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道 - 可道

用户头像
顿晓
关注
发布于: 2021 年 05 月 04 日
道-可道

但她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发言,沉默的原因是,想法太过于一致:“我的想法跟他的一样,他已经讲了,我就不用讲了。”此外,学生阅读匮乏导致词汇不足,难以支撑他们的表达,大多数人说:“我有想法,不知道怎么表达。”

更为核心的是,学生们不敢和别人有不同的意见。学生是在追求标准答案的教育体制中长大,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充斥了学生的全部学习生涯,标准答案主导下,没人愿意冒“犯错”的风险。


观点太过一致的问题,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没有使用科学的方法,或者说太过依赖生活/直觉/本能这些,因为后者,人和人之间差别不大,但前者会让人之间的差距变得很大。

说 2 个例子:

200 年前人类的创新全靠偶然性,之后创新爆发,在于摆脱了本能的思考,使用科学方法做为工具。

孙正义喜欢给下属安排的任务--找到 1000 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刚才的例子太遥远,还可以举个奇葩说的例子,偶尔有好的点子可以靠本能,对每个观点都能找到好的点就是方法问题了。


比如拿阿里的 Java 编程规范来逐个讨论,“命名风格”可以:

1、分析这些规范背后的原因,虽然有些规范提及了原因,但可以增加多个角度,扩充讨论;

2、规范还是略显死板、零散,找一些线索能连贯起来的话,作用会更大;

3、补充更多正例和反例,这也是每人都可以参与的,也可能是让规范发挥的价值成倍提高的关键,具体的实例总比抽象的规则来得直接,我的希望是把例子数从几个增加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


至于如何做,可以采取的方式有:

每周从提交的代码中,提取一些正例和反例;

另外,还可以看下别人的提交,这又是一个机会。

这 2 点也建议大家坚持做,有了足够的输入才可能触发原因和线索的顿悟。

以上靠本能行事即可,不需要什么方法论,总结、分类、联想这些方法论已经在我们的基因里。


最后,一定要自己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再说出来,这才是属于你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存在你电脑里的。

比如,命名风格我的心法是:

大小驼峰为主,大的组织,小的做事;遇到目录全小写。

大驼峰全球统一,小驼峰入乡随俗有时变成蛇形。

技术需求的命名使用框架和库不要自创,功能需求命名和团队一起商量,自创也没好处。


发布于: 2021 年 05 月 04 日阅读数: 14
用户头像

顿晓

关注

因观黑白愕然悟,顿晓三百六十路。 2017.10.17 加入

视频号「编程日课」 知识星球「俺的死党顶」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道-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