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我所理解的微服务

作者:gevin
  • 2021 年 12 月 09 日
  • 本文字数:2953 字

    阅读完需:约 10 分钟

我所理解的微服务

我在《技术架构演进的思考》一文中提到,“当前成熟火热的微服务架构,后续会单独总结梳理”,本文便是此“单独总结”

微服务的 what

微服务是 2012~2014 年间提出和兴起的,这时分布式的各种理论体系基本成熟,虚拟化技术更加成熟易用,软硬件基础设施与生态进一步完善/完备,这是微服务能够取代如今成绩的客观条件,否则微服务恐怕只是噱头,无法在复杂庞大的业务场景中有效落地。


对微服务的认识,我觉得可以从“业务”和“技术”两个角度展开。


业务上,微服务是 SOA 的延伸,与 SOA 相通,微服务也是面向服务的,得益于其相关技术,微服务能比 SOA 把服务拆解的更小,因此服务治理更容易,可扩展性更好


技术上,微服务是 SOA 的下一代技术,区别于 SOA 的架构方案,它提供一套新的面向服务的架构,解决了 SOA 中的痛点,让系统具备更好的弹性伸缩的能力,服务的性能、稳定性、可维护性、可用性都能胜过 SOA。


此外,微服务可大可小,可伸可缩。大,微服务能取代 SOA,支撑起亿级业务量的系统;小,微服务能代替单机/单体,让这些系统带来微服务的优势。

微服务的 why

本节主要回答能解决什么问题,和微服务适用于什么场景两个问题。


从“复杂度”这个视角来审视业务,可以从“业务复杂度”和“技术复杂度”两个维度,把业务划分到四个象限中,即:


  • 业务复杂度低,技术复杂度低

  • 业务复杂度低,技术复杂度高

  • 业务复杂度高,技术复杂度低

  • 业务复杂度高,技术复杂度高


微服务擅长适用于业务复杂度高的两类场景,主要解决的正是“业务复杂度高”这个问题。


技术复杂度,反应到业务层面是业务的量级,指标上反应为性能、可用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技术复杂度低的系统,单体/单机架构也能搞定,而技术复杂度高的系统,需要依赖分布式技术带来的水平扩展能力。因此,对于业务复杂度高、技术复杂度低的系统,微服务是对单机/单体架构的取代,对于业务复杂度高、技术复杂度也高的系统,微服务是对 SOA 的取代。


微服务应对“业务复杂度高”的难题,解决方案是合理的微服务拆分及协作,其本质上,是工作分解和任务分配,微服务的技术保证了工作分解的粗或细都能落地,保证了任务分配、协作的可靠性,所以解此难题是微服务的长项。另外,微服务解决此难题也有方法论为依托,业务层面可以应用 DDD 理论,技术层面可以借鉴面向对象的思想和原则。


对于技术复杂度低的系统,由于其业务量级本来就在单机/单体能力范围内,转型微服务,服务的拆分相对简单,可以按照实际场景做合理拆分,尽量避免服务间的调用,避免分布式事务,同时转型微服务后,系统的可扩展性只增不减,可用性大大提高,性能具备了水平扩展能力,且这里的业务量级并不要去依赖全套的微服务基础设施,技术复杂度也不会提高太多,因此这是微服务架构很好的一个应用场景。


对于技术复杂度高的系统,技术成本已经为系统开发增加了不少难度,若业务复杂度不高,没必要引入微服务进一步拔高开发难度;若业务复杂度也很高,引入微服务,虽然有可能侵入原有业务逻辑,增加幂等设计、分布式事务、调用链追踪等开发复杂度,和维护微服务基础设施的运维成本,但选用其他分布式架构,很多相同或相似的技术也不可避免,且这些架构对于拆解“业务复杂度”的能力可能弱于微服务,故综合权衡,微服务是应对业务复杂度高、技术复杂度高系统的首选方案。


综上,


  1. 业务复杂度低,技术复杂度低的系统,没必要引入微服务增加无谓的成本

  2. 业务复杂度低,技术复杂度高的系统,不应引入微服务提高研发的难度

  3. 业务复杂度高,技术复杂度低的系统,若涉及到异构系统集成,或对系统的性能、可用性等有进一步要求时,转型微服务是有效解决方案

  4. 业务复杂度高,技术复杂度高的系统,微服务是首选架构方案

微服务的 how

这里主要考虑三个方面:


  1. 微服务基础设施的选择

  2. 微服务框架的选择

  3. 服务的拆分

微服务基础设施的选择

微服务把 SOA 的 ESB 打散为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有些以独立服务的形式存在,为防止单点需要实现集群部署,有些可以嵌入到代码框架中,天然暗含了分布式高可用的特性,这是基础设施选择时需要决策的一个点。


这些基础设施按应用可以分层划分,自底向上,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层、技术支撑层、服务运行层和服务接入层,每一层均有多项不同角色的设施;在微服务建设中,并不需要一开始就把全套基础设施一股脑用起来,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如业务量级、复杂度等,选取恰当的设施应用;这是基础设施选择时的另一个决策点。


微服务的基础设施全貌,稍后用脑图梳理,其接入的取舍或优先级如下:


  1. 服务运行层设施,如服务注册、服务发现

  2. 服务接入层设施,如服务网关,服务流控

  3. 基础设施层设施,如配置中心,日志中心

  4. 技术支撑层设施,如服务监控,服务追踪

微服务框架的选择

微服务的框架,有三种模式:


  1. 嵌入式 SDK

  2. 反向代理式

  3. Service Mesh


现在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当属嵌入式 SDK 模式,如 Spring Cloud 和 Dubbo,而这三类模式的发展,也正是从微服务走向云原生的演化。


如果微服务开发的语言单一,如统一用 Java,首选 SDK 模式,多语言共存时,可以考虑方向代理模式,如 APISIX,而集群规模超大时,则可以首选 Service Mesh

服务的拆分

微服务的拆分,既可以按业务复杂度来拆分,也可以按技术复杂度来拆分。


若按业务复杂度来拆分,可以借鉴 DDD 的理论或面向对象的思想;若按技术复杂度来拆分,可以考虑按性能拆分、按稳定性拆分,或按可用性拆分。

微服务实践

微服务可用于老系统的改造或新系统的建设。


(1)老系统改造


用微服务去改造老系统时,实际工作是个见招拆招的过程,没有统一的方法论指导。只有在思想准备方面,如何做充足准备有章可循:


  1. 需要从老系统的痛点出发,否则可能执行不下去,如果痛点比较多,那就从最痛的一个点下手,一个点一个点的来,贪多嚼不烂

  2. 如果要改造的老系统,是业务逻辑特别复杂的单体系统,改造可能非常痛苦,痛点也可以无法一刀切下去,需要深入梳理分析业务

  3. 做老系统改造,首先是确定目标,然后基于目标做深入到位的变更影响分析,如果老系统业务复杂,可能需要在变更分析的基础上,对老系统做一定的初步改造,才能把目标切出来,而对目标的改造,也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业务逻辑,需要对老系统再做一些适配才能把新成果移植上去。


所以老系统改造,业务分析、影响分析、方案审核务必慎重、严谨,想不清楚,不要草率动手,至少要留有回滚余地。


(2)新系统建设


把微服务应用于新系统建设,由于没有包袱,会自由很多,这时最好遵循一定章法,基于行之有效的套路来开展。


我觉得把微服务应用于新系统建设,一定要脚踏实地,切记好高骛远。即按照实际的业务复杂度和量级做架构设计,不必为中远期的业务规划做太多过度设计,不要增加非必需的业务或技术复杂度,保持架构演化心态。


微服务架构设计阶段,可以按照上文的优先级逐步接入基础设施,重点做好微服务的拆分工作,总体拆分原则是先总后分,尽量避免过早草率的把微服务拆的太细。


以我个人经验,微服务拆分不合理是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不合理的拆分,可能是出于无意识的草率,也可能是面向不熟悉的领域时,对业务的理解深度不够,或对未来业务的发展动向判断不足导致的。不合理的拆分,可能会造成指数级增长的微服务间相互调用,也可能过早的引入分布式事务、幂等设计等技术复杂度。微服务拆分时,先整体后拆分总是比先拆分后合并简单,所以微服务的拆分务必慎重。



What more

欢迎查阅本文的微信公众号链接个人博客链接

发布于: 2021 年 12 月 09 日阅读数: 11
用户头像

gevin

关注

技术、生活都要折腾 2013.07.26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我所理解的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