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风口上的低代码:我们看到了这些变化与趋势

作者:脑极体
  • 2021 年 11 月 24 日
  • 本文字数:3233 字

    阅读完需:约 11 分钟

在企业服务领域,今年低代码的概念非常火爆,最直观的感受是,从前这类分享都是几十人讨论的小沙龙。今年各种数百人的峰会和专题会,都在大范围地讨论。而入场低代码也不再是创企的专利,大厂们也进入了抢滩的局面。腾讯在今年一月推出了微搭低代码的开发平台,阿里差不多也在这个时间段发布了“钉钉宜搭”低代码开发工具,而华为云在 2020 年就发布了低代码的开发平台 ROMA AppCube。国内的简道云、氚云、轻流、易鲸云等低代码企业也先后获得了融资。

低代码的概念兴起是在 2014 年,由研究机构 Forrester 提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国外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了。国内基本上是从 2018 年开始,讨论的声音多了起来,不过在这其中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什么“简易低智”、“新瓶旧酒”、贴了标签的“外包公司”等,经过三年时间的发酵,低代码摇身一变又成为企业不能错过的风口,讨论的声音参与的企业越来越多。


据 Gartner 机构的预测,到 2025 年,企业 70%的新应用将会通过低代码或者无代码技术开发,这将加快低代码市场的全面爆发。而另外一家研究机构海比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低市场规模达 19 亿元,而到 2024 年,低代码市场将达到百亿量级。

低代码快速发展的背后,源自于企业不断增加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企业需要简化一些范式化流程以及重复性工作,再加上疫情对企业在线化、数字化需求的加速,企业的内外系统在这个大的环境中需要迭代响应,跟随潮流变化,低代码开始被企业接受。

低代码从各种质疑到成为企业数字化改造的选择之一,不仅仅是身份发生了变化,在这背后,更为明显的是低代码在这几年的炒作与迭代中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而未来的可能性与趋势也值得讨论与关注。

向集成化平台化演进

低代码平台近两年的变化,最明显的是能力边界的拓展。低代码是在各种组件和模块实现无代码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应用主要围绕数据库管理、报表管理等单点能力突破。随着近两年的探索与迭代,产品架构与设计能力的提升,低代码由组件、模块的无代码化向集成的平台形式转变。

之前,低代码更多作为工具帮助研发人员降低软件开发过程中部分模块的重复工作,随着可复用模块增加和云计算、微服务架构等技术的发展,通过平台架构设计和引擎的开发不仅为 IT 人员减少了开发中重复造轮子的境况,也为业务线上没有 IT 技术能力的员工提供开发应用的能力服务。随着低代码服务在向各类细分行业的深入发展,其可拓展性和灵活度也得到了提升,复杂度、灵活度更高,能够支持广泛场景的复杂应用开发,自定义的能力与品类完整度也不断升级。


比如在一些数字能力更新较慢的研究院所,虽然拥有自己研发的信息平台,但大多数项目依然习惯纸质管理,数据处理与数据存储是这类院所主要的困扰。在选择了低代码平台进行数据录入后,可以实现数据处理效率的升级和数据自动备份的能力,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的投入。

对于一些业务流程较复杂的企业,使用低代码平台的流程功能,可针对性的设计符合企业特色的管理应用,将不同业务线的任务、人串联起来,业务流程可视化、业务负责人可视化,基于透明的业务,业务与人、人与人的协作更加高效,节约业务流程的时间、管理成本。

对于不懂开发工作的人来说,可以基于图形化界面,通过拖拉拽、模板组件调用等方式完成软件应用构建,只要对管理或者业务的应用场景有一定的理解,就可以开发应用。曾经的信息孤岛现象屡见不鲜,现如今低代码和云计算的结合可以打破应用、企业、开发者之间的一些低效协作现象。通过可配置、可调整的工具,把企业的开发效率提升数倍甚至 10 倍以上。低代码也从组件工具的单点能力身份朝着集成化、平台化的方向演进,来快速解决企业多元化需求。

当然低代码的能力也不是没有边界,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低代码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目前低代码主要的发展路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表单引擎驱动的方式,一种是基于 aPaaS 平台的模式,两种低代码平台的发展模式受限于模板、生态、可扩展性等因素,都不适合用来从头开始构建厚重的企业核心数字化系统。这也是低代码平台的能力边界,除了自身边界带来的限制外,在低代码平台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要解决的难题。

1.市场教育。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如何让原本关注具体场景 SaaS 产品的用户群体转而关注能力更通用的低代码平台,是所有从业者需要面临的问题。引入低代码会改变一些企业的现有工作流程,对于一些企业来说阻力可能会较大。

2.需求匹配。市场教育的难关过了,对积极拥抱变化的企业来说,低代码厂商需要升级多维度的功能,匹配用户的各类细分需求。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每家的需求与痛点不同,比如政府、金融等一些对信息安全看重的企业会在意私有化部署的能力,一些企业会看重低代码平台产品性价比与功能的匹配。这些不同的诉求下,低代码平台需要将功能的丰富与性价比等维度进行不断迭代。


3.底层架构模型完善。对于企业用户来说使用的传统 DevOps 流程,低代码的一站式应用会对一些传统 DevOps 流程及规范形成挑战。低代码产品相关应用主要涉及到各种引擎、数据库等中间件,底层架构需要更加灵活的微服务架构,使得低代码可以更好地完成二次开发和应用拓展。

4.职业角色的重新构建。对于低代码服务的管理人员来说,需要立足于业务,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将业务场景工具化。对于使用低代码平台的人来说,使用也会有对技术能力的需求。

虽然,当前整个低代码行业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不少,但是以低代码技术重构数字化业务的厂商必须提前看到未来在低代码市场层面的竞争,才有存活的可能。

低代码的终点站

从 IT 从业者的角度来看,代码一定会越写越少。低代码是整个软件开发行业的大趋势和方向。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诉求角度来看,低代码也给企业缓解人才与成本的痛点。在价值升级的道路中,依据低代码的能力与行业特点,其未来也有三个可能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低代码的发展历程上来看,我们会发现,低代码的能力是从模块和组件发展起来的,早期是数据库、表单等业务的管理。而现在低代码有一个很明显的发展趋势,由组件式单点能力的覆盖突破向集成式的平台模式发展。

而在大范围的普及过程中,也会走向更加垂直细分的领域,面对千千万万的个性化需求,低代码的产品自定义能力也将是厂商未来重点发力的方向。而这也是厂商不断提升平台产品丰富度、完整度和竞争力的诉求与方向。

其次是低代码平台在 AI、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过程中,也会有更多泛自动化、智能化的变化。比如 AI 能力则可以提供 OCR、NLP 等工具辅助低代码平台使用者进行商业决策,实现为用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的能力。

最后是低代码生态的构建。虽然目前是低代码平台发展的初期,随着市场教育的普及以及行业的广泛运用,产品能力强的通用性厂商会优先跑出来,市场也会改变目前分散的情形,集中度大幅提升。低代码的产业生态模式也会在市场成熟的过程中建立,生态模式的建设会连接行业内的各路玩家,在互利互通的生态圈资源里,大家各显神通与价值。


在讨论低代码的未来时,我们还需要在脑中设定其能力的边界,低代码并不是万金油,什么需求都可以满足。对于一些界面效果要求较高、算法复杂、高性能复杂系统架构、要求较高的底层开发等,都不适合使用低代码。这部分要求较高的能力还是需要程序员来做,因此程序员也不用担心低代码会抢走饭碗的情形。

关于低代码的能力边界有个很好的比喻:低代码更适合做企业数字化建设当中“最后一公里”的事情,基于数字化系统构建创新类应用、运营类应用。这个比喻也很能明确的显示低代码的能力圈范围。

在企业全面拥抱数字化的进程中,不断简化范式化流程、减少重复性工作,是数字化时代各行各业变革的核心诉求,这也是厂商们需要思考和赋能的价值趋势,想要抓住价值增长的趋势,除了核心产品的创新外,也需要优化企业业务发展和服务能力。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在自身 IT 能力的限制中,如何将外部的服务能力和自家的 IT 系统融合,保障企业数字化进程的价值赋能,是其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方向。在这个方向的演进中,也会有低代码的一方天地。

用户头像

脑极体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0.06.12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风口上的低代码:我们看到了这些变化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