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照亮旷野的,是少年开发者眼中的炬火

作者:脑极体
  • 2022 年 5 月 26 日
  • 本文字数:6042 字

    阅读完需:约 20 分钟

提起“开发者”,我们会想到什么?

在现有的文化符号里,可能首先会想到那些后来创立了大公司的“车库少年”,以及流行电影里那些酷炫的骇客。欧美流行文化中的开发者,往往是天才,是少数,是幸运儿,是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天选之子”。

但如果开发是少数人的专利,那技术岂不偏离了普惠大众的初心?真正的开发者,应该在大多数人之间,就是我们身旁的同学,老师,朋友。他们平凡如你我,也因此才让开发者这个名字真正璀璨起来。

郑州轻工业大学,可能不是一所一般意义上的名校。但这里的一个团队,却能频繁在全国各种双创比赛、开发者大赛中展露身手,成绩比肩名校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了解并报道过很多校园开发者案例。大多数学校中的开发者团队,都以本院系为依托,团队成员几人到十几人不等。但郑州轻工业大学梅科尔工作室,却累计汇聚了超过 3000 名少年开发者,数十个项目齐头并进,吸引了各个不同专业的同学加入其中;大多数校园整体开发思路都是相对学院派的,技术应用上相对谨慎保守。梅科尔工作室的项目,却能应用华为云等一线科技企业的最新技术能力,开发成果直指专利、投资与消费市场。



这些“反常态”的背后,可能恰巧藏着一些问题的答案,关乎如何培养开发人才,如何推动技术创新,如何让技术、产业、学院真正走到一起。

不久之前,我与梅科尔工作室的创始人李一浩老师进行了一次交流。李老师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他和这些同学们的故事,讲述了从 2014 年创立工作室至今,如何完成这么多成绩,如何得到这么多帮助。

我想说的是,或许李一浩老师和梅科尔工作室的同学们,处处展现了中国开发者最该有的样子——甚至是少年中国该有的样子。

为了那些值得被发现的价值

不曾留意的那条小道

很自然地,你顺着它走下去

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

——海子《小叙事》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小区里、公园里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儿女搀扶着老人,艰难地进行帕金森或者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训练。那些景象想想就令人心疼。

当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老年人面临的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帕金森和脑卒中是非常严重的老年人疾病。患有这些疾病的老人,往往会丧失劳动力,甚至是生活自理能力,给全家造成极大的经济与心理负担。在尚无短期特效药与快速医疗手段的情况下,患有帕金森与脑卒中后遗症的老人需要的不仅是医疗支持,还有在康复、预防、协助生活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这是一条今天还少有人探索的路,其意义不言自明。身在大学中的梅科尔工作室,就将目光和脚步延伸向了这个方向。

工作室基于华为云 IoT 技术,开发了帕金森患者康复疗效预估系统,可以帮助帕金森轻症患者在家完成手颤抖动、走路稳定性、心率等数据的采样,并远程发送给医生,医生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干预方案调整,患者及家属则可以在 APP 查看评估报告和康复建议。从而及时发现帕金森病情恶化趋势,实现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并且不用经常往返医院,降低了医护工作负担。

然而帕金森患者行动不便,在家中自行采样时往往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动作,会产生大量的无效数据,需要基于算法做二次开发,重新分析判断。工作室基于华为云 IoT 的端侧规则引擎,将特征提取算子、滤波算子等云端算子一键下发至传感设备中,在端侧设备上就能完成无效数据的过滤和屏蔽。

比如,在手指从握拳到展开的这一个动作中,在华为云 IoT 设备上就可以将采集到的 400 多条原始数据去冗存真,提取出 4 条有效数据进一步上报。工作室通过华为云 IoT 设备接入云服务,不仅能实现设备极简上云,还让设备具备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大幅降低帕金森项目的开发工作量。

再比如,梅科尔工作室开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辅助系统,可以远程收集患者足底压力,并应用华为云 IoT 平台数据中转与华为云服务器后端进行数据接收,从而帮助医生远程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对患者进行持续化、科学化的康复训练指导。

或许大家会好奇,为什么轻工业大学中的创新工作室,会如此深度关切到健康领域的科技需求?这不应该是医疗机构与医科大学的领域吗?

在李一浩老师看来,关注大健康方向是一个既审时度势,又自然而然的过程。

首先从方向上,梅科尔工作室很早就确定了老龄化、健康市场这个至关重要的方向。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势必将不分地域、不分经济发展状况地迎接老龄化问题。这符合工作室的核心诉求:找到最稳定的刚需,找到最应该被关注的开发价值。

顺着这个思路,工作室开始大量收集媒体报道、统计资料与行业报告,最终各种信息都指向着康复医疗与老龄化这个方向。

同时,工作室也发现健康方向可以发挥轻工业大学的独特优势。在康复、监测、生活协助等领域,一方面没有像药物研发一样的高度专业性壁垒,另一方面市面也缺少有效的产品与器械。而医工合作、产学研协同刚好可以将轻工业领域的优势带到其中,让创新大有可为。

接下来,梅科尔工作室的老师和同学们还必须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让价值最大化。李老师提到,由于学校相对较小,资源等方面与名校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工作室必须要放弃那些高成本、高研发壁垒的大型项目,让一切创新都向低成本、小型化、高度应用方向发展。

就这样,工作室开始了在老龄化、老年人康复、特殊人群关爱方向的漫漫征途。从拿着一封封介绍信去医院联系合作,一点点走访患者开始。如今,梅科尔工作室总计参与到 60 余个医疗项目的联合创新开发中,其中 40 多个是特殊人群关爱类项目。在脑卒中、自闭症和帕金森等领域完成了超过 2000 人次的病患数据样本收集,沉淀出 300 多个可用医疗案例。



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坐站转换康复系统(STS)



脑卒中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辅助系统(上肢)



可变柔性关系的下肢康复外骨骼助力评估系统(下肢)

并且梅科尔工作室已经参与工信部主导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在老年、残障特殊人群健康服务与远程健康监测等领域主导智能医疗设备接口标准的制定。

关注老龄化与特殊人群,最终从一个方向,一个想法,变成了同学们亲手创造的,激动人心的价值。

少年奔流

天空之火在我内部,吹向旷野

旷野自己照亮

——海子《春天》

不妨向更深层看看,多了解一些梅科尔工作室的故事。

回到最初的起点,来到郑州轻工业大学的李一浩老师发现,非常有必要为学生们打造一些更务实,更有助于职业规划与现实回馈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科技领域,由象牙塔到产业世界之间,往往存在一堵又一堵无形之墙。比如院校教学内容更新以数年为单位,但产业界技术革新却可能以月为单位,二者频率相差极大;又比如很多产学研合作与基础研究,会天然更倾向重点院校。而大部分院校很少能够获得直面产业,联合培养的机会。

这种情况下,死守着书本而不去主动寻求与产业的交融,某种程度上是在教授“屠龙之术”。李老师认为,结合现实的条件,“屠龙术”必须向“屠鸭、屠鸡、屠狗、屠兔”的方向进行调整。而工作室的创立目标,就是把产业的真实需求与校园双创对接起来,让同学们获得“学之即用”的价值。

于是,梅科尔工作室就这么成立了。最开始,李老师决定去学校男女、院系分布比例最均匀的地方招纳成员——食堂。用这种方式成功招到了 40 人,而最终留下来 5 个。这 5 名“元老”将李一浩老师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配:机器人、智能制造、3D 打印、控制工程以及新材料。这也确定了梅科尔工作室此后的方向。



李一浩(右三)与 5 名梅科尔工作室“元老”的合照

与很多校园工作室、开发小组轻松浪漫的气质不同,梅科尔工作室始终围绕着一个目标进行创新,那就是就业。既然学生的最终去向必然是就业,那就围绕企业需要什么人,需要哪些技术与技能进行项目开发。让工作室的成员亲手尝试企业所需的项目,学到毕业即有用的开发技能与技术经验。

为此,梅科尔工作室开始挨个查看企业需要什么,留心最新的技术趋势与产业动向。企业需要什么,工作室就培养什么。此后梅科尔工作室与华为云展开了紧密合作,缘起或许也是来自工作室对产业世界的熟稔。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梅科尔工作室不同于我们熟悉的任何一种校园组织。他既不是学生社团,也不是研发组织,更不是竞赛团队。它到底应该怎么来定义?

或许其中的逻辑在于,不能先有定义再去做事,而是所有正确的事最终都会被妥善定义。

就在今年,梅科尔工作室的一位同学被南方科大硕士录取。这位同学有论文,有项目经历,有自己的专利,参与过国家标准的撰写,面试时自然全无压力。面试导师一下就能听出来,那些只有亲历过开发的磨难与挫折后,自然生成的自信与坦然。这也许就是梅科尔工作室的定义。

从这里出发,考研时导师会惊奇于本科生竟然能做这样的项目;厂商愿意高薪聘用既懂工程又懂云计算的员工;同学们用他们磨砺出的创新力,获得真实可见的正反馈。

这就是定义,这就是价值

所谓年少,就是可以随时随地,向着正确的方向用尽全力奔跑。

相逢华为云

留给龙族人,让他们开始治水

让他们射下多余的太阳,让他们插上毛羽

就在那面东亚铜鼓上出发

——海子《东方山脉》

在很多校园开发团队可能还并不特别了解云计算的时候,梅科尔工作室的开发者们已经非常熟悉云计算,甚至对比过不同云厂商的产业特性。慢慢地,梅科尔工作室的大量项目开始向华为云靠拢,就像大量各行业、各领域的开发者一样。

最开始,工作室是在一个黑色素瘤识别的项目中,开始应用华为云的技术来进行图片分割。通过离线分析等技术能力,成功应用自动化工具提升了整体开发效率。

了解和应用了华为云技术之后,工作室开始在另一个舞台上与华为云相逢。梅科尔工作室每年都会参加大量双创与开发者大赛。其中就有以华为云 IoT 物联网创新应用大赛为代表的,很多华为云主办或支持的赛事。由于大多数学校都是一两个队伍参赛,而梅科尔工作室则是大量项目同时参赛。这种“奇特现象”自然而然会引起主办方的关注,其中也包括华为云。

在双方的持续合作下,工作室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应用华为云提供的技术能力。比如在帕金森患者康复疗效预估系统当中,就可以基于华为云 IoT 平台提供的 AT 指令,实现传感器快速上云,并在云端基于传感器数据构建状态模型。为患者提供实时化、高精度的健康检测能力。面对大部分患者在疫情期间需要在家采样,不可控因素导致无效数据增多的问题,华为云 IoT 还将云端算子一键下发到传感设备中,从而提升了项目的数据质量,保障数据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减少重复开发工作量。



到了 2020 年暑假,李一浩老师决心将云服务全部迁移到华为云,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只要能替换的全部替换成华为。李老师认为:“我觉得华为云生态特别好,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那辆高速列车,我们要搭上这趟列车。”

通览梅科尔工作室与华为云的合作,我反而有这样一个感觉:华为云有三点不同,其实会让工作室注定在某个时间,或早或晚与之相逢。

首先,是华为云有体系化的多技术协同优势。就像今天的梅科尔工作室一样,未来开发者所需要的一定不是硬件或软件,而是软硬一体,多技术协同的全新创造方式。而华为云背靠华为的全产业链优势,在各个技术端都有自己的完善布局。这对于开发者的持续创新至关重要。

以双方合作为例,华为云在 IoT 等领域的完善技术底座,极大提升了梅科尔工作室的整体开发效率。与此同时,从用户需求倒推,会发现华为能够提供绝大多数软硬件基础,而华为云是牵动这些技术的枢纽。

更广阔的技术边界,才能让开发者有更具想象力的作为,华为云的首要价值即在于此。

其次,华为云的生态能力可以有效赋能开发者需求。以梅科尔工作室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华为云进行了大力度的支持。以比赛为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了大量优惠券与奖品,鼓励其拥抱更宏伟的开发蓝图。

“真金白银”赋能开发的背后,是华为云坚持的生态汇聚战略。通过开源、共享和多元协作,帮助开发者实现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最终这些想法组成海洋,勾勒出通向千行百业的水道,这就是生态的价值与力量。

另外,华为云信任开发者,尊重开发者的心态,在业界当中始终非常宝贵。李老师回忆,他们这样的开发团队,会经常与云计算厂商沟通合作,希望获得支持。对此,不同的厂商态度非常不同,有的厂商更多是在商言商的态度,这当然没什么不对。但华为云却更多愿意去了解和沟通开发者,用包容和合作的态度与其交流,并且愿意尽可能帮助开发者实现目标。

对于学生们组成的开发者团队来说,二者的差异显而易见。

在华为云这面铜鼓上,开发者能感受到技术的力量,生态的包容,以及由衷的尊重与认可。

于是他们才能一下下,敲击出自己想要的,关于实现开发之梦的音节。

世界从不是荒木,只要你一点点聚起火来

夏天,如果这条街没有鞋匠

我就打赤脚,站到太阳下看太阳

——海子《夏天的太阳》

关于年轻人的创业和就业,如今最热门的词汇似乎是“躺平”和“内卷”。很多人抱怨说,技术已经发展到今天,已经没什么好发展了;创新也不会成功,不创新至少还很舒服……

之所以说,能在梅科尔工作室身上看到一些中国开发者的底色,就在于他们与这些“主流话术”相比是那么格格不入。没有校园开发团队的懵懂,也没有二线院校的自卑,有的只是一股单纯的狠劲:他们真的很了解这个世界,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努力,再努力。

这世界从来都不是一根已经燃烧过的木头,死气沉沉,按部就班。

世界还是那样。依旧到处都是可以被点燃的旷野。只要你自己能点着火,让火苗越烧越旺。

梅科尔工作室的少年们,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他们想要学习更多名校的课程和技术,那就去视频平台看公开课,用最先进的课程。

他们想要了解最新的技术动向,那就去动手收集数据报告,就去看企业的最新发布会。

他们想要了解一个产品究竟该怎么用,那就去一遍遍打电话给客服,甚至自发规定每人一天要打多少个电话。

他们想要去看看这个世界,那就坐硬座火车去深圳打比赛。坐到大家脚都肿起来,老师需要给每个学生买拖鞋。

“限制你的从来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你自己”,这句话可能听上去像毒鸡汤。但这些少年清澈的莽撞,却是一条结结实实的证据。



最初,梅科尔工作室甚至是从“捡破烂”开始的。没有电机,没有设备。就把旧的电机捡过来自己改造,就去大街上捡螺丝钉。

李一浩老师说,努力到一定程度,老天爷都会帮助你。

当努力到一定程度,学生和老师会互相支持,相互体谅。看到学生们总是吃泡面,老师会自己出钱给他们买自热米饭。学生们却会把这些省下来,等到打比赛再吃。

当努力到一定程度,医院会欣然进行合作,学校会支持同学们的创新,华为云这样的企业会尽全力支持你。

因为大家都认同梦想,认同未来的确定性,认同少年的精气神能改变世界。

想起我在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曾经在河南一个县城的高中实习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孩子们 5 点起床,食堂没有椅子,同学们都是站着吃饭。但他们身上有股力量,刚猛无匹。直到现在还在教育着曾为老师的我。

鲁迅如今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话,或许就是“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但把这句话放在科技领域,放在真实的人生中是怎样的呢?梅科尔工作室的故事,或许告诉了我们些许答案。

技术发展陷入瓶颈,投资风口不再火热,创新前景不被看好,自己没有获得如意的学历与岗位,但这都不是理由。

开发就是炬火,

创造就是炬火,

云计算,AI、鸿蒙,那些新技术就是炬火,

你所努力过的事情,扛起过的责任,相逢的时代,都是你的炬火,

我们来这人间,要用这炬火照亮点东西。

用户头像

脑极体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0.06.12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照亮旷野的,是少年开发者眼中的炬火_脑极体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