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后浪”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
不知不觉间已经入行快要八年了,虽然仍是基层,仍在搬砖,但是面对“后浪们”的咨询和探讨,避免干重复的事情,整理一篇自己的心得。
有时候我们躺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感觉这些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在未来,总有那么一天,你会操心自己的职业发展,你必须得正式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人统计了十几年前工程师的职业发展状况,分成了四大类:技术类、管理类、创业、顾问。今天我们主要针对技术类展开探讨。技术类发展目标是架构师、技术专家科学家。
技术类主要包含两个大方向:一个方向侧重于“广”,着眼技术的整体性、架构性和业务解决方案,我们姑且称为“架构师”或“首席架构师”。 他们往往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技术方案的“总设计师”,他们常见的作品包括社区类服务架构、云服务架构、搜索架构、电商服务架构、O2O 服务架构、数据平台架构等等,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有一位或几位技术架构师;另外一个方向侧重于“专”,着眼于某个专项技术的深度、专业度和精细度,我们姑且称为“某领域技术专家”或“科学家”,比如图像技术、语音技术、机器学习、推荐算法等等。他们往往是一个专业领域里的“武林高手”,他们的作品被广泛应用在每一个专业领域。
可能很多“后浪”感觉这些事情,这些级别离自己很遥远,自己跟他们差好多级别。其实我们还是要有目标的,“人不可能达到自己梦想的高度”,自己的目标订的多个决定了你最终能走多远。而且很多时候被眼前的琐事折磨,感觉规划很难落实,很遥远。四象限法则告诉我们只有把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做好了,紧急的事情才会少。其实接触的很多“后浪”条件都很不错,不管是学校学历还是能力,但是对未来还是比较迷茫。这里将新手的整个职业生涯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主要会做一些业务需求,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多积累技术,充实自己的技术栈,了解公司所做的业务,熟悉上下游对接方人员。比如是移动端 Android 开发,那么要建立基础 UI、系统 API、编码规范、并发、第三方扩展、JNI、Binder、虚拟机、APT、系统服务、性能优化、工程提效、开源框架、跨平台等全面的技能体系;比如你在公司做基础架构,那么要熟悉公司上下游业务团队和使用的开发技术。
第二阶段:经过一两年的技术积累,我们开始可以负责一些独立模块,做一些新功能的架构设计,旧模块稳定性提升及功能重构,积累一些架构设计经验。比如最常用的登录模块,我们可以接手设计成一个灵活动态的统一登录 SDK。
第三阶段:随着我们技术和业务的积累,经验的丰富,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可以针对一些行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指导帮助领域外人士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成为领域行家了。比如音视频领域,可以指导帮助业务团队定位问题,声音低有杂音,绿屏等该怎么解决。
第四个阶段:随着我们不断对问题的分析积累,行程我们自己的方法论,规划能力得到提升,可以主导推动特定技术在一些业务场景落地;并且随着我们对别人帮助,也积累了我们的技术影响力,并且能在该领域做一些为创。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称为领域专家了。比如有一套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怎么挖掘业务场景落地,怎么为业务带来收益和增长。
到了第四个阶段已经可以算是技术路线的巅峰了,也会有自己的团队帮助自己完成业务指标。不管是实线团队还是虚线团队,甚至是一个开源项目的维护团队,这个时候已经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可以创业或者继续管理路线。
对于刚入行或者准备入行的“后浪”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嘱咐:
团队和产品的规模很重要。应用用户的级别体现了技术的难度,不管是端或者云,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难度会呈指数级增长。用户数量决定你做的产品是一个 demo 还是一个真正的产品。用户数量多了,用户会帮你发现问题,兼容性问题,都会推着你去健全自己设计的方案,健壮自己的思维。
基础知识很重要。包括我们在大学学习的高数、线代以及数据结构算法。特别是在当螺丝钉一段时间后,觉得这些东西没有用,我们又不去造火箭。打好基础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系统背后的逻辑,让我们了解更深入。
养成良好的编码习惯。当 demo 变成真正产品要经过我们很多轮的重构。当重构时参考一些优秀的开源项目,看看可以用到哪些设计模式。
下面放两张总结的 Android 方向和音视频方向的知识体系图: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轻口味】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95b7f41029298908c319dc056】。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 (3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