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治理有效性评价体系
当一个中大型互联网公司,每天由监控系统发出大量报警,而故障却始终无法及时发现的时候,如何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根源,如何改进,以及如何度量改进的效果,这一系列的问题就会摆在大家面前,本文基于作者在多家公司的监控治理经验,从评价体系角度出发,整理了近 20 个相关的指标,从而能够对监控系统以及各个业务线进行有效度量。
评价体系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效果指标,用于概要性说明监控治理的结果,通过召回率和发现时长来进行说明
第二类是核心指标,用于综合性评价监控治理的效果,也用来发现监控治理过程中的短板
效果指标
监控召回率
含义:由监控系统的报警发现的故障占比
举例:100 个故障中有 70 个故障是基于监控报警发现的,那么召回率为 70%
参考:业界较好的监控召回率在 80-90%(分母:影响到业务核心指标的故障)
监控发现时长
含义:从故障发生到响应报警的时长
举例:一个故障在 00:00 发生,00:03 监控系统发出报警给相关人员,00:04 的时候报警发送给相关人员,00:05 相关人员响应该报警,那么发现时长为 5min
阶段:报警发送时长(00:00--00:04)+报警响应时长(00:04--00:05)
备注:故障的发现时长 ≠ 监控发现时长,还有一部分故障不是监控发现的
参考:业界较好的监控发现时长可以在 5min 内(含人员响应时间)
核心指标
策略接手率
含义:一个报警策略发出报警后,是否有被人查看,无所谓几个人查看了
举例:一条策略产生报警后假如发给 10 个人,只要有一个人看了,就视为策略接手,策略接手率 100%
分类:紧急报警的策略接手率和 IM 报警的策略接手率
参考:策略接手率应该达到 100%
人员接手率
含义:一定数量的报警发送给某个接收人后,该接收人查看了多少报警
举例:给一个人发送了 100 条报警,该接收人查看了其中 20 条报警,那么人员接手率为 20%
分类:紧急报警的人员接手率和 IM 报警的人员接手率
区别:策略接手率关注的是策略有人处理即可,谁响应并不重要;人员接手率关注的是发送给此人的报警有多少被响应;当策略接手率为 100%而人员接手率较低时,说明报警的发送范围偏大了,有很多无关人员在接收报警,需要收敛报警的发送范围
参考:人员接手率应该达到 90%以上
接手延时
含义:报警接收人收到报警后,多久查看/接手的报警
举例:系统给接收人发送了一条报警到手机上,但该接收人 10min 后才看的报警,那么接手延时就是 10min
分类:紧急报警接手延时和 IM 接手延时
备注:一般来说,紧急报警都会打电话,因此紧急报警的接收延时都在 3min 内,IM 的报警是消息形式,因此接手延时在不同团队和个人差距较大
参考:紧急报警的接手延时≤3min;IM 的接手延时≤10min
过载人员比例
含义:有多少人的单日报警量超过了 144 条
计算:单条策略有异常、重复提醒和恢复三条报警,每个策略平均恢复时间为 15min,工作时间全部用于处理报警,那么单日的报警量上限为 12 小时 ÷ 15min * 3 条 = 144 条
备注:二八原则,10%的人甚至更少的人,接收了 90%以上的报警
报警收敛比
含义:异常事件的数量和报警消息数量的比例
目的:监控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报警聚合能力,从各种纬度对报警进行聚合,进而通过少量报警将问题全貌进行描述。缺乏聚合能力,会导致报警干扰太过严重,最终无人关注报警
备注:一般来讲,收敛比至少要达到 80%
报警策略配置合规性比例
含义:有多少报警策略的配置是符合规范以及最佳实践的
目的:通过确保报警策略配置合规性,来减小因策略配置本身导致的报警
报警接收人员比例
含义:报警接收人员数量/总人员数量的比例
目的:降低报警处理的人力成本,降低报警对团队的干扰程度
举例:团队有 100 人,所有人都接收报警,那么报警处理的人力就是 100 人,干扰程度就是 100 人 * 人均报警数 * 报警恢复时长
报警策略恢复时长
含义:报警策略从异常到恢复的时长统计
目的:假设重要的报警设置是合理的,那么报警就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例如 15min),如果重要报警的恢复时长远比 15min 高,那么就说明当前的报警策略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报警策略有效性比例
含义:有多少报警策略被长期被屏蔽、长期处于暂停状体或者一个季度以上的时间都没有报警过
目的:报警策略长期被暂停和屏蔽,是需要去解决其背后的问题,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状态,是会有风险的
报警组值班开启率
含义:报警组是否开启值班的比例统计
目的:将报警值班进行收敛,从而大幅降低报警值班的人力成本
举例:一个报警组有 10 个人,任何报警都会同时发送给这 10 个人;如果开启值班,那么报警只会发给其中的一两个人,从而大幅降低了团队的报警值班成本
报警升级开启比例
含义:报警组是否开启报警升级功能的比例
目的:通过开启报警升级,确保报警始终有人跟进,避免值班人因为各种原因无响应的风险
备注:报警升级功能,应该默认开启,通过组织架构升级、自定义升级、服务节点升级等方式实现
报警升级比例
含义:有多少报警是发送给升级人员而非值班人员的
举例:如果一个月发送了一千条报警,其中有 30%以上的报警是发给报警升级人员的,那么可以认为,是报警值班机制出现了问题,该处理报警的人未处理报警,导致报警不断的发送给升级人员
治理指标
TOP-N 策略
含义:单个策略一周内报警量>500 条或者占总量 5%以上视为 TOP-N 策略
目的:通过明确给出 TOP-N 的标准,进而明确 TOP-N 治理边界
报警总量
含义:报警接收人收到的报警消息数量
分类:初始报警量 + 重复提醒报警量 + 升级报警量 + 恢复报警量
渠道:电话报警量+短信报警量+IM 报警量+邮件报警量
备注:如果一条报警消息中聚合了多条报警,算一条报警。对于监控系统自身来讲,可以通过报警消息的收敛比例来判断报警聚合的效果;同一个报警策略,发送了电话、短信、IM 和邮件,那么算四条报警而不能算一条报警,目的是合理控制干扰程度
监控策略报警数
含义:有多少个策略在统计周期内发生了报警
目的:用于识别问题的范围,是局部还是大面积的
举例:在统计周期内,有 10 个策略发生报警和 300 个策略发生报警,前者可能问题的集中度很高,后者就较为分散,所需的应对手段自然也不同
首次报警占比
含义:单个策略会有首次报警、重复提醒、报警升级、报警恢复等状态
目的:提升首次报警占比,降低重复提升和报警升级的占比,是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如果值班人员不处理报警,不断靠重复提醒和升级才能响应这种状态肯定是不对的
重复报警策略
含义:单个策略一周内重复报警大于 3 天的策略
目的:对于不属于 TOP-N 的策略,从另外一个维度进行约束
举例:某个策略一周报警 21 条,每天报警 3 次,连续 7 天均报警了,从 TOP-N 的角度看,他永远不属于治理范畴,但对团队的干扰,其实是非常严重的
报警策略平均接收人数
含义:一个报警策略发送给几个人
目的:评估整体的报警放大系数,避免一个报警发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备注:少部分核心策略可能会发给多人;部分团队的策略会发给主备值班人;部分团队要求研发、测试和运维都接收报警;因此,平均人数很难到
报警值班耗时占比
含义:报警接收人员用于处理报警的时长占总时长的比例
举例:一周的时间内,报警接收人员处理了 100 个报警,100 个报警的发生到恢复时长的累计值为 24 个小时,那么值班耗时占比就是 1/7,约 15%的时间用于处理报警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焦振清】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07d9698e83811f7d645a16748】。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