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前端一面常见面试题
对 Promise 的理解
Promise 是异步编程的一种解决方案,它是一个对象,可以获取异步操作的消息,他的出现大大改善了异步编程的困境,避免了地狱回调,它比传统的解决方案回调函数和事件更合理和更强大。
所谓 Promise,简单说就是一个容器,里面保存着某个未来才会结束的事件(通常是一个异步操作)的结果。从语法上说,Promise 是一个对象,从它可以获取异步操作的消息。Promise 提供统一的 API,各种异步操作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
(1)Promise 的实例有三个状态:
Pending(进行中)
Resolved(已完成)
Rejected(已拒绝)
当把一件事情交给 promise 时,它的状态就是 Pending,任务完成了状态就变成了 Resolved、没有完成失败了就变成了 Rejected。
(2)Promise 的实例有两个过程:
pending -> fulfilled : Resolved(已完成)
pending -> rejected:Rejected(已拒绝)
注意:一旦从进行状态变成为其他状态就永远不能更改状态了。
Promise 的特点:
对象的状态不受外界影响。promise 对象代表一个异步操作,有三种状态,
pending(进行中)、fulfilled(已成功)、rejected(已失败)。只有异步操作的结果,可以决定当前是哪一种状态,任何其他操作都无法改变这个状态,这也是 promise 这个名字的由来——“承诺”;一旦状态改变就不会再变,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这个结果。promise 对象的状态改变,只有两种可能:从
pending变为fulfilled,从pending变为rejected。这时就称为resolved(已定型)。如果改变已经发生了,你再对 promise 对象添加回调函数,也会立即得到这个结果。这与事件(event)完全不同,事件的特点是:如果你错过了它,再去监听是得不到结果的。
Promise 的缺点:
无法取消 Promise,一旦新建它就会立即执行,无法中途取消。
如果不设置回调函数,Promise 内部抛出的错误,不会反应到外部。
当处于 pending 状态时,无法得知目前进展到哪一个阶段(刚刚开始还是即将完成)。
总结: Promise 对象是异步编程的一种解决方案,最早由社区提出。Promise 是一个构造函数,接收一个函数作为参数,返回一个 Promise 实例。一个 Promise 实例有三种状态,分别是 pending、resolved 和 rejected,分别代表了进行中、已成功和已失败。实例的状态只能由 pending 转变 resolved 或者 rejected 状态,并且状态一经改变,就凝固了,无法再被改变了。
状态的改变是通过 resolve() 和 reject() 函数来实现的,可以在异步操作结束后调用这两个函数改变 Promise 实例的状态,它的原型上定义了一个 then 方法,使用这个 then 方法可以为两个状态的改变注册回调函数。这个回调函数属于微任务,会在本轮事件循环的末尾执行。
注意: 在构造 Promise 的时候,构造函数内部的代码是立即执行的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CSS 预处理器/后处理器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它们?
预处理器, 如:less,sass,stylus,用来预编译sass或者less,增加了css代码的复用性。层级,mixin, 变量,循环, 函数等对编写以及开发 UI 组件都极为方便。
后处理器, 如: postCss,通常是在完成的样式表中根据css规范处理css,让其更加有效。目前最常做的是给css属性添加浏览器私有前缀,实现跨浏览器兼容性的问题。
css预处理器为css增加一些编程特性,无需考虑浏览器的兼容问题,可以在CSS中使用变量,简单的逻辑程序,函数等在编程语言中的一些基本的性能,可以让css更加的简洁,增加适应性以及可读性,可维护性等。
其它css预处理器语言:Sass(Scss), Less, Stylus, Turbine, Swithch css, CSS Cacheer, DT Css。
使用原因:
结构清晰, 便于扩展
可以很方便的屏蔽浏览器私有语法的差异
可以轻松实现多重继承
完美的兼容了
CSS代码,可以应用到老项目中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Canvas 和 SVG 的区别
(1)SVG: SVG 可缩放矢量图形(Scalable Vector Graphics)是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 描述的 2D 图形的语言,SVG 基于 XML 就意味着 SVG DOM 中的每个元素都是可用的,可以为某个元素附加 Javascript 事件处理器。在 SVG 中,每个被绘制的图形均被视为对象。如果 SVG 对象的属性发生变化,那么浏览器能够自动重现图形。
其特点如下:
不依赖分辨率
支持事件处理器
最适合带有大型渲染区域的应用程序(比如谷歌地图)
复杂度高会减慢渲染速度(任何过度使用 DOM 的应用都不快)
不适合游戏应用
(2)Canvas: Canvas 是画布,通过 Javascript 来绘制 2D 图形,是逐像素进行渲染的。其位置发生改变,就会重新进行绘制。
其特点如下:
依赖分辨率
不支持事件处理器
弱的文本渲染能力
能够以 .png 或 .jpg 格式保存结果图像
最适合图像密集型的游戏,其中的许多对象会被频繁重绘
注:矢量图,也称为面向对象的图像或绘图图像,在数学上定义为一系列由线连接的点。矢量文件中的图形元素称为对象。每个对象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实体,它具有颜色、形状、轮廓、大小和屏幕位置等属性。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在地址栏里输入一个地址回车会发生哪些事情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宏任务和微任务分别有哪些
微任务包括: promise 的回调、node 中的 process.nextTick 、对 Dom 变化监听的 MutationObserver。
宏任务包括: script 脚本的执行、setTimeout ,setInterval ,setImmediate 一类的定时事件,还有如 I/O 操作、UI 渲染等。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说一下 SPA 单页面有什么优缺点?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TCP 和 UDP 的使用场景
TCP 应用场景: 效率要求相对低,但对准确性要求相对高的场景。因为传输中需要对数据确认、重发、排序等操作,相比之下效率没有 UDP 高。例如:文件传输(准确高要求高、但是速度可以相对慢)、接受邮件、远程登录。
UDP 应用场景: 效率要求相对高,对准确性要求相对低的场景。例如:QQ 聊天、在线视频、网络语音电话(即时通讯,速度要求高,但是出现偶尔断续不是太大问题,并且此处完全不可以使用重发机制)、广播通信(广播、多播)。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的区别
正向代理:
客户端想获得一个服务器的数据,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直接获取。于是客户端设置了一个代理服务器,并且指定目标服务器,之后代理服务器向目标服务器转交请求并将获得的内容发送给客户端。这样本质上起到了对真实服务器隐藏真实客户端的目的。实现正向代理需要修改客户端,比如修改浏览器配置。
反向代理:
服务器为了能够将工作负载分不到多个服务器来提高网站性能 (负载均衡)等目的,当其受到请求后,会首先根据转发规则来确定请求应该被转发到哪个服务器上,然后将请求转发到对应的真实服务器上。这样本质上起到了对客户端隐藏真实服务器的作用。一般使用反向代理后,需要通过修改 DNS 让域名解析到代理服务器 IP,这时浏览器无法察觉到真正服务器的存在,当然也就不需要修改配置了。
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的结构是一样的,都是 client-proxy-server 的结构,它们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中间这个 proxy 是哪一方设置的。在正向代理中,proxy 是 client 设置的,用来隐藏 client;而在反向代理中,proxy 是 server 设置的,用来隐藏 server。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继承
原型继承
核心思想:子类的原型成为父类的实例
实现:
原型继承存在的问题:
原型中包含的引用类型属性将被所有实例对象共享
子类在实例化时不能给父类构造函数传参
构造函数继承
核心思想:在子类构造函数中调用父类构造函数
实现:
构造函数继承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了原型继承的引用值共享问题。优点是可以在子类构造函数中向父类构造函数传参。它存在的问题是:1)由于方法必须在构造函数中定义,因此方法不能重用。2)子类也不能访问父类原型上定义的方法。
组合继承
核心思想:综合了原型链和构造函数,即,使用原型链继承原型上的方法,而通过构造函数继承实例属性。
实现:
组合继承存在的问题是:父类构造函数始终会被调用两次:一次是在创建子类原型时new SuperType()调用,另一次是在子类构造函数中SuperType.call()调用。
寄生式组合继承(最佳)
核心思想:通过构造函数继承属性,但使用混合式原型继承方法,即,不通过调用父类构造函数给子类原型赋值,而是取得父类原型的一个副本。
实现:
class 实现继承(ES6)
核心思想:通过 extends 来实现类的继承(相当于 ES5 的原型继承)。通过 super 调用父类的构造方法 (相当于 ES5 的构造函数继承)。
实现:
虽然类继承使用的是新语法,但背后依旧使用的是原型链。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display:none 与 visibility:hidden 的区别
这两个属性都是让元素隐藏,不可见。两者区别如下:
(1)在渲染树中
display:none会让元素完全从渲染树中消失,渲染时不会占据任何空间;visibility:hidden不会让元素从渲染树中消失,渲染的元素还会占据相应的空间,只是内容不可见。
(2)是否是继承属性
display:none是非继承属性,子孙节点会随着父节点从渲染树消失,通过修改子孙节点的属性也无法显示;visibility:hidden是继承属性,子孙节点消失是由于继承了hidden,通过设置visibility:visible可以让子孙节点显示;(3)修改常规文档流中元素的display通常会造成文档的重排,但是修改visibility属性只会造成本元素的重绘;
(4)如果使用读屏器,设置为display:none的内容不会被读取,设置为visibility:hidden的内容会被读取。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如何防御 XSS 攻击?
可以看到 XSS 危害如此之大, 那么在开发网站时就要做好防御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可以从浏览器的执行来进行预防,一种是使用纯前端的方式,不用服务器端拼接后返回(不使用服务端渲染)。另一种是对需要插入到 HTML 中的代码做好充分的转义。对于 DOM 型的攻击,主要是前端脚本的不可靠而造成的,对于数据获取渲染和字符串拼接的时候应该对可能出现的恶意代码情况进行判断。
使用 CSP ,CSP 的本质是建立一个白名单,告诉浏览器哪些外部资源可以加载和执行,从而防止恶意代码的注入攻击。
CSP 指的是内容安全策略,它的本质是建立一个白名单,告诉浏览器哪些外部资源可以加载和执行。我们只需要配置规则,如何拦截由浏览器自己来实现。
通常有两种方式来开启 CSP,一种是设置 HTTP 首部中的 Content-Security-Policy,一种是设置 meta 标签的方式
对一些敏感信息进行保护,比如 cookie 使用 http-only,使得脚本无法获取。也可以使用验证码,避免脚本伪装成用户执行一些操作。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This
不同情况的调用,
this指向分别如何。顺带可以提一下es6中箭头函数没有this,arguments,super等,这些只依赖包含箭头函数最接近的函数
我们先来看几个函数调用的场景
对于直接调用
foo来说,不管foo函数被放在了什么地方,this一定是window对于
obj.foo()来说,我们只需要记住,谁调用了函数,谁就是this,所以在这个场景下foo函数中的this就是obj对象对于
new的方式来说,this被永远绑定在了c上面,不会被任何方式改变this
说完了以上几种情况,其实很多代码中的
this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下面让我们看看箭头函数中的this
首先箭头函数其实是没有
this的,箭头函数中的this只取决包裹箭头函数的第一个普通函数的this。在这个例子中,因为包裹箭头函数的第一个普通函数是a,所以此时的this是window。另外对箭头函数使用bind这类函数是无效的。最后种情况也就是
bind这些改变上下文的API了,对于这些函数来说,this取决于第一个参数,如果第一个参数为空,那么就是window。那么说到
bind,不知道大家是否考虑过,如果对一个函数进行多次bind,那么上下文会是什么呢?
如果你认为输出结果是
a,那么你就错了,其实我们可以把上述代码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可以从上述代码中发现,不管我们给函数
bind几次,fn中的this永远由第一次bind决定,所以结果永远是window
以上就是
this的规则了,但是可能会发生多个规则同时出现的情况,这时候不同的规则之间会根据优先级最高的来决定this最终指向哪里。
首先,
new的方式优先级最高,接下来是bind这些函数,然后是obj.foo()这种调用方式,最后是foo这种调用方式,同时,箭头函数的this一旦被绑定,就不会再被任何方式所改变。
函数执行改变 this
由于 JS 的设计原理: 在函数中,可以引用运行环境中的变量。因此就需要一个机制来让我们可以在函数体内部获取当前的运行环境,这便是
this。
因此要明白
this指向,其实就是要搞清楚 函数的运行环境,说人话就是,谁调用了函数。例如
obj.fn(),便是obj调用了函数,既函数中的this === objfn(),这里可以看成window.fn(),因此this === window
但这种机制并不完全能满足我们的业务需求,因此提供了三种方式可以手动修改
this的指向:
call: fn.call(target, 1, 2)apply: fn.apply(target, [1, 2])bind: fn.bind(target)(1,2)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display 的属性值及其作用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 操作符什么时候用于字符串的拼接?
根据 ES5 规范,如果某个操作数是字符串或者能够通过以下步骤转换为字符串的话,+ 将进行拼接操作。如果其中一个操作数是对象(包括数组),则首先对其调用 ToPrimitive 抽象操作,该抽象操作再调用 [[DefaultValue]],以数字作为上下文。如果不能转换为字符串,则会将其转换为数字类型来进行计算。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 + 的其中一个操作数是字符串(或者通过以上步骤最终得到字符串),则执行字符串拼接,否则执行数字加法。
那么对于除了加法的运算符来说,只要其中一方是数字,那么另一方就会被转为数字。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说一说 js 是什么语言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对 this 对象的理解
this 是执行上下文中的一个属性,它指向最后一次调用这个方法的对象。在实际开发中,this 的指向可以通过四种调用模式来判断。
第一种是函数调用模式,当一个函数不是一个对象的属性时,直接作为函数来调用时,this 指向全局对象。
第二种是方法调用模式,如果一个函数作为一个对象的方法来调用时,this 指向这个对象。
第三种是构造器调用模式,如果一个函数用 new 调用时,函数执行前会新创建一个对象,this 指向这个新创建的对象。
第四种是 apply 、 call 和 bind 调用模式,这三个方法都可以显示的指定调用函数的 this 指向。其中 apply 方法接收两个参数:一个是 this 绑定的对象,一个是参数数组。call 方法接收的参数,第一个是 this 绑定的对象,后面的其余参数是传入函数执行的参数。也就是说,在使用 call() 方法时,传递给函数的参数必须逐个列举出来。bind 方法通过传入一个对象,返回一个 this 绑定了传入对象的新函数。这个函数的 this 指向除了使用 new 时会被改变,其他情况下都不会改变。
这四种方式,使用构造器调用模式的优先级最高,然后是 apply、call 和 bind 调用模式,然后是方法调用模式,然后是函数调用模式。
----问题知识点分割线----
左边定宽,右边自适应方案
float + margin,float + calc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