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能百倍提升典型案例分析:高性能队列 Disruptor,linux 服务器架构师
ArrayBlockingQueue 内部结构图
下面我们再看看 Disruptor 是如何处理的。Disruptor 内部的 RingBuffer 也是用数组实现的,但是这个数组中的所有元素在初始化时是一次性全部创建的,所以这些元素的内存地址大概率是连续的,相关的代码如下所示。
for ( int i = 0; i < bufferSize; i++ )
{
/*
entries[] 就是 RingBuffer 内部的数组
eventFactory 就是前面示例代码中传入的 LongEvent::new
*/
entries[BUFFER_PAD + i]
= eventFactory.newInstance();
}
Disruptor 内部 RingBuffer 的结构可以简化成下图,那问题来了,数组中所有元素内存地址连续能提升性能吗?能!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线程在消费的时候,是遵循空间局部性原理的,消费完第 1 个元素,很快就会消费第 2 个元素;当消费第 1 个元素 E1 的时候,CPU 会把内存中 E1 后面的数据也加载进 Cache,如果 E1 和 E2 在内存中的地址是连续的,那么 E2 也就会被加载进 Cache 中,然后当消费第 2 个元素的时候,由于 E2 已经在 Cache 中了,所以就不需要从内存中加载了,这样就能大大提升性能。
Disruptor 内部 RingBuffer 结构图
除此之外,在 Disruptor 中,生产者线程通过 publishEvent() 发布 Event 的时候,并不是创建一个新的 Event,而是通过 event.set() 方法修改 Event, 也就是说 RingBuffer 创建的 Event 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这样还能避免频繁创建、删除 Event 导致的频繁 GC 问题。
如何避免“伪共享”
=========
高效利用 Cache,能够大大提升性能,所以要努力构建能够高效利用 Cache 的内存结构。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努力避免不能高效利用 Cache 的内存结构也同样重要。
有一种叫做“伪共享(False sharing)”的内存布局就会使 Cache 失效,那什么是“伪共享”呢?
伪共享和 CPU 内部的 Cache 有关,Cache 内部是按照缓存行(Cache Line)管理的,缓存行的大小通常是 64 个字节;CPU 从内存中加载数据 X,会同时加载 X 后面(64-size(X))个字节的数据。下面的示例代码出自 Java SDK 的 ArrayBlockingQueue,其内部维护了 4 个成员变量,分别是队列数组 items、出队索引 takeIndex、入队索引 putIndex 以及队列中的元素总数 count。
/** 队列数组 */
final Object[] items;
/** 出队索引 */
int takeIndex;
/** 入队索引 */
int putIndex;
/** 队列中元素总数 */
int count;
当 CPU 从内存中加载 takeIndex 的时候,会同时将 putIndex 以及 count 都加载进 Cache。下图是某个时刻 CPU 中 Cache 的状况,为了简化,缓存行中我们仅列出了 takeIndex 和 putIndex。
CPU 缓存示意图
假设线程 A 运行在 CPU-1 上,执行入队操作,入队操作会修改 putIndex,而修改 putIndex 会导致其所在的所有核上的缓存行均失效;此时假设运行在 CPU-2 上的线程执行出队操作,出队操作需要读取 takeIndex,由于 takeIndex 所在的缓存行已经失效,所以 CPU-2 必须从内存中重新读取。入队操作本不会修改 takeIndex,但是由于 takeIndex 和 putIndex 共享的是一个缓存行,就导致出队操作不能很好地利用 Cache,这其实就是伪共享。简单来讲,伪共享指的是由于共享缓存行导致缓存无效的场景。
ArrayBlockingQueue 的入队和出队操作是用锁来保证互斥的,所以入队和出队不会同时发生。如果允许入队和出队同时发生,那就会导致线程 A 和线程 B 争用同一个缓存行,这样也会导致性能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缓存,我们必须避免伪共享,那如何避免呢?
CPU 缓存失效示意图
方案很简单,每个变量独占一个缓存行、不共享缓存行就可以了,具体技术是缓存行填充。比如想让 takeIndex 独占一个缓存行,可以在 takeIndex 的前后各填充 56 个字节,这样就一定能保证 takeIndex 独占一个缓存行。下面的示例代码出自 Disruptor,Sequence 对象中的 value 属性就能避免伪共享,因为这个属性前后都填充了 56 个字节。Disruptor 中很多对象,例如 RingBuffer、RingBuffer 内部的数组都用到了这种填充技术来避免伪共享。
/* 前:填充 56 字节 */
class LhsPadding {
long p1, p2, p3, p4, p5, p6, p7;
}
class Value extends LhsPadding {
volatile long value;
}
/* 后:填充 56 字节 */
class RhsPadding extends Value {
long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
class Sequence extends RhsPadding {
/* 省略实现 */
}
Disruptor 中的无锁算法
================
ArrayBlockingQueue 是利用管程实现的,中规中矩,生产、消费操作都需要加锁,实现起来简单,但是性能并不十分理想。Disruptor 采用的是无锁算法,很复杂,但是核心无非是生产和消费两个操作。Disruptor 中最复杂的是入队操作,所以我们重点来看看入队操作是如何实现的。
对于入队操作,最关键的要求是不能覆盖没有消费的元素;对于出队操作,最关键的要求是不能读取没有写入的元素,所以 Disruptor 中也一定会维护类似出队索引和入队索引这样两个关键变量。Disruptor 中的 RingBuffer 维护了入队索引,但是并没有维护出队索引,这是因为在 Disruptor 中多个消费者可以同时消费,每个消费者都会有一个出队索引,所以 RingBuffer 的出队索引是所有消费者里面最小的那一个。
下面是 Disruptor 生产者入队操作的核心代码,看上去很复杂,其实逻辑很简单:如果没有足够的空余位置,就出让 CPU 使用权,然后重新计算;反之则用 CAS 设置入队索引。
/* 生产者获取 n 个写入位置 */
do
{
/* cursor 类似于入队索引,指的是上次生产到这里 */
current = cursor.get();
/*
目标是在生产 n 个 6 next = current + n;
减掉一个循环
*/
long wrapPoint = next - bufferSize;
/* 获取上一次的最小消费位置 */
long cachedGatingSequence = gatingSequenceCache.get();
/* 没有足够的空余位置 */
if ( wrapPoint > cachedGatingSequence || cachedGatingSequence > current )
{
/* 重新计算所有消费者里面的最小值位置 */
long gatingSequence = Util.getMinimumSequence(
gatingSequences, current );
/* 仍然没有足够的空余位置,出让 CPU 使用权,重新执行下一循环 */
if ( wrapPoint > gatingSequence )
{
LockSupport.parkNanos( 1 );
continue;
}
/* 从新设置上一次的最小消费位置 */
gatingSequenceCache.set( gatingSequence );
} else if ( cursor.compareAndSet( current, next ) )
{
/* 获取写入位置成功,跳出循环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