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推荐 《沟通的方法》(17/28)
2021 年 11 月摄于北京
今天在看曹德旺传记《心若菩提》的笔记,读到其中一段,很有意思
架不住潘大力的再三邀约,席间,我答应她会去双辽看一下双辽玻璃厂。我没有明确去的时间,原也只想敷衍一下。
潘大力女士,反应极快,张口即来。“什么时间?您定,我好做准备。”
“半个月之内。”
“讲好了,我在长春等您,不见不散。”她直接了当的结束了这一话题。
“这个女人,不简单。”我想起《沙家浜》中刁德一面对阿庆嫂时的唱腔。
“这个女人”其实用的就是沟通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由此我想到的是另一本书,得到 APP 在各处推广的,脱不花的《沟通的方法》。
我读完《沟通的方法》的最大感受是,作者试图在书中把所有的事情都公式化,比如说
P94 破冰=双线卡位+展现关切+营造掌控
P108 赞美=打追光+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P122 激励=及时赞美+行为建模+反馈闭环
P134 说服=说话有分量+凿穿心理防线
这事儿确实是有利于执行的。
而公式化执行的事儿不一定那么好。甚至,如果身边有一半的人都在按照公式运行,我感觉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想到这个,我就起了鸡皮疙瘩。
然后,我跟一位很敬佩的朋友聊天,他说一本书叫 Be a Machine,讲的是如何更加精准无误的执行一切生活中的操作……我说我正好可以跟你交流下昨天读的一本书,并把一部分书摘截图发给了他。他回复了俩字说“牛逼”。
回到共读一本书这事儿本身,我觉得最大的意义是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比如说起成长型思维、心流、营造掌控、凿穿心理防线……这些词儿的时候,双方都知道讲的是怎么回事儿。
我一直觉得,对于 IQ 没啥问题的同学来说,概念明确+逻辑清晰可以解决大部分的沟通问题——读书就是让大家对于一个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和一致的过程。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对于读书的动力就更足了——也因此,对于其他同学读书动力不足,我会更加的包容。
第一个故事是,我去年有一段时间每个月都会买一本自己度过的觉得不错的书给 TGO 的同学,包括清单革命、复盘之类的;后来发现,不止一位同学,连塑料封皮都不拆。
第二个故事是,今年夏天我给 TGO 一位新入职的同学推荐了两本书,要求一个月内读完;现在一个月过去了,进展如何呢?第一本一点儿没看,第二本看了一半儿。当然了,送书和共读一本书这事儿,还是绝对值得做。
回到沟通这本书。沟通解决不了大部分的问题,就像我们 28 天写作一样,每天最后的五分钟好像是最热闹的时候。沟通的挺清晰,中间也有提醒,大家依旧会匆匆忙忙滴赶着发文章——当然了,这个也还好。比这个更恶劣的是,截止时间都到了,还不发日志。对吧?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赵新龙】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87fd062817f91ee6405e79341】。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