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 2 年值得分享的事情
原文发表在 公众号:琚致远 中
API7.ai 是一家依托于开源项目的基础软件公司,我与它因开源软件 Apache APISIX 产生交集。更多内容请阅读我与 Apache 软件基金会的故事。
2020 年初,温铭 邀请我加入公司一起创业,我被「创业、开源、远程」三个关键词所深深吸引。此时,我在深圳另外一家公司任职 Web 工程师,尽管被新的机会所打动,但想到团队负责人 昕哥 对我非常好(2019 年初发放 Offer 后等待我半年之久、在 Web 工程中教会我许多技能)以及我希望做长线事情,因此 2 次婉拒了 温铭 的邀请。后来,院生 又约我聊了聊,由于自己内心对全职远程做开源项目无限向往,我最终决定加入创业之旅。
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没有协作流程、团队规章、基础设施,有的只是成员之间时不时通过「支流科技启航啦」微信群沟通事情。
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每隔一段时间微信群会多一名新成员,到 2020 年末我们有大概 10 名左右成员。
此外,我们每个月会从全国各地前往 珠海办公室 团聚(一周时间),大家中午、晚上一块儿吃饭聊一聊,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同时,我们会不定期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区举办 Apache APISIX 线下活动,将社区关注者们聚集一起进行分享、交流。
以及 Apache APISIX 在 2020 年从基金会完成孵化,成为 Apache 软件基金会顶级项目。
以上看上去都很美好,但团队内部磨合却并不顺畅:以远程协作效率低为主。
大部分成员在此之前是没有远程协作的经历的,在新鲜感过去后,长期在家工作会导致孤独甚至抑郁、无法忍受异步沟通延迟高、工作与生活混在一起难以协调等等,这一切副作用导致团队协作效率非常低。我个人自 2018 年开始长期远程协作,于我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别的同学或许就是灾难了:TA 自己“痛苦”、Leader 也“痛苦”。
除了通过阅读、游戏、交流等方式丰富自己的内心之外,我没有更直接的解决办法,但如果你希望找人聊一聊,我愿意通过现身说法给你一些启发。
回顾过去 2 年所发生的事情,我挑选了部分值得分享的事情:
自测代码
无论前端还是后端,必须补充完善的 E2E 测试,这打破了传统的研发流程(由工程师负责测试,而非专门 QA 人员):既提高了交付稳定性(尽管该模式持续数月之后才得以完善),又提高工程师技术能力,还降低了公司人员成本。关于前端 E2E 测试,可阅读 API7 Cloud Web 负责人 孙毅 写的一篇文章 使用 Cypress 让产品持续稳定交付;
招聘严格
2020 年末团队规模在 10 人左右,但面试邀约的候选人却有百人之多,我们希望候选人能够与团队匹配并长期合作下去,而不仅仅是找一份工作。
以 Web 工程师招聘为例,我从 100+ 简历/候选人中筛选后,目前团队只有 5 位 Web 工程师(3 位全职、2 位实习)。他们不是 Web 技术专家,但符合我心目中的与团队匹配的人选:愿意突破自己,能够承担责任,可塑性要足够好。作为来的较早的一拨人,我们要履行好“导师”的责任,引导大家与团队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
足够坦诚
因为加入团队最早,且加入之前与 温铭、院生 联系较多,因此沟通过程中并没有太多不适应或拘谨的地方(即使有也会在一段时间想清楚后化解),以至于自己反馈问题时过于严肃、直接:有时会发邮件、有时发 IM 消息、有时在公共频道直接指出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这免不了会产生讨论与争执,但我们每次都会就事论事地聊清楚。
此外,今年 4 月份我发起了一次 Ask CEO/CTO Anything 的活动,提前从团队内部收集了大概 40 个问题(涉及到诸如个人成长、薪酬调整、协作不顺等内容),温铭 与 院生 也从珠海亲自到深圳办公室逐一回答。将近 2 个小时的 AMA 活动极大地拉近了成员与创始人之间的距离,也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如下是部分截图:
文档记录
作为一支远程团队,我们应当合理使用「文档」。例如:开会前搜集话题,无话题不会议;会议结束后要有会议记录,除了在快节奏的会议后整理思路、梳理待办事项之外,也方便日后新加入的同学通过会议记录了解事情演进过程。
下图是我们全球化团队(Global Team)自运转起便坚持的周会会议记录,以记录过去一段时间团队发生的事情与所思所想,这方便其它团队成员了解、参与其中;
产品流程
产品流程是从 Day 1 就欠缺的,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功能不就是这样吗?」会导致产品无法迭代下去。因此,在功能研发前需要使用文档明确需求、确定技术方案,这也记载了产品的迭代、思考与讨论。
我很开心团队通过在产品上数个月时间的磨合,理顺了「需求搜集 → 需求评估 → 需求拆解 → 产品方案 → 技术方案 → 项目排期 → 功能研发 → 功能测试 → 发布上线 → 产品反馈」等流程。
后来我们在 Cloud 项目中,明确地按照产品化标准的方式进行推进,使得无论是交付速度还是质量,越来越可控。
用户体验
团队大部分工程师是服务端背景,自 Day 1 起我们在设计与产品用户体验上做的并不好,这也是我个人的短板。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与对外品牌形象,我们尝试与 Dine 设计团队合作设计了 Cloud 产品设计稿与新的 Logo,以突出 ⚡️ 高效 ⚡️ 安全 ⚡️ 连接 的特点,我们希望可靠、安全、极速地服务全球多数 API 请求。
分享精神
我会不断地鼓励自己与朋友们持续对外输出内容(想法、思考),除了实现自身的积累,也能无意之间帮助到更多人。团队内具有分享精神的同学非常多,除了参加活动与大会,也会在开源社区、团队内部分享各种想法与主意 💡!
全球化团队
今年一月,在与 温铭 确定今年大致方向后我开始搭建全球化团队:与来自不同国家数十名候选人面试,最终确定了 6 位布道师、技术编辑与增长负责人,TA 们分别来自欧洲、印度与中国。
大年初一拜年后,我与大家进行了第一次全员会议。在 4 月末,我将过去一个季度所做的事情与最初目标进行比对,整体没有跑偏但需要更加专注,并与全员进行同步。
全球化团队的故事也有很多,我会单独整理成文章进行记录与分享。
回顾过去 2 年,创业于我是一个修行的过程,通过不断培养长期主义者的心态做长期主义的事情,要一往无前!
不知不觉公司已经 3 年了,亲爱的伙伴们,一路走来感谢有你!未来,让我们继续携手共进再创辉煌!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琚致远】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216e0eb94b3ea0e6132c2e54f】。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