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gopher 成长之路 (二):听万俊峰老师演讲有感

用户头像
非晓为骁
关注
发布于: 2021 年 08 月 01 日

在某课上听了一场万俊峰老师的演讲,第一次直播听没有做笔记,第二次录播听了一遍仔细地做了下笔记。一句句体会万俊峰老师的故事,此篇主要就是结合自己的一些情况,写的一些观后感吧。(不按演讲内容顺序,也不全部按照演讲内容,只记录自己在意的点)


​ 第一次见万俊峰老师是在 gopher china 上面,真人见的确实壮。听万老师说还拿过篮球赛的 MVP,国家马拉松 3 级运动员,是真的强。写程序这一行,还是真的要多运动,最近我也变成了一个瘦胖子,难受。偷偷透露一下万老师 01 年大学毕业,但你见到真人后,绝对不会这么觉得。

持续学习

​ 万老师毕业后去了外企,6 年的时间先后换了 2 家公司。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说,在头 2,3 年晚上在交大自习,持续学习(不是就这 2,3 年)到晚上 11,12 点。我目前工作了快 3 年,只有头一年也像万老师这样。当初的心态是我是个菜鸟,而且刚工作什么都不会,我得赶紧多学学,当时也是刚接触 Go。而且当时也没有谈女朋友,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再加上有一个很好的导师,让我沉浸式地学习。不过我学习的内容主要是 Go 和业务层面的东西,不像万老师是在啃程序员经典书籍(啃完这个,估计我牙得换一副)。


​ 程序员所处的行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学的东西有很多,也很杂。很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迷失,到最后放弃,就这么先工作吧,学不学无所谓了。虽然我不是坚持每天到 11,12 点,但我每天依旧会抽出 2,3 个小时去填充自己,无论是不是技术的内容。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觉得最容易让自己放弃的一点就是,会觉得我现在学的东西不能立马解决我工作上的问题,或者变现。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学习,无论自己学的或者领导叫着去学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嘀咕,“学这个干嘛,又没用到”。我也会,但我会根据优先级来,可能我现在学的就是跟我目前工作相关的,不是马上用到的,我就排得靠后点。我认为能不能有用,能不能变现,不取决于知识本身,而取决于学知识的你。是否能扛得住,是否能坚持下去。有一句话,“优秀的人都比你努力,你凭什么不努力”。


​ 最近的我又重新开始了学习,虽然我现在有了女朋友,工作更加忙碌,但我同时意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或许不能马上用于我的工作,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体现价值

​ 在 gopher china 和其他一些大佬的直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招人的不是说一定要什么什么语言,要会多深的算法,但是比较需要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解决问题可以是线上性能优化的问题,可以是某个场景新的解决方案,同时更多的会在平常的琐事之中。个人认为,不要只把解决高并发问题才当做是解决了一个有成就感的问题,或者觉得这种高难度技术问题解决了才有意义。


​ 万老师在演讲的时候分享了在第一个外企时候的经历,问题的背景是(可能不太准确),每次打包出问题的时候需要很多人去排查。因为团队很大,项目很大,一个项目需要由好多个团队编程。每次一堆人排查问题是很繁琐的,万老师设计了一个方法,通过基于二分查找的方法去快速定位出现问题代码的一个工具。或许看起来不是帮团队解决什么线上项目性能问题,但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是效率。工具是万老师在这一个环节比较提到的一个点。不要小看工具的意义,通过工具提升的效率,节省下来的时间是非常可观的。工具大于文档和约定。工具推向公司,释放的是人力。很多人可能会不在意工具,只是觉得这个问题能解决就好,解决完了不就完了。那这类人在我认为是比较安于现状的一类人,当然能解决问题固然是好的,但是想要提升,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想要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就需要去不断优化看起来完成却重复的事情。不要总是安于现状,不要因为觉得自己做的东西公司看不到,做了也没用就打消去做的念头。做都还没有做,那怎么去积累,怎么去让自己沉淀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呢?同时也不要担心自己写的东西被别人嘲笑或者鄙视,万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写完这个工具之后被挑战的情况,但最后挑战者挑战失败,认为万老师写的确实没毛病。万老师认为别人写得好的来指点你,对你来说是收获,平和地去看待就好。就算别人来说,也不要太介意,让别人去说好了。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积累,帮助同事提升工作效能。当然万老师还提到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除了 go-zero,还有一个就是优化提升了 2000 倍性能的一个优化。


​ 解决问题背后体现的是,别人也是做事,你也是做事是体现不出价值的,需要去思考如何帮公司提升效率,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在我而言,公司不是一个慈善机构,不赚钱就会倒闭。价值的体现也不是等价交换,如果只是单纯地用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去衡量自己的输出,那就不要去抱怨为什么别人可以加薪,别人可以升职。也不要把价值固定在帮公司赚到钱才是一个体现价值的点,其他都不是,不是每个岗位都可以直接帮公司赚到钱的。好比万老师节省效率的工具,或许不能直接体现在交付或者生产上面,但是背后提升的效率,可能直接影响之后产品推出的时间,间接地帮助公司赚钱。开发的思维有时候只是按时完成任务,但是把这些任务结合到实际的产品和客户,那完成还只是一个基础。


​ 慢慢积累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前提是不安于现状,折腾自己。在写文档的时候,刚好听到极客主编小盖老师,讲的一句(可能不是出自他,但是从他那听到的)。"年轻最好的状态不是养生,而是折腾"。好多人会问,到底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纸面意思我认为就是公司丢给你没做过的工作时,你可以解决,或者提供一些解决方案。那如何培养呢?把平时能轻易解决的问题留个心眼,或者给自己找点麻烦,往上一个难度你会怎么去解决。也可以,看看同部门,别的同事碰到的问题,看自己能不能尝试解决(如果觉得自己的都能轻松解决的话)。同时万老师也提到,对泛化问题不要太钻牛角尖,受众小的问题不用花太多时间去解决。

分享,带给自己的成长

​ 万老师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万老师曾经在公司里面当过培训讲师,现在也是 ArchSummit 和 Gopher china 的明星讲师。分享,通过万老师的演讲我总结了 4 点:


  • 不用怕别人问,别人把你问倒了,说明你还有盲点

  • 跟几个关系好的小范围地先讲,然后再给部门

  • 能把没听过的人讲明白

  • 分享的模式,互动式,忽略式


​ 分享,算是程序员另一个基本的能力,我是这么认为的,总结的四点也会在下文提到。很多程序员会惧怕分享,原因我自己觉得是有这么两点。


首先,是怕讲错,怕被问。这个问题我也碰到过,当然我现在分享也做的不多,在自己的团队也做得不好,但是有机会我现在还是会想去分享。其实这里对应的就是上面的第一点。我刚工作的时候,团队内部有技术分享。我看的都是很厉害的人上去分享,讲的都挺好,我上去讲,感觉会被人笑,说这么简单还上去讲。这个情况在我少量的分享里面,其实不会,甚至别人会感谢你的分享。当然可能有人会觉得你讲的东西是简单的,他听过的,不过他也不会去直接说这没意思听过了。所以,大胆讲,把自己对这块知识的理解讲出来,或许有错,但又不致命,甚至别人给你指出来,之后在某个场景真的用到了。


​ 其次是怕在很多人面前讲。这个问题应该很多人碰到,觉得站上去讲会紧张,会不知道怎么讲。这是正常的,不要觉得自己怎么会这样,没有人天生就是不怯的。但没有人是不通过锻炼,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分享也是一样的,没有跨出那一步,怎么知道行不行?怎么知道能不能呢?怎么知道该去提升什么能力呢?通过万老师的演讲,分享最常见的两种方式。互动式的,就是边分享边让听的人提问。这种方式,比较难,需要自己的储备也要比较多,是需要积累起来才能达到的程度。一般刚起步的人,建议是忽略式,就是就讲自己的,一直讲下去。要么是分享完最后再回答,要不然就是不回答了,收集起来分享后再回答。这个方式可能比较适合新手,可以不会让自己处在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下分享。这两种方式都行,但前提是自己要愿意分享,要愿意迈出这一步。我自己分享的时候,有一次是线上的分享,就是第二种,我自己讲我自己的,按照我的流程走,到最后再回答问题。


​ 分享的境界我觉得是万老师说的,让没听过的人能够听明白。平时我们总是调侃,把我们学的技术给奶奶辈的讲,能讲明白,那你一定对这个知识点很熟练了。其实分享也是一样的,最后的目的都是希望被人能够听懂,我们想要分享的内容,做一次交流。让别人听懂,或者说让别人来指出我的问题,是我的一个分享的动力。另一个我补充我想要分享的动力是,我看那些大佬,比如万老师,比如上次在 gopher china 听到的一些讲师,都是技术的 leader。反应的一点就是,你想要往上走,那必须会说,可能不是分享。但有一天,需要你站在台上,给你自己的下属,领导,董事会等,做一次报告也好或者宣讲也好。这是成为 leader 必备的一个技能,当然也有可能是要做管理的一个必备技能。


​ 分享不怕晚,就怕你不迈出这一步。

全局思维

​ 全局的思维,我觉得让万老师的职业经历能有如此地丰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万老师,不止注重在自己所学上面,不止注重在自己所处的领域上面。万老师,07 年开始创业,13 年开始写 GO,15/16 年学习机器学习,之后搞社交创业(还有很多经历)。如果不是一个具有全局思维的人,我不相信愿意去做如此多的尝试,去突破自己的边界。在如此多的经历里面,万老师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是跨职能线。在现在万老师的团队里面,也要求部门前端,后端,测试和运维去跨职能线地去做,去了解各个不同部门要做的事情。其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性是因为,不要让其他团队说什么就是什么,有时候会被牵着走。就好比 AI 团队,不是他们说这个不能实现,就一定不能实现,了解里面的道理之后,也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每个同学想要走更高的层次,要有全局的驾驭能力,全局思维才会在架构有比较好的落地。


​ 我对这一点挺有感触的,我很庆幸我在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就有这个思维。可能我碰到的面比较窄,但我尽量去接触到我能碰到的。我是全栈工程师做起,一开始就是写前后端的东西,碰到的东西就不仅是一边。同时,我们团队比较小,所以要求我们需要做一些职能之外的事情。有时候是很累的,总觉得为什么不能招个人来做这个事,解脱一下。但是,真的做下去之后,是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视野与经历。最多的时候,自己接好几个项目,不单单是开发,还涉及到售前,项目经理,运维等的事情。在其他公司,应该有专门的人去做不同职能的事情,但是也没关系,这表示我之后在往更高层次走的时候有了一个基础的全局思维。我目前缺少的应该就是万老师除了技术之外的视野,好比说创业中的经历,一些没有碰见过的生产解决问题的经历。不过没关系,我还有时间,还可以去接触,说不定我之后也去创业呢。


​ 全局思维的前提,个人认为是不要把自己的薪水和工作挂钩。很多人会拿给多少钱干多少事去搪塞自己或者别人,这个句话没有错,但如果你是一个想要往高层次走的话,请尽快忘掉这句话。只有把自己的目标和工作挂钩,才能给自己带来更高的效能及稳定的心态。没有一个大佬,是平时只做领导安排的工作就升起来的。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你比别人努力,凭什么你不能比别人优秀"。坚持,慢慢差距就会体现出来的。

感谢每一次经历

​ 这是万老师在最后提到第一点,感谢每一次经历。每一次经历,都给万老师带来不同方面的成长。每做一件事,万老师都愿意去复盘,从每次演讲都希望听者给自己一些反馈可以看出来。经过每一件事都去总结,能够给自己带来成长。应该有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每次有个很困难的活过来之后,虽然会别扭一下,但还是会去做。花了很多时间做出来之后,再想想其实当初接这个活的心态,好像也没什么必要。反而觉得,这个过程,又让自己学到了些东西。成长,不要每次都要求是技术上的成长。在前年,我的领导跟我提到了软实力这个词,我才意识到我太把能力和硬实力挂钩在一起了。其实,我们平时做事情的方式,态度,沟通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沉淀的。这些沉淀下来的能力不一定可以给你直接技术带来质的飞跃,但我相信在下次再碰到之前你没遇到过的问题的时候,这些能力会帮助你度过难关。


​ 感谢每一次经历是和上面的全局思维挂钩的,因为有了全局思维,让你愿意踏入一个可能别人不愿接触的工作当中,而又因为带着敬畏,感恩地心去做,让你又从中沉淀了别人获得不到的经验或能力。在过去的一年里,工作带给了我很多惊吓,惊喜。我接触到了很多我没接触过的工作,甚至可能我觉得我在 30 岁前都不会接触到的工作。有些很难,有些很麻烦,有些还差点把我干崩溃了。但我觉得这是我的必经之路,我想要成长,我要往高层次发展,就必须跨过去。当下可能很想骂人,甚至有时候很无奈,但是这也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让我有了质的转变。这段很 cao dan,很无奈,很难的阶段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不会忘记的一段时光。


​ 那些让你最难受,过得最苦的时光,一定是给你带了最多成长的一段经历。




BE BEST


此文章,仅是结合万老师的演讲和我自己的想法,有些地方有混合,希望不要误导大家对万老师想法的一些理解。感谢万老师的演讲,让我学到了很多。


用户头像

非晓为骁

关注

no pain no gain 2019.04.10 加入

用我的勤奋,一点一点地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知。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gopher成长之路(二):听万俊峰老师演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