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在一篇文章中出现次数多的词
缺点:出现次数最多的词包括"的"、“是”、“在”----这一类最常用的词,它们叫做"停用词"(
stop words
),表示
对找到结果毫无帮助、必须过滤掉的词。
做法:除去最常用的词,添加停用词列表
结果:假设我们把它们都过滤掉了,只考虑剩下的有实际意义的词。
新问题:这样又会遇到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可能发现"中国"、“蜜蜂”、"养殖"这三个词的出现次数一样多。这是不是意味着,作为关键词,它们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解析:显然不是这样。因为"中国"是很常见的词,相对而言,"蜜蜂"和"养殖"不那么常见。如果这三个词在一篇文章的出现次数一样多,有理由认为,“蜜蜂"和"养殖"的重要程度要大于"中国”,也就是说,在关键词排序上面,"蜜蜂"和"养殖"应该排在"中国"的前面。
****引入调整系数重新调整关键词权重
为解决(1)中的新问题,需要一个重要性调整系数,衡量一个词是不是常见词。如果某个词比较少见,但是它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那么它很可能就反映了这篇文章的特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关键词。
解析:在词频的基础上,要对每个词分配一个"重要性"权重。最常见的词(“的”、“是”、“在”)给予最小的权重,较常见的词(“中国”)给予较小的权重,较少见的词(“蜜蜂”、“养殖”)给予较大的权重。这个权重叫做"逆文档频率"(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缩写为IDF
),它的大小与一个词的常见程度成反比。
(2)算法细节
计算词频
词频标准化
OR
计算逆文档频率
如果一个词越常见,那么分母就越大,逆文档频率就越小越接近 0。分母之所以要加 1,是为了避免分母为 0(即所有文档都不包含该词)。log 表示对得到的值取对数。
计算
TF-IDF
三、命题结论
可以看到,TF-IDF
与一个词在文档中的出现次数成正比,与该词在整个语言中的出现次数成反比。所以,自动提取关键词的算法就很清楚了,就是计算出文档的每个词的TF-IDF
值,然后按降序排列,取排在最前面的几个词。
TF-IDF
算法
优点:是简单快速,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单纯以"词频"衡量一个词的重要性,不够全面,有时重要的词可能出现次数并不多。而且,这种算法无法体现词的位置信息,出现位置靠前的词与出现位置靠后的词,都被视为重要性相同,这是不正确的。(一种解决方法是,对全文的第一段和每一段的第一句话,给予较大的权重。)
四、命题论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