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UniManager 部署和使用感受
作者: gary 原文来源:https://tidb.net/blog/9fb1de13
前言
TiUniManager 产品架构图
软硬件环境配置
1.Linux 操作系统版本要求
要部署和运行 TiUniManager 服务,确保 Linux 操作系统的版本满足以下要求:
Linux 操作系统平台 版本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7.3 及以上的 7.x 版本 CentOS 7.3 及以上的 7.x 版本
2. 软件配置要求
TiUniManager 中控机是运行 TiUniManager 服务的中央控制节点,用户通过登录 TiUniManager 中控机上的 Web console 或 OpenAPI 完成对 TiDB 集群的日常管理。
3.TiUniManager 中控机软件配置
4. 服务器建议配置
服务器硬件配置要求如下:
5. 网络要求
TiUniManager 正常运行需要网络环境提供如下端口配置,网络侧和主机侧开放相关端口:
6. 客户端 Web 浏览器要求
可在较新版本的常见桌面浏览器中使用 TiUniManager,浏览器的版本要求如下:
Chrome > 79
Firefox > 72
Microsoft Edge > 79
Safari > 14
注意:若使用旧版本浏览器或其他浏览器访问 TiUniManager,部分界面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离线部署 TiUniManager
1. 通过 https://download.pingcap.org/em-enterprise-server-${version}-linux-amd64.tar.gz
下载离线安装包
2. 发送 TiUniManager 离线安装包至 TiUniManager 中控机。
离线安装包放置于 TiUniManager 中控机,使用具有 sudo 权限的账号执行后续操作。
3. 解压 TiUniManager 离线包。
tar zxvf em-enterprise-server-${version}-linux-amd64.tar.gz
4. 安装 TiUniManager。进入解压后的目录,执行 install.sh
脚本。
sudo sh em-enterprise-server-v1.0.2-linux-amd64/install.sh {TiUniManager 中控机 IP}
5. 声明环境变量
# 切换到 tidb 账号下
su - tidb
# 声明环境变量,使 tiup 工具生效
source /home/tidb/.bash_profile
6. 生成 tidb 帐户下的密钥
# 切换到 tidb 账号下
su - tidb
# 生成 rsa 密钥
ssh-keygen -t rsa
# 复制密钥到 tiup_rsa
cp /home/tidb/.ssh/id_rsa /home/tidb/.ssh/tiup_rsa
7. 编辑拓扑配置文件。根据实际环境,你可编辑位于 /home/tidb/
下的拓扑配置文件 config.yaml
8. 执行命令部署 TiUniManager
# 切换到 tidb 账号下
su - tidb
# 部署名称为 “em-test” 的 TiUniManager
TIUP_HOME=/home/tidb/.em tiup em deploy em-test 1.0.2 /home/tidb/config.yaml -utidb -p
# 部署名称为 “em-test” 的 TiUniManager,注意这里的版本号不带 v,比如 v1.0.2 的版本号,正确的输入是 1.0.2
# 启动 TiUniManager
TIUP_HOME=/home/tidb/.em tiup em start em-test
# 查看集群状态
TIUP_HOME=/home/tidb/.em tiup em display em-test
9. 导入 TiDB Server 离线镜像包
离线环境下,需要在 TiUniManager 中控机本地目录上导入 TiDB 离线镜像包,否则无法通过 TiUniManager 中控机完成对 TiDB 集群的日常管理。
# 切换到 tidb 账号下
su - tidb
# 下载解压 TiDB Server 离线镜像包,将 ${version} 手动替换为实际的 TiDB 版本号。
tar zxvf tidb-enterprise-server-${version}-linux-amd64.tar.gz
# 导入离线镜像包
TIUP_HOME=/home/tidb/.tiup tiup mirror merge tidb-enterprise-server-${version}-linux-amd64
10. 在 TiUniManager 中控机查看本地镜像源
TIUP_HOME=/home/tidb/.tiup tiup mirror show
TiUniManager 控制台相关操作
登录 TiUniManager
操作步骤
1. 在浏览器中输入 TiUniManager 地址,跳转至登录页面。
2. 在登录页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默认用户名为 admin,密码为 admin。
3. 点击登录按钮进行登录并跳转至概览页面。
4. 第一次登录会提示修改登录密码
导入主机
操作步骤
1. 登录控制台。
2. 进入资源管理页面。
3. 点击导入主机按钮。
4. 点击下载主机模板按钮。
5. 双击打开模板,并按照模板填入相应信息并保存。
6. 点击上传按钮,选择步骤 5 中编辑的文件,并上传该文件。
7. 点击确认按钮,确认导入主机信息。
模板可以参考如下:
接管集群
操作步骤
1. 进入集群管理 - 集群页面。
2. 点击接管集群按钮,进入接管集群页面。
3. 输入接管集群的基本信息:集群名称、数据库用户名 root、数据库密码。
4. 输入接管集群中控配配置信息:
○ 接管集群中控机主机 IP 地址
○ 接管集群中控机 SSH 端口号
○ 接管集群中控机 SSH 用户名
○ 接管集群中控机 SSH 密码
○ 接管集群中控机 TiUP 路径(即 .tiup 目录所在路径,不含结尾的 “/”, 例如 “/root/.tiup” )
新建集群
操作步骤
1. 登录控制台。
2. 进入集群管理 - 集群 页面。
3. 点击创建集群按钮,跳转至创建实例的页面。
4. 选择集群创建模式。
5. 选择集群主机所在厂商、区域。
6. 输入以下数据库基本信息:
○ 数据库类型
○ CPU 体系架构
○ 数据库版本
○ 参数组
7. 设置数据库产品各组件的以下配置:
○ 所在可用区
○ 实例规格
○ 实例数量
8. 输入集群的以下基本信息:
○ 集群名称 。集群名称必须是 4-64 个字符,可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连字符,并 以字母或数字开头。
○ 集群标签
○ 数据库管理员 Root 的密码。密码必须是 8-64 个字符,可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 和可见的特殊字符(包括 !@#$%^&*()_+=))
○ 是否独占部署
9. 点击提交按钮,确认主机资源库存满足集群要求后,点击确认创建 按钮。
集群的扩容
操作步骤
1. 登录控制台。
2. 进入集群管理 > 集群页面。
3. 选择待删除的集群,点击集群 ID 进入集群详情页面。
4. 点击扩容按钮进入扩容页面。
5. 根据业务需要,选择要扩容引擎数量或新增不同规格的引擎数量。
6. 点击提交按钮,确认资源库存满足扩容要求后,点击确认扩容。
集群的缩容
操作步骤
1. 登录控制台。
2. 进入集群管理 > 集群页面。
3. 选择待删除的集群,点击集群 ID 进入集群详情页面。
4. 点击待删除实例所在行的删除按钮。
5. 点击确认按钮。
数据导出
操作步骤
1. 登录控制台。
2. 进入集群管理 > 导入导出页面。
3. 点击导出数据按钮,进入导出数据页面。
4. 输入源集群信息:集群 ID 、数据库用户名、数据库密码。
5. 选择导出目标位置:TiUniManager 共享存储或 S3 兼容存储。
6. 设置导出选项:导出文件格式,是否筛选数据及筛选条件。
7. 记录本次导出备注信息。
8. 点击创建导出任务开始导出数据。
数据导入
操作步骤
1. 登录控制台。
2. 进入集群管理 > 导入导出页面。
3. 查看导入导出记录列表。
4. 选择导出记录的下载,可下载导出记录至本地。
5. 选择记录的删除,可删除导入导出记录。
TiUniManager 使用总结
1.TiUniManager 帮助 DBA 对 TiDB 进行自动化、自助化和可视化管理,简化运维上的命令行上管理的繁琐步骤,实现图形化一键操作完成对 TiDB 的部署运维相关工作。
2. 导入主机可以通过集群管理 –> 新建集群 –> 导入主机,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主机相关检测。
3. 删除集群需要注意,删除接管的集群会把集群数据也删掉的,生产上如果遇到各种原因接管任务失败,但是集群管理上还是有显示集群,这种情况下慎用删除集群这操作。
4. 新建集群只能单机单实例,没找到单机多实例的部署。
5. 导入导出功能可能需要把页面比例缩小或者更换浏览器访问,确认按钮有时候会展示原因,展示不出来。
6. 总体图形管理上还是比命令行操作运维简单了许多,在体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 bug,希望后面可以完善下,可以再增加一些新功能。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TiDB 社区干货传送门】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6f53d7d6be0919cef860a899c】。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