不是一刀切的,可以根据你要规划的方案的不同背景,有不同侧重。
其次,分析不透时,要有意识地返回头优化分析模型。例如下图,针对现在流行的“风口识别”,进行了模型优化:
行业格局方面——产业链初步成型,是风口条件 1。
客户 &市场方面——增量市场初步形成,是风口条件 2。
竞争格局方面——垄断格局尚未形成,是风口条件 3。
观点 3:企业级顶层规划,如何纵向到顶
笔者认为,企业顶层规划的本质是“变革规划”或“转型规划”,因此纵向到顶的调研与分析必是重中之重。
如下图所示,外部分析、行业分析、内部分析、标杆与最佳实践调研等都是制定或理解战略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顶层规划中也有必要对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业务渠道等进行诊断优化。实际实践中,更少不了在标杆调研、诊断优化两项工作之间反复迭代。
观点 4:具体 IT 方案规划,可对方法剪裁
有方案经理问我,具体 IT 解决方案规划中,“纵向到顶”的调研分析要不要做?做多少?
问题 1:你作为方案负责人,有“变革拍板权”吗?
问题 2:你做好方案后的汇报对象,有“变革拍板权”吗?
如果都没有,就对方法剪裁,别花大力气在外部分析和行业分析等高大上环节。
观点 5:应用架构设计,如何上接业务
实践中,应用架构设计环节的核心产物,有 4 个:应用功能架构、应用系统划分、应用集成架构、应用部署架构。其中,应用功能架构长这样,高层文档中屡见不鲜:
在《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实战(第 2 版)》一书中,笔者也提炼总结出了“应用功能架构模式”。如下图所示:
TOGAF 实践要落地,“业务驱动的应用功能架构设计”是重中之重。业务驱动的逻辑是否充分、是否通达,是方案最终成败的关键。
下图简要揭示了“上接业务”的思维要点:
观点 6:应用架构设计,如何下接研发
在下游,承接规划方案的是项目研发。如何做到这之间的“衔接贴地”呢?重点是“不虚”。
应用架构设计环节中,“应用系统划分”这项工作,切出来具体前端项目、后台项目、平台项目,就是“不虚”。相反,仅仅切出来一堆业务组件、功能模块,去驱动研发,就又“虚”又“飘”。
请读者看下图,“桌面应用”项目旁边代表 75%的符号,在研发管控中有何实际价值?可留言。
书已出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