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商人”溯源考
前几天看 B 站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其中读库老六说自己是个商人,还相当自然地当场要求导演下单,面对镜头能这么稳,可见已千锤百炼,不愧是获得过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提名的老戏骨。
电视前的我不由得想起几年前在 MPD 工作坊上前同事沈老师分享的“技术商人”这个词儿,当时的理解是技术负责人面向业务方要能做好沟通,把技术价值说清楚讲明白“推销”出去,进而建立双方互信,通力协作实现商业价值,所以“技术商人”比喻非常恰当,四字胜千言,醍醐灌顶一点就透。
人吧,得保持好奇心,手得欠。这不拿起手机一搜,发现好么,“技术商人”据说是任正非提出的!敢情是国产原创?但再仔细检索,任正非讲话稿里只有“工程商人”(1999 年《任正非答新员工问》首次提出),从没提过“技术商人”。那“技术商人”打哪儿来的呢?
原来 2009 年一本名字很霸气的豆瓣冷门书《统治:技术商人与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号称首次提出“技术商人”概念。巧了,2018 年 TGO 的文章《我们请了 9 位 CTO,为你推荐 10 本书》里农信互联李玉福老师推荐过这本书。当时本民工参与推荐了《三体》,所以文章肯定看过,怎么就没注意到“技术商人”这四个字呢?再往前说,怎么就没在沈老师分享之后第一时间搜一下呢?这一下错过好几年。好在这次手欠,有道是“闻道有先后,好饭不怕晚”,正好有时间可以推敲一番。
还有一个不知道来源的号称 2011 年的材料《任正非让工程师成为技术商人》中有这样的段落:“这种业务管理模型的核心就在于它帮助企业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即既要保持技术的领先,更要确保技术在商业运作上的成功,我们称之为技术商业化。在这个大变革、大转型中华为总裁任正非提出了鲜明的口号——让工程师成为技术商人”。内容看上去似乎跟《统治》这本书有些渊源。
《统治》原书内容未找到,只查到目录和部分节选,这些有限的文字中提的是“商业工程师”。有两章标题是“技术商业化是科技型企业的惟一出路”和“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工程师队伍”。其中有两句号称“引用”任正非的话:
“技术人员不要对技术宗教般崇拜,要做工程商人。你的技术是用来卖钱的,卖出去的技术才有价值。”
“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商业工程师)。要想成为院士,就不要来华为。”
而任正非讲话稿里既没有“商业工程师”也没有“技术商业化”,只提过“技术市场化、市场技术化”和“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来讲是多方面的,技术与产品仅仅是一个方面,管理与服务的进步远远比技术进步重要。十年来公司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没有管理,人才、技术和资金就形不成合力;没有服务,管理就没有方向。”可见作者豆世红有一定程度发挥,副标题和序里的“技术商人”怎么来的,恐怕只有他和出版社编辑清楚。
一些回顾华为历史的文章中提到,任正非在 1998 年“反幼稚”大会说过“技术人员不要对技术宗教般崇拜,要做工程商人。”在后续“下基层”的欢送会上说过“华为的所有工程师都必须是‘商业工程师’,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商业工程师)”。因为年代久远,没有正式官方材料佐证。
以下为任正非讲话稿中“工程商人”相关段落:
问:任总您对我们新员工最想说的是什么?
答:自我批判、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做个踏踏实实的人。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不相同的,校园文化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只是教会你去做人。企业文化有明确的商业目的,一切要以商品的竞争力为中心。所以你们要重新做人,做工程商人。
——《任正非答新员工问》,1999
问:华为打算培养理论水平也很高的工程师吗?
答:华为公司主要是要培养一大批工程商人。一个公司培养一批高理论水平的人才,总是需要的,如果没有理论的前瞻,就不可能有技术的突破,就不会产生机会窗利润。华为公司目前要做到这一点是很有困难的。华为公司现在不会去追求培养一批院士。华为公司只会把那些做出成就的人从他们的工作发展中培养起来。
——《任正非答新员工问》,1999
研发体系大多数人都是工程师,渴望把技术做得很好,认为把技术做好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简简单单地把东西做好,在研发中也许评价是不高的,而把事情做得复杂,显得难度很大,反而评价很高。这就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客户需要实现同样目的的服务,越简单越好。我们要使那些能把功能简简单单做好的工程商人得到认可,才能鼓励以客户为中心在研发中成长。因此我希望大家不仅仅做工程师,要做商人,多一些商人的味道。
这个世界需要的不一定是多么先进的技术,而是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客户需求中大多是最简单的功能。华为在创业初期是十分重视客户需求的。当时,客户要什么我们就赶快做什么,这帮助我们实现从农村走向城市。但当我们壮大后,就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客户。客户需求量大但技术简单的东西,我们不去认真做到最好,反而客户不怎么用但技术很尖端的东西,我们却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成本做到最好,这就是工程师,就是以技术为中心。
西方国家认为,最重要的是管理而不是技术,但在我们国家,很多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技术。因此,在国内,重技术轻管理,重技术轻客户需求,还是比较普遍的。但主宰世界的是客户需求。我希望大家改变思维方式,要做工程商人,多一些商人味道,不仅仅是工程师。要完成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的伟大变革。
——《以客户为中心,加大平台投入,开放合作,实现共赢》,2010
相比“程序员(Programmer)”、“开发者(Developer)”,我更喜欢“工程师(Engineer)”。一般企业招聘技术职位就叫“工程师”,更本质、更正式、更职业化,不特殊化,不至于觉得写代码多么与众不同。我还提出过工程师成长的“工型人才”模式,参见文章《打怪升级,进击的IT民工》。任正非“工程商人”这个说法很对我胃口,也许正是任正非对自己的定位,只不过在中国很多人看到“工程”俩字容易联想到包工头。《统治》出版的时候可能为了便于理解传播,给改成了“技术商人”和“商业工程师”。从构词法角度看,“技术商人”和“工程商人”侧重的是“商人”,“商业工程师”的中心词根是“工程师”。从上下文看“商业工程师”更接近任正非原意。一句话就是搞技术的要懂业务,成为复合型人才。而且“技术商人”自带“经营者”的气质,又跟这些年来互联网高科技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看起来有那么点儿接近,受众接受度更高,大众传播学很重要,所以就用“技术商人”吧。
我还查了英文世界,“EngineeringBusinessman”是没有的,“BusinessEngineer”还真有,是个“FourWeekMBA”的培训课程提到的,至于“BusinessEngineering”更牛了,是大学正式学科——“商业工程学”。
几年前我面试过一个很典型的候选人,个人职业定位清晰要做基础架构成为架构师。不做没啥技术含量的业务应用,在某开源中间件社区里很活跃,原理、优劣、常见问题说起来头头是道,可能还贡献了一些代码,然而对于之前公司为什么选用这个中间件,在什么场景解决什么问题反而说不清楚,认为这么好的技术理所当然要用。这样有技术热情的“极客”工程师,去做基础软件的科技公司更合适,而且得好好引导让他开窍。
尽管说过“技术只是一个工具”,任正非并不是要求工程师纯粹业务需求导向,丢了自己的“本分”专业,面向业务不是面向需求方,是面向客户面向市场,不是只追求让业务团队满意。否则技术团队沦为附庸,只是做需求当工具人,业务团队永远不会满意,资源总是有限的,工程实现总要有周期,魔术是变不出来的。如果技术团队给不了更有价值的主张和成果,沉淀不下来技术资产,丧失了专业性,那一定不是科技企业。
有人可能会问,你咬文嚼字掰扯半天“技术商人”有啥意义?复合型人才谁不明白?过于强调原始文本不就成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说还是不一样的,搞清楚了就不容易混淆。比如有人觉得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就能做开发工程师,实际上学会语言只能算掌握了“技术”,“会用”跟“用好”区别大了,做课程作业写一段里面变量都是“i、j、k”的代码,跟能够处理具体任务的程序,以及能持续稳定运行操作友好逻辑清晰注释详细的“工程”,有着完全不同的能力要求。做数据库课程作业做一个看起来像那么回事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或者“学生课程管理系统”跟做一个哪怕也都是增删改查的真正在图书馆或者教务处投入使用的系统也不是一回事儿。技术团队要的是工程能力,持续稳定可信赖,“善弈无妙手,善战无奇功”。大学专业的理科和工科不是一回事,“技术市场化,市场技术化”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看着有点像也只是看着像而已。联想本来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发展路线应该“技工贸”还是“贸工技”呢?既然技术发展趋势是有方向的,市场反而千变万化,不应该以客户为中心,而应该以技术为中心啊!马斯克要上火星实现人类文明跨行星的梦想,SpaceX 龙飞船发射卫星只是副产品。人类是基因的副产品,文明是人类的副产品,所谓商业还不都是副产品。这大概就是王小波所说的“思维的乐趣”,古希伯来语有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最近这么汗流浃背准隔离的难搞日子里,咱瞎琢磨一通,让老天爷乐呵乐呵,要能笑出声更好。
都说文明发展的原因是分工协作(非零和博弈),技术分工也越来越细,对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精专,怎么又说搞技术还得懂业务?是不是不务正业?还真以为自己能成任正非马云马化腾?这里有好几个需要说清楚的逻辑。
第一, 分工越细不代表降维,而是生态更复杂,需要占据生态位,具备生态位所需能力。
第二, 越高阶职位对综合能力要求越高,专家也需要软素质,科学家更需要领导力。
第三, 业务是价值源头,技术自嗨没价值,懂业务是基本要求,降本提效创收提升客户体验甚至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才是王道,可不能不识“实务”。
第四, K.K.在《科技想要什么》里说复杂化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之一,搞技术本来就有门槛,每个人都巴不得比别人牛,为什么就觉得懂业务不是能力呢?还是因为觉得自己就算努力也不在前线比不上业务团队?难道技术上努力你就能超过其他人么?最终还不是靠产出成果证明自己?
第五, 杜绝二极管思维,不是要技术业务二选一,还可以有更多标签,每个标签有不同灰度,色彩缤纷的画像才真实,每个人都有很多种可能,参见《瞬息全宇宙》。
前几年有个热门话题,讨论印度裔 CEO 在美国科技产业崛起,华裔怎么就没出头呢?有一个说法是印度精英学生会兼修 MBA,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国内大学教育借鉴苏联学科体系,强调培养“专业人才”,成为“螺丝钉”,缺乏通识教育,大学生连社会现状、历史由来、产业发展都不了解,这点见识怎么建设祖国?大国要崛起,心态必须开放,发达是全方位的发达,无问西东继承发扬去芜存菁。《十三邀》里钟叔河说:“我们这个国家正因为传统很好,我们有可以自傲的传统文明,所以它的保守性也是特别强的。所以我们在走向全球文明,会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会比较长。”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朱元璋搞世袭户籍,已经是过去式,现代化文明不分种族和地区。中国正在跑步进入现代化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些商业意识、投资思维、工程方法论、艺术鉴赏力、法律常识等等等等,这些是现代人应有的能力。
作为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成为技术领导者,更应该是好的“技术商人”,用商业意识经营自己的人生、职业、团队、产品。相信未来的商业世界里,会涌现更多工程师出身的“技术商人”,而此时,他们就在你我之中。但愿不会成为《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第一集里被黑得好惨的那种“科技富豪”。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任正非讲稿,感谢收集者李惠杰。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IT民工大叔】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74ae1a1da391dbb5285b0f71c】。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