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届量子科技与产业应用研讨会在穗成功举办
2022 年 8 月 17-19 日,“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届量子科技与产业应用研讨会”在广州南沙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启科量子广东量子信息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旨在为全面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为协同开展量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及产业化的联动发展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会议就量子信息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应用技术、产业化方向的动态进行深入探讨。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广州科技局等政府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出席会议并做主题演讲。
研讨会上,郭光灿院士对目前量子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做了详细介绍,其中包括工程化量子计算机、量子中继、量子 U 盘和双场量子密钥分配等技术的最新进展。他表示,量子信息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走向实际场景的应用研发。
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冯芒带来了《离子阱物理和量子精密测量》的主题演讲。在量子计算领域,冯芒团队利用离子阱测量了量子比特信息擦除过程中释放的 10^-28J 量级的热能,证明了兰道尔原理同样适用于量子信息。在基本物理问题方面,冯芒团队还利用离子的灵敏特性尝试去测量海森堡不确定性关系的数值下限。此外,冯芒等人还在宏观应用层面利用离子测量了交变电场力和直流电场力。最后,冯芒表示未来团队会着重在应用层面推出环境微弱交变电磁场探测仪和金属表面电场噪声探测谱仪,为机械、电子等其他需要精密测量的行业提供高精度测量手段。
中山大学教授罗乐的演讲重点聚焦于离子阱量子计算与模拟。他表示目前离子阱量子计算是最符合通用量子计算要求的技术路径,无论是在专用的量子模拟还是通用的量子计算方面都不断涌现出研究成果。近年来,量子模拟有了广泛应用,但以目前的硬件技术水平想实现通用量子计算的应用还很困难。罗乐分享了其团队在模拟开放量子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利用离子阱量子计算机模拟了非厄米量子过程。而在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工程化方面,他总结了目前几个主流发展趋势,例如离子阱芯片化、整机小型化模块化、系统分布式等。未来几年,罗乐及其团队将尝试量子计算机之间的中距离通信,利用自适应望远镜将粤港澳大湾区两岸的量子计算机实现对接,尝试利用两台量子计算机实现跨海的全局计算,为将来的量子网络搭建铺平道路。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排序:吴国林、翁文康、邱道文、李绿周、殷灏、T.Vogt)
除此之外,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粤港澳大湾区多位专家分享量子研究近况。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国林结合量子技术和社会提出未来量子的底层逻辑将会影响社会规则的看法。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翁文康讨论了量子计算机可能对 AI 算法有所帮助。中山大学教授邱道文、李绿周各自分享了他们近期在量子算法方面的研究成果。邱道文注重于将传统量子算法在分布式计算下的具体实现,而李绿周则是介绍了一些近年来提出的算法原理。澳门大学副教授殷灏分享了一种巧妙避开量子退相干问题的技术——利用激光的经典纠缠替代容易退相干的量子纠缠来实现量子算法,并就此探讨了经典光和光量子的区别。最后,中山大学副教授 T.Vogt 汇报了其利用里德堡原子特性在微波以及量子通信方面的研究进展。
会议最后的议程由启科量子执行总裁吴荣华就量子计算产业趋势进行分享。他表示,目前国际上多个国家都对量子产业提出了相应法案或政策,从而使量子产业成为国际发展热点。虽然量子产业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但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将是规模化。他以量子密码卡为例,提出量子产业主要的规模化方向就是兼容甚至替代传统 ICT 产品,用量子传感器、量子加密等性能更优秀的量子产品去替代传统的经典电子产品。而在扩展新产业方面,量子教学器件产业是一个具有潜力的新产业。吴荣华还提到量子思维与经典物理思维差距很大,对于即将到来的量子时代,需要一些直观的手段帮助下一代理解和接受量子力学的思维方式。最后,他表示量子产业的未来更倾向于提供技术和服务,由量子企业根据用户的场景和需求定制解决方案。
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量子科技及量子产业发展奠定新的基础,更为湾区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我们期待量子科技产品百花齐放的那一天,让量子科技带来的积极社会变革早日实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