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组织行为学》讲义想到的两个问题
2021 年 11 月 29 日摄于北京
在 2021 年 9 月份到成都出差的时候,老朋友将军老师送了一本《组织行为学讲义》的书。因为当时正在思考如何精进 TGO 鲲鹏会的会员服务和运营,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很自然就想要“套用”。有两个故事,是印象深刻的,正好作为 28 天写作的第一天的分享。这两个故事在公司和团队中也都是适用的。
怎样让新成员快速融入群体?
2009 年,时任剑桥大学教授的马丁·齐达夫通过对照实验发现,新员工并非一蹴而就地被所有人接受,而是先和群体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人配对,组成相对整个网络而言的一个小型网络,然后再靠这个小型网络打入大群体,最终完成合群的过程。
所以,在 TGO 鲲鹏会的小组新成员加入之前,请他和组长先见面聊一下,是有利于快速融入群体的。聊的过程,能够让大家更加熟悉,找到更多的共同点,组建一个“小型网络”,然后据此拓展和打入“大型网络”。这是有实验依据支撑的。
组建兴趣小组
要是员工本来的微信名叫 Tom,那到了这家企业就得改为“Tom 瑜伽 漫画 小提琴 足球”,甚至最好详细的喜欢哪个足球队。这个要求虽然是强制性的,但“结对”却是完全自发的。在微信后缀的帮助下,新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很快找到兴趣相投的同事。此外,这家企业还鼓励员工建立各种跟工作无关的微信群,如养猫群,养狗群,健身群,晒娃群,夸夸群等,新员工可以按照兴趣随意加入。
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是巨大的。前面的组建小型网络,还是比较虚的方法论,这里的改名就已经直接是可以落地执行的了。并且,更进一步的,Tom 对足球感兴趣,那就不妨组建一个足球的俱乐部,定期的搞活动,组织还可以支付费用、颁发奖章等用来鼓励。这些都是可以借用的讨论。
所有希望参与者多多建立多维度联系的组织,都可以借用这些讨论。
我在准备今年的 TGO 鲲鹏会组长培训素材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类似的故事和案例,后面逐个分享。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赵新龙】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754f02153948efec1458bfc82】。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