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阅读的方法》:怎么找阅读的乐趣?

作者:郭明
  • 2022 年 6 月 08 日
  • 本文字数:7596 字

    阅读完需:约 25 分钟

一、简介

作者是得到学习 APP 的创始人,翻看过很多书。

他整理了读到的一些奇观和心得,帮你重新认识阅读,唤起阅读的好奇心。

二、认识阅读

1、为什么要阅读?

除了所有功利性的原因外,阅读可以是一个兴趣,可以是生活中很阳光的一部分。

每天快速浏览电子书,就相当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见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交流。

因为兴趣,所以行动。

2、如何阅读?

跟着兴趣、困顿,随便翻翻。好读书,不求基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任何一本书,都可以随时翻开、随时合上。任何一页都可以作为开始,也可以在任何一页结束。一个段落不喜欢,就跳过去,一本书不喜欢,就换一本。

具体的快速阅读方法,可参考《快速阅读》。

每天读到的内容,可以作为趣味思考题,和自己头脑风暴一下;可以跟朋友吹个牛;可以给孩子讲个道理。

每天一点小努力,对自己很满意。

作者日常工作写稿,要看很多书,在一块 34 英寸的显示器上看电子书。一屏铺满 3000 字,一本 10 万字的书,按 30 几次翻页,就浏览完了,一天至少浏览 2 本。

碰到值得细读的书,就标记一下,买一本纸质书放到书架上,做一些摘录和笔记。

三、阅读的乐趣

1、推理

练就推理能力,助你把握思辨世界的隐藏脉络。

最典型的推理是数学,吴军从数学上证明:“一带一路”下资本输出和帮助其他国家富裕这两件事的必要性。

文学小说也可以推理,一种类似《福尔摩斯探案集》,跟随情节的展开,不断往陌生地带进发,由一个线索牵扯出新的线索;另一种是以阿加莎·克里斯蒂为代表的“本格推理”,即便告诉你所有的事情,你还是猜不到真凶是谁。

学术可以破案,研究《红楼梦》的“索隐派”,用各种近似猜字谜的手法来推想作者的原意;《荣国府的经济账》推断一些这样的问题:林黛玉进贾府,到底是一个孤苦伶仃的穷亲戚寄人篱下,还是一位富家小姐带了一大笔钱找了个临时监护人?前 80 回,后 40 回,是不是同一个作者写的?

历史也可以是推理游戏,《秦谜》抛出了一个悬案:秦始皇有皇后吗?《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用现代数据分析的方式,来推算古代一个国家的战争能力水平。

所有线索都摊在桌面上,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找到独特的路径,把它们串联起来,在已知地带再造乾坤。这种本事,可以在阅读的世界中反复练习。

2、转念

学会转念思考,在不同思维模型之间自如切换。

为什么一个杀人如麻的盗贼,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而一个老实人,一失足就成千古恨?

为什么一样的行为,有不一样的判断:一名教徒在祈祷时犯了烟瘾,于是问神父:“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神父瞪了他一眼说:“不可以。”另一个教徒正在抽烟,就也问神父:“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神父赞赏地说:“可以。”一个人是在懈怠地祷告,还是抽烟时都不忘祈祷?

读的书多了,我们就得到了更多的现象解释、更多的思考角度、更多的反应模式。原来的观念不是更换了,而是掺入了新的东西,变得更复杂了。

更复杂的观察模型围绕同一个事物聚合起来,既能帮我们看到世界的丰富性,也能帮我们看到自己的局限性。

拥有思维的复杂性之后,我们还将面对第二项修炼:如何在不同思维模型之间灵活地切换?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受丑闻打击、面临弹劾时,还能保持专注高效?“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书籍里最珍贵的部分,是那些和我们的直觉、本能不一样的思维方法。比如,读懂了进化论,让我们不再妄想世界上有简单的万应良药,也让我们真正理解了“凡有收益,必有代价”这个朴素的道理。

3、抽象

在概念的抽象楼宇中拾级而上,向更高等的文明进发。

一个新概念,就是前所未有的角度,是文明进化的台阶。比如“熵”描述的是一个封闭系统的混乱程度,这个概念支撑起了包括热力学、混沌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在内的一众现代学科的大厦。

当概念过于抽象时,我们必须靠阅读来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比如,摄影构图中,“中景”和“近景”是什么意思、如何区分?孔子提出的“中庸”怎么理解?

不轻视任何一个概念,比如“仁”、“元宇宙”,它们会带来新世界的消息。

4、凝结

所谓象征,是用一个常见的形象,把大量的感受、道理、情境凝结起来,一字一世界。

比如“五星红旗”“缺了一口的苹果”“金蔷薇”“花木兰”。

写作是一个凝结的过程,既要有艰难而漫长的搜寻和筛选,又要有别具匠心的雕刻和呈现。

而阅读,把文化里凝结的诗意一键还原,我们只要看见某物、某人,就能立刻调取出一大团认知,把其中的感受、道理、情境再次还原。

5、俯瞰

到万米高空去,看清世间的大走势、大格局和大模型。

放弃细节,只观大略;屏蔽敏锐的觉察力,用“钝感力”重新理解万物。钱穆的《国史大纲》,有史学家评价它“无论分期系统,还是对每一时段特征的界定,往往能以数语笼括一代大局”,粗线条、大写意。

《枢纽》试图解释:为什么中央王朝的都城会走出从长安到洛阳,再到北京这样一条线路?为什么会从西向东,再往北?

《枪炮、病菌与钢铁》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大陆的文明进程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是欧亚人征服了美洲和非洲,而不是反过来?全世界有 148 种大型陆栖野生食草哺乳动物曾有希望成为家畜,但只有 14 种通过了考验。为什么其他 134 种都失败了?

《规模》试图解释:生命表面看来好像可以有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被非常简单的几个数学公式所左右。

俯瞰撑大你的世界,让你获得一种超越性的视角,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

6、选择

书籍世界储存了人类文明中所有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成功的、失败的、好的、坏的,在别人的剧本里早就上演过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无论遇到什么难题,我们都可以到里面搜一搜,提前看看别人的玩法,知道在类似的情况下,自己潜在的选择有哪些,又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理解选择的无限可能,赋予自己走向终点的勇气。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指出:开汽车,你只是风景的看客;而骑摩托车,你就在风景之中。同样是“去过”某一个地方的人,在感受世界里留下的东西如此不同。

《罗马人的故事》写出凯撒的荣耀与惨状。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杀,高祖李渊被迫退位,似乎全赢了。但代价是得位不正、伦常有亏,他必须励精图治,在血色悲剧的底版上反复修饰和忏悔。李世民的儿子们,人人自危,甚至心怀鬼胎。父亲做过的事,何妨再来一次?所谓“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阅读既能帮我们看清选择的后果,也能帮我们看到那些被漠视的选项,更能让我们在当下的窘境中,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

7、风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书籍和知识伴随的旅程,才能深度的人文互动,重塑自我,看到遗落的盛况、遮蔽的过程、忽略的情感,如《铁围山丛谈》《东京梦华录》《穿越百年中东》《文化苦旅》《我在太空的一年》。

8、棋局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棋局中观人,品味局外人看不清的复杂性。

为什么要“指鹿为马”;鲁迅为什么骂梅兰芳?欧阳修与苏试有什么联系?

读传记要警惕作者文过饰非。是人就有社交圈,有社交圈就有鄙视链。如《论浪漫派》

身在局中,每个人的处境,都远比局外人看到的复杂。如《大汉帝国在巴蜀》,刘备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蜀汉。

9、窥视

窥视历史现场,把头脑中的标签还原成百态众生。

看历史视角和个人视角,如《吴清源回忆录》,在个人的感受中,“战争爆发了”和“我要学游泳”居然同等重要。

看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如《尝试集》,大教授和不识字的老婆如何相处;《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为什么被争夺。

看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如《昨天的云》,基督教为什么能在中国底层社会传播开来?

通过阅读来反抗世界简单化、标签化,回到具体的人,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真实的、复杂的、多维度的世界。

10、他顾

偶尔看看别处,寻找书籍中那些被有意隐去的风景。

用选集对抗选集,如《唐诗三百首》与《唐诗别裁集》《唐人万首绝句选》。

到更大的池子里去,从“代表作”,到穷尽一个领域。

11、意义

找到比自己更大、更恒久的事物,寄身其中,让生活充满意义。如《西西弗斯神话》靠意义想象来治愈自己。

所谓“先例”,就是先人做成过一件事,后人读到了,知道自己在类似的条件下也能做到。

汉武帝发起战争的真正价值,是为后来的中华子孙创立了一个“历史先例”:无论实力看起来多么悬殊,农耕民族总是有机会彻底击败入侵的蛮族。因为我们赢过,所以不存在能不能赢的问题,只存在用什么方法、花多长时间去赢的问题。朱元璋反抗元朝的口号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几百年后,革命党人反抗满清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37 年清明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国共两党祭黄帝陵时,共产党的祭文还是在引用霍去病的那句豪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所谓“模板”,就是有人这么活过,活得还不错,后人知道自己也可以这么活。如陶渊明,和山川田园融为一体,度过普通而有真趣的一生。

孔子奔走一生,不得重用,但他内心孤独,因为他可以经常梦见 500 年前的周公。

司马迁受尽摧残,悲愤作书,但他内心不孤独,因为 300 多年前有个叫左丘明的人写了《左传》,给他指明了道路。

在阅读中,感知历史先例和人格模板,获取意义资源,把自己融入更大的共同体,找到同盟军,从而获得力量。

12、行动

书籍总是能带我们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别人的行动,也是我们的旅行目的地。

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一生成就卓著,是如何对时间做超强控制的?

《向前一步》一位职场女性,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在养育孩子和职场奋斗之间找到平衡?

《企业生命周期》创业公司在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优势和难题。

在我们行动的时候,一本好书,一边给我们信心,一边陪我们把路走完。行动本身就是力量,原来还能这么干。

13、结网

人的阅读兴趣,是被一个偶然的机缘激发起来的,在“超链接”中冲浪。

每一本书,总是会通向很多别的书。它们既是目的,也是道路;既是道路,也是路标。

知识世界是一张网,从一个节点可以随时跳到另一个节点,每一本书都和无数的书相关联。

找到那些枢纽性人物的枢纽性的书,随着自己的兴趣指向和问题意识的生长自由行走。

14、建构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优秀的书籍体例创新有两重作用:一是封死了一部分想象力,二是打开了一部分创新空间。

哲学入门书《苏菲的世界》、社会学入门书《米拉的猜想》、介绍心理学、社会学当代成果的《社会动物》,都在虚构写作的壳里装进了严肃学术的内核,用来自专业知识的解决方案帮助人们应对日常生活的挑战。

15、怪谈

看见“怪谈”映射出来的人性之幽深、文明之边界。意料之外,都在情理之中。

“怪谈”之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一个新世界,更在于竖起了一面镜子,照见旧世界的可能边界和真实样子。如《聊斋》里的狐鬼神仙、《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的兔子洞、《塞拉菲尼抄本》里的图片。

所有的“怪谈”,都是“镜像之书”。它们通过对现实的切割,通过把某个点放大到荒诞的程度,让我们反过来看清自己。《聊斋志异》不是纯粹的消遣读物,它还是一个人性的试炼场,自有其冷峻的一面。

“怪谈”之书,不仅在探查人性的幽深之处,也在探索整个人类文明的边界。如《山海经》、《百年孤独》。

16、设定

基于一连串设定,推演出这个世界会变成何种样貌。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比如《三体》《流浪地球》《超新星纪元》《朝闻道》《赡养人类》《带上她的眼睛》。

还有一种反向操作的“设定”之书:已经在现实中看到了某种“结果”,倒回去追问,原因是什么呢?如《技术与文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生活在一系列基本设定中。

读的好处就在于,通过更多人的故事,知道那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东西,并没有那么牢固。

人世间的竞争,往往并不是力量和智慧的决胜。博弈双方虽然在下同一盘棋,但是各自脑子里的“设定”并不相通。最后决定胜负的,其实是谁的“设定”更符合时代潮流。

17、迁移

两个相隔甚远的领域里创造出来的知识,也完全有融通的可能。

我们日常面对的绝大部分挑战,在某个行业的顶尖高手那里,都早已准备好了解决方案。只不过,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花点时间把它找出来。

政治家在教我们如何在复杂矛盾中凝聚共识;科学家在教我们如何换个角度看同一个事实,以得到令人兴奋的新结论;艺术家在教我们如何用新的技法表达古老的感受;器乐家在教我们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攀爬技能的峰顶;产品经理在教我们如何放下自我,站到用户的角度审视自己;程序员在教我们如何用简洁的代码实现复杂的功能;工程师在教我们如何在资源不足的前提下达成目标;媒体人在教我们如何把事实讲成故事;广告人在教我们如何用简短的字句直击人心。

各行各业的高手,并非渐行渐远,他们不过是在为我们分头探路。

打破学科、职业之间的知识壁垒,迁移高手心法,为我所用。

18、追光

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通过对刹那的捕捉,很多珍贵的历史细节就能像拳头一样,打在我们的头脑中,成为记忆的烙印。比如郑侠的《流民图》画出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罗马人的故事》写出 80 岁高龄的老加图是怎么说服罗马人攻打迦太基的。

用作者特定的视角和笔触,照亮一个被忽视的领域,如《岂不怀归》看“三和大神”的世界,《反社会的人》看到德国穷人街区的真实图景,《江村经济》记录了那个时候中国乡村一种奇特的“航船”制度。

19、情感

好文字不仅能创造情感表达的新形式,还能让人从自身的渺小中脱身出来,让读到它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如《小王子》《背影》《漫长的告别》。

20、趣味

享受,是感官接受外来的刺激;而兴趣和爱好,是多了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兴趣—能力”的循环。

费劲、费时间、挣钱的事,叫上班;费劲、费时间,还花钱的事,叫爱好。

在爱好的领域里,他们并不是专业选手,但他们总是能够从中受到滋养。

你沉浸地做一件事,忘记了自我,也忘记了时间流逝,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这就是“心流”。

一个人在兴趣上的孜孜以求,可能会帮他建功立业。如《昆虫记》《京华忆往》。

21、快意

将现实中积累的情绪释放出来,快意地高呼一声“过瘾”。

真爽如《西游记》《水浒传》《西厢记》。

讽刺如《竞选州长》《田纳西的新闻界》《小说六讲》。

滔滔雄文如《大明宫词》《威尼斯商人》《九三年》。

留心那些汪洋恣肆的华美文字。在喷薄而出的情感中,可能藏有作者更完整的观念图谱。

快意之书,就是文字的烟花。既然是烟花,就不会是静止的,里面就会有无穷的因果。既可以想象它燃烧之前的样子,也可以想象它寂灭之后的归处。

22、苦痛

总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通过体味先贤在苦痛中的感受与行动,重塑个体的尊严。

书籍中不仅记载了苦难本身,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保留了苦难下人性的状态。如《白鹿原》的饥荒。如果不借助这些书,我们对战争和饥荒时代的人的想法,很可能会陷入惊人的无知。

更大的无知,是对自己。如果有一天被迫陷入绝境,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苦难刚降临的时候,通常不太像灭顶之灾。它会一点点袭来,狡猾地让人看到一点点希望,然后再一点点把人性中最不堪的一面逼出来。如《活出生命的意义》《被淹没与被拯救的》。

把悲伤上升到整个人类的经验中,使其成为公共品,个体的悲伤才能获得尊严。

好的苦难记载,通常不是愤怒地谴责加害者,而是转过头去,直视生命本身。

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可以看见苦难,还可以考问自己在苦难中的人性,进而可以想见人类从苦难中穿越而出的庄严面貌。还会让我们不再幼稚,看到更有质感的现实图景,能惊醒各种粉色的梦。

即使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好夸耀的。我们须谨言慎行,栽培善念,以免我们今天写下的一段得意扬扬的文字,让后世的人看见了,悚然心惊。

23、角色

把各种角色请进头脑,以丰富自己的人格。“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我们在书中遇到喜欢的人、尊敬的人、有趣的人,他们做事的方式就会留下来,变成清晰的烙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读书的结果不是记住了什么信息,而是能够看到那些自己倾慕的人,感知他们的境遇,为他们欢喜,为他们赞叹,为他们流泪,从此把他们留驻在自己的世界中。生命中每多一个这样的人格,我们就向更好的自己迈进了一步。

读书多的人,不见得知识更多,但他们的“头脑会议室”里坐满了厉害的角色。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相反,他们最终会将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

比如《蔡元培传》《蔡元培自述》《蔡元培年谱》《蔡元培日记》《追忆蔡元培》等等,我们不可能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读完,可需要读到蔡元培的两个重要原则:第一,在学术上,不拘一格,兼容并包。第二,在选择老师的时候,坚守标准,如遇外界压力,一身当之。

传记类作品读多了,我们自然就会知道,人的反应模式其实就那几种。决定选择的,更多的是所处的位置。所以,调用大脑中的人格模型,也是在做一个思想实验——强行把当下的自己切换到一个别人的位置上,然后想象自己该怎么做。

读几本政治家的传记,看看他们是怎么干的,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他们“请出来”问一问。如《硬球》,第一,认识更多的人本身就是竞争力;第二,我们可以把别人忽视的平凡场合当成自己的战场。

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很难,不过是因为我们身上有过多的、毫无必要的负担。这时,如果换一个陌生人的视角,就可以轻装前进。如《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我们自己就可以是那个陌生人。

一个文明能让后人继承的东西,只有一样——“理想人格”。也就是关于“如何体面度过这一生”这个问题的答案。

知识不够用了,随时可以去查、去问,但是在人生两难的时刻,如果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丰富的“人格储备”,我们就难免彷徨。

读这类书的目的,不是看别人怎么做,而是要不断地反躬自问:他如果是我,此时会怎么做?

24、文心

作家“造境”,并不会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它会幻化出现实世界的实景。如《鸟鸣涧》《夜晚的潜水艇》

作家没有写的时候,一切都在虚空之中。而当它果真在纸上浮现出来的时候,所有看到的人都会惊呼:“就是这个感觉!”

四、结语

这是一本有趣的阅读片段的合集,书名与其叫“阅读的方法”,不如叫“阅读的乐趣”“阅读书展”。大概是为了对应《沟通的方法》,再来个“阅读研修班”,好挣点学费。当然,有乐趣、有好奇,然后就去阅读去行动,本身也是作者所说的阅读的方法。

目前乐趣有 24 种之多,以至于读完一段要休息一下。至少对我来说,信息量太大,有点烧脑,读完记住的不多,怪不得要从任何一页翻起、从任何一页结束。

将来还可能有“大学生阅读的方法”“教师阅读的方法”“家长阅读的方法”之类,竟然是可以生长的。作者读的多,见的多,再归个类,写个书,给大家讲,完美解释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般人没有那么多时间阅读,不过也可以每天 50 页。不求读完,不求记住多少,只是在时间长河里,慢慢琢磨,更好地认识自己、看清世界,成为心智更健全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公众号“郭明说”


发布于: 14 小时前阅读数: 5
用户头像

郭明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19.12.23 加入

一个搬书工,公众号“郭明说”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阅读的方法》:怎么找阅读的乐趣?_读书笔记_郭明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