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致恰达耶夫,致鸿蒙

用户头像
脑极体
关注
发布于: 2021 年 06 月 02 日

恰达耶夫是 19 世纪著名的俄罗斯哲学家,被称为沙皇俄国时代的第一批觉醒者,作家赫尔岑曾称颂他的《哲学书简》是“长夜中的第一声枪响”。

1918 年,年仅 19 岁的普希金在与恰达耶夫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后,写下了著名的《致恰达耶夫》。诗里普希金传达了一种热情洋溢却又安然坚定的情绪,他劝慰恰达耶夫忍耐“命中注定的桎梏”,一个神圣而自由的时代会注定到来;请在长夜中坚守,正确的事情终究会发生。

这首诗后来广为流传,成为 20 世纪初俄罗斯乃至现代世界觉醒时的一声“号角”。普希金也终于成为了“俄罗斯的太阳”。

当手机接到 HarmonyOS 推送包的时候,我脑海中不知道为什么闪过了这首诗。母庸讳言,可说极速上线的鸿蒙,是重压与桎梏下的行动。但经过了两年的跟踪报道,看着鸿蒙如何将一个个特性从 EMUI 的创新中抽取出来,建立自己的体系;感受着分布式技术的全新理念如何一点点被用户感知和消化,我相信此时自己可以说,鸿蒙是一些注定且正确的东西。

当然了,我也经历和见证了不少关于鸿蒙的争议。有些争议来的太早了,有点像孩子还没出生,街坊邻居就开始讨论他失败的一生;也发现反对一件事,真的比建立一件事容易太多。

6 月 2 日,华为发布多款搭载 HarmonyOS 2 的新产品,包括 HUAWEI Mate 40 系列新版本、Mate X2 新版本、HUAWEI WATCH 3 系列、HUAWEI MatePad Pro 等手机、智能手表、平板产品。


在 HarmonyOS 2 正式发布的节点上,我想有些话也终于可以好好聊聊了。关于鸿蒙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意味着华为怎样的战略和选择,它给整个消费电子产业能带来什么。我们也许可以把鸿蒙的技术与体验稍微推后,先来聊一些所谓“战略”与“逻辑”层面的东西。面对鸿蒙,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不可耐的讴歌,或者扑面而来的羞辱,而是一首《致恰达耶夫》。让我们安静等待,耐心尝试,让正确的事情注定发生。

既然说到诗,那我们就还是从诗开始聊。发布会上,余承东引用了英国神圣派诗歌代表人物约翰·多恩的十四行诗代表作《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约翰·多恩在诗里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而余承东认为:“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时代,我们同时也是处在一个互联网、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通过我们的互联网、智能终端、社交网络连接起来。万物互联时代,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

可以说被全球关注、期盼、思虑了良久的鸿蒙终于迎来了手机推送,华为有必要也有责任对鸿蒙多说一些什么。那么这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余承东,或者说华为,究竟想用鸿蒙这样一件作品,一个信号,一场行动来表达什么?

“但我们胸中还燃烧着一个心愿,

在命定的桎梏重压下辗转不安,

我们正忍受着期待的煎熬,

翘望着那神圣而自由的时代,

像年轻的恋人,

等待那确定约会的到来。“

——《致恰达耶夫》普希金

鸿蒙来了,所以呢?

设备不是孤岛,所以鸿蒙是个确定的约会

1985 年 11 月,微软发布了第一版的 Windows 操作系统。当时的 Windows 甚至还不是一个系统,而是一款基于 DOS 的应用,一个界面管理器。当时,似乎没有人看好这个“不知所谓”的东西,Windows 2.0 还因为很多图形界面非常像 MacOS 而被苹果起诉。

但就是这个东西,最终成为了信息革命的根茎和底座。为什么呢?Windows 作为操作系统的成功当然有无数讨论,但比较确定的一项,是它一方面解决了消费者操作的“人性化”问题;一方面兼顾了 PC 设备面世的“硬件需求”。

大繁归简,操作系统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人和设备之间的“那一层”。人和设备不能互为孤岛,所以才要有操作系统。Windows 再不被看好,但他解决了问题,于是就有生命力。

那么鸿蒙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鸿蒙并不是美国封锁下的替代品。被禁用的是 GMS,而安卓作为开源软件没有禁用一说。那么华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推动鸿蒙?核心在于一个确定性的机会:多设备同时存在。


今天,我们身边五米范围内都一定会出现超过两个终端设备。PC、平板、手机、智能手表、TWS 耳机,甚至门铃、加湿器、台灯中都有网络模块。大量设备分别存储了我们的数据,携带着我们安装的应用,部署着我们的需要的能力。但问题是,这些设备谁之间的打通方式、协作模式,甚至是否能协作都不确定。明明是都属于我们自己的数据和应用,却要用户想尽办法在不同设备间折腾。这个场景跟 30 多年前,明明是自己买的 PC,用户却不会用何其相似?

通过软件全栈解耦、短程传输技术、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技术的改造,鸿蒙首次实现了不同设备之间,包括低内存、低算力设备的应用协同与数据无缝流转。具体这些体验究竟是不是价值充足,我们可以容后再说。但可以先确定两点:首先多设备趋势是完全不可逆的,我们不可能把耳机融到手机里,大屏集成到小屏里,那么一定要有操作系统解决这个交互问题;其次,无论是安卓还是 IOS,都无法从操作系统端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天然就是放在手机躯壳里的,没有从顶层设计过能力解耦、设备协同的可能性。

基于“设备不是孤岛,而且也不应该是孤岛”的理由,鸿蒙其实是一个确定性的机会。早不做,晚不做,早晚要有人做。

必须承认的是,美国施压一定加速了鸿蒙冲上一线。但如果是一场注定的约会,那加速未尝是坏事。

华为不是孤岛,所以痛也要拥抱

两年以来,美国的施压封锁给华为,尤其是消费者业务带来了多大的影响,想必大家有目共睹。那么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问题如何解决?

我记得看过一位 UP 主,讲述自己的孩子在海外学校受到了种族歧视。但他的回应方式与很多人不同,比起告诉老师、强硬回应,他更倾向去跟这种种族歧视孩子的家长沟通,送他们礼物,给他们讲中国,讲世界,让他们了解和认同自己的价值观。他也讨厌这些人,但强硬指责有什么用呢?问题就能解决吗?

回到鸿蒙。请大家注意华为已于 2020 年、2021 年分两次把该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核心基础能力全部捐献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形成 OpenHarmony 开源项目。换言之,华为在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之后,选择的回应方式是给这个世界更多礼物,让更多人可以用华为的技术解决问题。


可能很多网友和媒体并不认同这种方式,美国打压华为事件后,第一时间看到了各种议论,基础思想是以牙还牙,以封锁对封锁。当然,这里蕴含着朴素的正义感,但却缺乏可行性和合理性。

我们要回到问题的最初,华为为什么受到打压?是因为华为被讨厌吗?恰恰相反,是因为华为被喜欢,被信赖,而被信赖的原因在于华为能给各国消费者带来价值,与各国市场休戚与共。这些能力是华为成长的源头,也是被打压的逻辑起点。如果抛弃了这些,变成一座孤岛,那华为将一无所有。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当然也包括华为。那么被强行孤立的华为,反而要更广泛拥抱世界,给世界带来更多价值,反哺全球产业链、开发者与珍贵的用户。以痛吻我,报之以歌,并不是一种圣母情节,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余承东说,“华为将通过鸿蒙,帮助硬件厂家进行智能化产业升级,帮助应用厂商获得除手机之外其他智能硬件的更多流量入口,助力整个产业智能化升级与数字化转型”。这是鸿蒙要表达出的第二重含义,对于世界,对伙伴,多用户来说,华为的选择是痛也要拥抱。

就像鸿蒙让智能设备使用统一语言一样,“拥抱”是一种世界的统一语言。

谁都不是孤岛,所以世界该有选择

可能还要多说一层“孤岛”的含义。人性中本来就有幽暗的成分,比如在洪水冲到邻居家时,我们会天然地认为自家是一座孤岛。然而理性与逻辑会告诉我们,这不大可能。

去年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枪响之后没有人是赢家”。这句话其实非常适合今天的全球科技产业链。华为受到打压后,我们可以看到种种值得玩味的众生相。但理智和逻辑这时会告诉我们:枪响之后大部分人都不是狩猎者,而是下一声枪响时的猎物。

“谁都不是孤岛”,科技产业链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化”艺术品。这个产业链环环相扣,牵一发动全身,让大家成为了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次链条中始终有来自市场和技术的优胜劣汰,但其有序可循。而如果一旦开启逆全球化的非合理手段,那么链条的逻辑会崩坏,下一步究竟淘汰谁将无从预知。

这时候,如果企业能够认同,自己不可能是洪水冲过邻居家后剩下的“孤岛”,那么可能要考虑一下,如何增加产业韧性,是不是需要更多选择?尤其在中国智能终端产业已经一马当先的今天,在操作系统上大家都没有任何选择的今天——更多选择,意味着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与战略话语权。

鸿蒙,就是这样一个“更多的选择”。


在全球科技产业的命运共同体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公司、个人可以自全。而当风雨的迹象已经清晰时,明智者需要考虑避风港的重要性,要考虑多线布局的新方案。

所以说,鸿蒙并不是一个新生的资源争夺者,一个必须被冷嘲热讽的对象。即使对于智能终端产业本身来说,鸿蒙也是能带来价值的东西,是对产业的驱动,是战略选择度上的一个新机会。

华为想让鸿蒙具有活力,就不可能把它敝帚自珍;美国想让中国科技失速,而不是跟华为有仇。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逻辑出发,多思考一下究竟谁是放枪的人,谁提供安全屏障。


经过这两年的等待,我们对鸿蒙的审视经常会出现一些偏航。这当然非常正常,但确实有必要纠正一下。比如说,很多人会觉得鸿蒙是秘密武器,一旦出手天崩地裂;也有人觉得鸿蒙就是替代品,并且站在狭隘的技术知识上,投来的都是冷嘲热讽,阴阳怪气。

这都没必要,鸿蒙没有那么多秘密。它只是一种必然发生,且将逐渐成长的技术必然。

其实我们或许可以重温一下普希金的态度,《致恰达耶夫》所表达的态度:我们在长夜中煎熬,且将继续忍耐;但我们会让正确的事发生,迎来一个神圣而自由的时代。

种种逆全球化的封锁打压,是科技史上经常出现的长夜;而万物互联,是一个听上去依旧遥远,但我们知道会注定发生的自由时代;鸿蒙,是那件应该去做的,正确的事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

还是在《致恰达耶夫》中结尾吧:

请你相信吧:那颗

迷人的幸福之星必将升起

人们将记住我们的姓名

用户头像

脑极体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0.06.12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致恰达耶夫,致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