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批判性思考及推理
这篇文章里让我来尽力简单扼要地介绍下,最近学习论证(Arguments)、批判性思考和逻辑(Critical Thinking and Reasoning)的归纳总结。这些科目在国内的教育里最相近的是高中的语文写议论文,不过时代久远实在不记得是怎么教学的了。我在网上找到的英语资源里,有大学入学的预备课程,教授如何将批判性思考、阅读和写作应用于整个的高等教育学习;也有继续教育的哲学教程教授的课程,针对日常的逻辑推导。但问了英国的同事,他们似乎也说不清是否系统性地学习过。所有的资料我都会附在文后。
我会开始关心这一似乎无处不在的学问,是因为近来的多种因素。
一是之前文章提到过的工作讨论,虽然隐约觉得某同事的论证方法有问题,但又说不清是哪里的问题,只能依靠常识辛苦地抽丝剥茧自己去分析。这里工作中需要的各式讨论异常之多,而缺少一些理论支持和术语支持,讨论也会格外艰难。
另外是近年来增多的网络讨论。质量较差的如微博,稍好点的像知乎和国外的 Quora,看着你来我往,讨论各方都有道理,会疑惑该如何作出判断。
最后是有感于显而易见的国际形式变化,日常阅读互为矛盾的中西新闻,以及种种公众号文章时,如果不想急于站队,是否能够跳脱地进行理性判断呢?
如果读者对于我前面提到的困苦也感同深受,那可以试试通过我下面要介绍的两个主题来应对。如果想要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参考我曾阅读过的内容,或者自行寻找类似的资料。
当接触到一个信息时,可以自宏观到微观地进行分析拆解。宏观而言,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是针对其的一套方法论,可以帮助客观地评价信息,进而理性地得出自己的观点。微观来说,一篇文章可以拆解成各种“论证”的层层递进组合,每个论证都遵循了前提-推导-结论的结构。对论证进行逻辑结构和论据的分析构成了批判性推理(Critical Reasoning)这一门学科。
批判性思考
这些方法可以应用于之前提到的第二和第三个问题。由于逻辑论证方式是更细节的一级,会放在后面再说。当看到一篇或是公众号文章,或是新闻,或是科学文献时,大多会从一些事实开始,进而得出或暗示一个结论。以下是一种可以帮助审视内容的问题清单:
描述性问题
这篇文章的上下文是什么,发生在什么背景下?
什么时候,哪里发生的
谁写的,涉及到了谁,影响了谁,谁会有利益关系?
分析
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
有没有其它的可能?
评估
我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这意味着什么,下一步是什么
这个思维结构来自于一个教学机构,因而本来是针对学校里读文献、做研究的。放到日常生活里的参考价值,是要求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不是基于第一感觉,而是基于证据理智分析。
其中想特别提下“其他的可能”。为了解释一些现象,难的并不是找出一个理论,而是从无数的理论中寻找出一种够简单、易于理解又有应用价值的理论。读到一篇文章提出的理论的时候,可以确定的是这绝对不会是唯一的一种解释,因而可以问问自己是否会有更简单的解释。所有的阴谋论,大都经不起这么一问。
下面着重讨论两个主要的论证要素:逻辑结构和论据。我们来看看会有哪些注意事项和陷阱。
批判性推理-逻辑结构
1. 演绎推理 (Deductive)
也可以称为形式逻辑,是一种只要遵循正确的结构,“真”的前提就必然推导出“真”的结论的推理方式。举两种结构:
如果 P 是真的,Q 就是真的;P 是真的,所以 Q 是真的
如果 P 是真的,Q 就是真的;Q 不是真的,所以 P 也必然不是真的
如果看到一段论证遵循的逻辑结结错了,那就一定不是个好的论证;但不一定代表结论是错的,毕竟前提也可能是错的。(注意这句话本身也是个演绎推理)
2. 归纳推理 (Inductive)
现实中大多数推理都是这一种,前提的正确性只影响到结论正确的可能性,并不能保证一定正确。遇到时要意识到这两种方式的区别。下面是耳熟能详的几种:
名人名言
俗话、歇后语
类比
权威
运用这些论证方式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要视乎论据的场景及相关性,都是值得商榷的。
3. 谬误型
有些论证方式,则更需要警惕,从逻辑来说他们是谬误,虽然不代表结论是错误的,但是论证方式是不可取的。
付诸人身攻击:不讨论证据是否可信,而是攻击提出的人的可信度。虽然可以作为比较两种信息来源质量的一个因素,但不足以成为唯一的因素。
付诸情绪
付诸不相关性:前提和结论压根没有逻辑关联。这种时候如果有沟通的可能,应该要求澄清关联,而不是默认。
付诸无法证伪:上到宗教话题,下到阴谋论,都算在这里。前者超过了论证能够覆盖的范围,后者就看想不想相信了。
网上随意搜搜,这一话题的书籍鳞次节比,动不动包含上百种谬误。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可见一斑。
批判性推理-论据
首先是检查事实的来源是否真实,这一说来简单却是最常见的陷阱。如果是统计数据,就算是真实的也要特别地注意,数字虽然不撒谎,数字的解读却是可以操控的。
抽样的数据是否足够;多少算足够视情况而定,不同场景下要求也不同
抽样的数据是否有代表性:比如选举抽样用固定电话导致的人群偏差
背景数据:比如说飞机的事故率的时候,可以问一下其它交通方式是多少
会不会有相左的事实论据?
另外还有一个常出问题的地方是名词的定义,先不展开了。很多时候讨论到一半感觉牛头不对马嘴的时候,就可能是一开始的定义出了问题。
后记
当学习了新的知识后,只有通过运用和分享才能固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形成一个正向反馈。不过,俗话说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在日常的讨论中,还要结合场合、人情,当着人面直接喊出“这是个谬误”,并报出个拉丁文(是的,如果看了参考资料会知道很多谬误真的都有拉丁文学名),大多不能带来健康的讨论环境。如何运用,还是要回到最基本的那个疑问: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下一探讨我对于几种不同讨论场景应该采用的原则的看法。
参考资料
University of LeedsCritical Thinking at University: An Introduction前面提到的针对学术研究的线上免费课程
Critical Reasoning for Beginners 牛津继续教育的视频课程
Logical Fallcious 一本有趣的涵盖各种逻辑谬误的工具书,不一定要看完,但闲暇时随意翻翻可以开扩思路
A Rulebook for Arguments 中文版 非常推荐的短小的入门书,基本涵盖了我说的所有内容,还给写作、口头讨论、群体讨论提出了建议。可以从这本开始学习。
S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race 这是去年种族歧视话题看的书,放在这里是因为一方面这本书提供了非常不同的视角和语汇,一方面也可以用来自行判断论证的质量。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sherlockq】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828dedbae58765e0d7f0eee17】。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