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如何理解用户的行为?

作者:石云升
  • 2022 年 2 月 21 日
  • 本文字数:1449 字

    阅读完需:约 5 分钟

如何理解用户的行为?

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就是研究用户,根据用户需求研发产品。而研究用户的核心是研究用户行为,研究用户行为背后的原理。

什么是用户?

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都知道用户有很多需求,用户会使用不同的产品满足其不同的需求。当我们在说我们产品有多少用户的时候,其实说的是,我们产品满足了多少位用户的需求。


用户有五个属性: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性。

异质性是指用户是唯一的,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用户。


情境性是指用户的行为受情境的影响,没有情境就没有用户,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


可塑性是指用户是可变的,其偏好和认知会随着外界不同的信息刺激发生变化而演化。


自利性是指用户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有限理性是指用户追求理性,但由于能力有限,只存在有限理性。

如何理解用户的行为?

首先,在用户行为发生前,用户经常会受到一个情境的刺激,这个情境的刺激会调用用户的偏好和认知,产生一个主观期望效用,促使用户产生相应的行为,即追求这个预期的效用。而行为会产生某个结果,这个结果又会变成经验,影响到原来的偏好和认知函数,从而可能对用户下一次行为产生影响。如下图:


来源:俞军产品方法论


举个例子,有个词语叫望梅止渴。讲的是人在口渴的时候谈论梅子,口里就会产生唾液,从而产生止渴的作用。这里其实就有一个假设前提,也就是用户的原来的偏好和认知是知道梅子是酸的。口渴+谈论梅子是一个场景,用户有这样的认知就能够被这个场景所刺激,产生期望——吃梅子,可能认为吃梅子可以解渴,从而产生行动,去找梅子。


但是,如果用户没有这个认知,那就不会被这个场景所刺激,也就不会产生吃梅子的期望效用。再假如,后面他吃到的梅子是苦的,那么这个结果会形成新的经验,使用户对梅子的认知产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偏好,那么下次受到类似情境刺激时,用户可能会修正自己的期望效用,从而可能产生不一样的行为。


人是需求的集合。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的“偏好和认知函数”。研究人的需求,就是研究人在不同情境里用户表现出来的偏好。用户偏好会塑造用户的期望效用,这个塑造的过程,大概会经过感知、解读、选择集合、模拟推演、价值判断五个阶段。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塑造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认知偏误的影响。最终形成的期望效用会影响人的行为,并根据实际使用体验形成经验,反馈给用户偏好,对其进行修正或强化,形成新的偏好。

理解了用户行为,有什么用?

研究用户行为的目的,最终是促进用户的某种行为(使用、交易)。理解了用户行为,我们就能更好地促进用户行为。反过来,当我们能更好地促进用户行为时,也意味着我们能做出更适合当下用户的产品。例如,做新的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

1. 用户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不容易。我们可以先找到具有某种特性的用户(具有类似认知和偏好的人群),再去做需求分析,找到或创造更适合他们认知和偏好的场景,再去设计产品。

2. 既然每个用户对某个场景下的需求反应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可以先找到一个场景,去看在这个场景里的一个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们的使用行为进行分析(使用、反馈、投诉等),当获得足够多的数据,我们就可以根据数据,形成用户分布模型,然后基于这个模型去分类用户,从而设计产品。


第一种方案,是先确定目标的核心用户,再去设计满足其特定场景下的产品。

第二种方案,是先找到某个需求,再去看不同用户在这个特定场景下的反应,在足够多的用户数据里找到我们产品的核心目标用户,然后再去设计产品。


资料参考:

《俞军产品方法论》

发布于: 刚刚阅读数: 3
用户头像

石云升

关注

做时间的朋友,用文字记录成长。 2017.11.30 加入

🏆 InfoQ首批签约作者 🏆、荣获2021年度社区共建奖、年度最佳内容作者、年度功勋人物。 微信公众号:石云升SYS 微信:shiys1121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待业中,有招聘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的公司欢迎来撩。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如何理解用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