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发展”与“保安全”:大数据今后怎么玩?
大数据的顶层战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甘肃、新疆组织商业银行、清算机构、非银行支付等开展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据悉,试点旨在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隐私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推进金融数据高效治理、安全共享,实现跨层级、跨机构、跨行业数据融合应用,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着力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和惠民利企能力。
2020 年 4 月 9 日,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定义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数据的巨大价值。(位列第五大生产要素,大数据该如何突破隐私安全魔咒?)
大数据的意义
对于金融来说,大数据必然会在金融业有着深度的应用。金融机构通过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其中涵盖用户的基本信息、资金流水、资产负债情况等高质高量数据,再通过合理地挖掘分析,将会得出准确客观的结论,从而预测出发展趋势。因此大数据在金融业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快速掌握客户画像,进而进行准确的营销。不难发现,现在许多 APP 都要求用户提供个各种各样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职业、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是驾驶证等信息。每一个标签都可以体现出用户的社会属性、生活以及行为习惯,通过这些高质量的数据,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比如,通过你的日常消费,可以反映出你的投资倾向,进而提供符合你倾向的理财产品。
二、大数据可用于提高金融业的运营效率。风控一直以来都是金融业的核心之一,之前的分析主要通过小数据的分析,甚至是金融从业人员自己的判断,这都会增大结果的不可控性。但进入大数据时代后,一切都将改变,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将会更加的合理有效。基于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从预警到管理,从单点到网络的全面拓展,从而建立起更加全面的企业信用数据源。
三、防欺诈。无论是之前常见的冒用身份、盗刷银行卡;还是现在频繁出现的网络诈骗、电话诈骗、虚假交易等诈骗手法,在大数据的时代,都将无处遁形。一旦用户出现非正常交易或者其他异常行为,都可以实时被检测到。
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生活在自身数据泄露或者是滥用的环境中。当我们的个人敏感数据被滥用时,仿佛成为了透明人。在大数据时代下裸奔的感觉并不好受,我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正在“裸奔”。“在金融科技和新科技中,ABCDE 里面都有金融科技的应用,其中大数据最重要。”2020 年 10 月举办的“金融街论坛金融科技与创新分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点名大数据,并将其看作是其他科技的支点,也是金融服务的基础。不过,在大数据大力发展的背后,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易纲指出,银行正在面临转向数字化的巨大压力,而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也日益严峻。
如何建立良性的大数据环境?
有资深从业者认为,金融行业的大数据应用面临着“图发展”和“保安全”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大数据的发展,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保证数据的应用安全。这两方面的挑战需要汇集行业监管机构,与产、学、研多方力量的参与共同应对。如何平衡这两方面将成为未来大数据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为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构建金融数据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金融数据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能够协调技术、人员、产品等各个要素,多层次、多维度防范信息安全风险,应该包括规范的制度体系、先进的技术防护体系、成熟的安全服务机制以及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大数据安全保障技术围绕数据的产生、采集、存储、传输、分析、应用等环节进行防护,防止数据丢失、篡改、泄露等问题,只有在大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上抢占先机才能处理新的安全问题,更好地促进大数据在金融中的应用;增强金融数据信息保护的意识。金融信息安全风险的防范,还依赖于事先的安全意识教育和社会的信息安全文化建设,防患于未然;培养专业金融数据信息安全人才。面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巨大空缺,政府和高等院校应加速培养金融数据信息安全的新型人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