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网格简史
数据网格解决了大规模数据环境中,异构数据的存储、访问问题。要了解数据网格,就需要从数据系统的源头开始,了解数据系统是如何从硬编码、SQL、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湖一路发展到数据网格。每一项技术都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存在,了解技术的演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在现实场景中哪种技术对我们更有价值。原文:What is Data Mesh Anyway?[1]
简介
数据网格(Data Mesh)是个相对比较新的术语,但其概念本身已经存在了数十年。在这篇以寓言形式叙述的文章中,您将了解数据系统是如何发展的,数据网格是如何从分布式数据系统演化而来,为什么我们需要数据网格。
背景
那是一个隆冬的清晨,Acme Widgets 的首席数据系统架构师 Debby 正心不在焉的研究咖啡里涌起的漩涡,一边看着日历,一边思考着如何度过这一天。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 25 年,目睹了各种曾经火热的炒作及其最后的消亡,就像窗外的露珠一样。她反思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是如何教导许多高管做出正确决定的。作为数据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她充分意识到,如果设计不当,她的世界将充满数据崩溃的灾难。有些人有能力理解这一点,但还有些人会被淹没在术语的海洋中,无法清楚的理解概念。在这些不幸的情况下,Debby 小心翼翼但坚定的确保讨论清晰,并帮助每个人在正确的道路上团结一致。
她的电话响了起来,是公司的 CTO Ted 打来的,让她放下手头的事情,参加一个视频电话会议,包括 Ted 在内的许多高管都在上面。Ted 在感谢 Debby 参加电话会议后,开始说:“我刚刚听说了一个奇妙的概念,叫做数据网格,公司管理层感到有点困惑:我们为什么不用它?”
Debby 叹了口气,提炼数据管理的概念始终带有挑战性,在视频会议时代尤其如此,因为最近的新冠疫情重新定义了工作场所。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Ted,我们正在使用它。”
“嗯?”公司的首席架构师 Aaron 问道,“我不记得看到过任何一份高层设计文档涉及到这一概念。”
“Debby 总是知道她负责范围内的事情,这次应该也一样。”Ted 说,“麻烦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这个概念的概述,为什么它有用,我们如何在 Acme 中使用它?”
在她的整个职业生涯中,Debby 一直坚持在杂乱的行业术语中保持清晰的思维,用技术的进步来推动战略,而不是把战略硬塞进一些流行词汇中。她意识到,现在就是一个这样的时刻。
数据系统的演进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Debby 从数据系统的发展开始说起。她解释说,在 20 世纪 70 年代关系型系统出现之前,数据都存储在文件中,是应用程序的附庸。如图 1 所示,当时没有共享的数据系统。可能有多个应用程序会访问这些文件,但所有的应用都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只有应用程序才了解文件中的数据结构。模式(schema)这个术语还没有出现,即使有类似的概念,也只能局限于单个应用内部。要从该文件集访问数据,您必须了解这些应用程序中定义的确切 schema,但最重要的是,你必须编写一个程序来访问数据。
图 1. 基于文件的应用程序
Debby 继续说,这导致了两个问题:
数据所在的位置是特定的。例如,如果你希望获得帐户号 123 的余额,你必须知道需要从第 23 个文件的第 100 条记录中读取第 51 列。如果添加一条新记录,第 100 条记录可能会变成第 101 条,文件可能会变成第 24 个。数据使用者必须知道特定的文件和记录的相对位置。类似地,如果要添加一个新列,第 51 列可能会变成第 52 列,程序也不得不理解对应的变更。
每次你想要获取数据的时候,都必须编写程序。大多数数据使用者不是程序员,所以不得不依靠程序员来获得需要的数据。而程序员资源有限,因此这种方式也受到了很多限制。数据访问几乎总是用于编程和面向数据处理,而不是用于专门的数据分析。换句话说,数据只是一堆供程序使用的文本,而无法让使用者获取有意义的洞见。
SQL 的演进
Debby 继续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发生了重大突破——引入了一个被称为“数据库”的新概念,更具体地说,是基于 IBM 的一篇研究论文而发展起来的关系型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它戏剧性的改变了当时的思维方式,引入了两个强大的概念。
首先,仍然使用文件来存储数据,但将数据的物理位置与逻辑表示分离。例如,要读取上一节中显示的 123 账户的余额,用户不需要知道确切的位置,即文件、记录和列的位置,而只需要询问信息,系统就会转换为可以访问的准确位置并返回值,如图 2 所示。
图 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色
“有点像 DNS 是吗?acmewidgets.com 这样的地址实际上指向了一个数字表示的 IP 地址。“,Ted 说到。
“完全正确。”,Debby 说。数据库将请求转换为实际位置,读取数据并将值返回给用户。类似的,当引入新记录或新列时,只是在文件中进行更改,对用户的抽象可以保持不变。这就产生了一种叫做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的新型系统,几乎所有的现代数据系统都遵循这一原则。数据库管理系统还将记录或文件移动到性能和可靠性最优的位置,而对最终用户完全透明。
其次,它引入了一种叫做结构化查询语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的新语言来读取和写入数据,这种语言非常像英语,大多数业务用户可以很快学会,并且可以在不依赖程序员的情况下获取数据。这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叫做临时数据分析。简而言之,SQL 拉近了数据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并允许数据中的值被有效访问。
分布式数据库
Debby 继续说到:“数据库管理系统越来越受欢迎,起到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她很小心,没有使用关系数据库系统这个词。虽然关系是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数据库系统的概念超越了关系,所有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做同样的事情:不同程度的抽象实际存储,并使用户非常容易的获得想要的数据。因此,她使用数据库这个术语来表示任何类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关系型的或非关系型的。
由于数据库系统使用户很容易获得工作所需的数据,因此数据库的使用激增。很快,一家公司就有了多个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是为特定的目的或由特定的部门建立的。例如,一个用于财务部门的数据库,由财务人员使用,而销售人员建立了另一个不同的数据库,如图 3 所示。
图 3. 根据部门边界分离数据
当数据库沿着功能或部门边界划分时,这种方法很有效,但很快它就成了自己成功的牺牲品。Debby 解释道,突然间,人们意识到如果他们能够访问某些数据,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大量的分析。例如,由于财务部门的员工无法访问销售数据,因此觉得他们无法做出有效预测。如果他们有来自销售部门和所有其他部门的数据,将能够更有效的完成工作。
数据全景图(Data Landscape)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扩展了对多个数据存储的访问:复制(Copy)和桥接(Bridge)。
数据复制(Data Copy)
Debby 继续说,数据全景图演化出了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从一个数据库复制数据到另一个数据库。因此,销售数据库将向财务数据库发送相关数据的快照。虽然这样做是可行的,但却违反了数据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应该只保留一个数据副本。创建副本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不知道哪个副本是最新的,或者更糟的是,甚至不知道该副本是如何生成的。没人能保证副本经过了哪些转换,甚至不知道这种转换是否准确。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例子,销售数据库将销售预测等级保存为 1-5 个等级,其中 5 是最高的销售可能性。然而,当复制数据时,数据工程师错误的假设它是一个“优先级”,即 1 比 5 更好,并根据 1 - 5 这 5 个值创建了优先级描述。这是个很小的错误,但结果却是毁灭性的,因为数据的意义完全不同了。因此,复制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数据桥接(Data Bridge)
Debby 解释说,为了避免复制数据,数据库供应商提供了连接其他数据库的桥梁来实时显示数据。图 4 显示了在销售数据库中有一个财务用户感兴趣的真实数据表,销售数据库管理员没有复制这些数据,只是简单的创建了一个桥接,在该桥接上可以在财务数据库中创建一个指针。当财务用户从该指针中选择数据时,它实际上会通过桥接实时的从销售数据库中提取数据。这解决了获取陈旧数据的问题,也消除了副本。一个实际例子是 Oracle 中的数据库链接。
图 4. 数据桥接
“有时这被称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使用的数据分布在多个数据库中,但仍然可以通过一个数据库获得。”Debby 解释道。
“听起来像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观众沉思着,“有什么问题吗?”
Debby 解释说,问题有很多:
这通常是特定于供应商的解决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数据库需要位于同一供应商的平台上,才能使用桥接。
有时供应商允许导入来自另一个供应商数据库的数据,但这仅限于支持的文件类型,例如 Hadoop 支持 Parquet 文件类型的外部表,但这种互操作性很有限。
即使在这些情况下,接收数据的数据库也可能需要解析数据文件,这一过程称为序列化/反序列化(serde),这会降低性能并抵消数据库引擎的优势。
然而,如果一个组织对单一的数据库供应商进行标准化,就有可能创建一个真正的分布式数据库平台。
“但是,”Aaron 反驳道,“难道数据库平台不是最适合这个目的的吗?所有类型的数据库都需要单一的供应商完全破坏了这个概念。”
数据仓库的兴起
“完全准确,”Debby 同意道,“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方法不是很成功。许多数据库供应商生产适合特定用途的系统。还有其他类型的数据库,如 NoSQL、文件(Document)、时间序列(Time Series)、图(Graph)等,为一个典型组织的所有需求选择单一技术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整个行业都在考虑这个问题。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另一个概念进入了数据领域——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s)。更准确的说,这个概念主要关注分析处理(analytical processing),而不是事务处理(transactional processing),在此之前,事务处理在数据系统中更常见。仓库沿着称为维度模型(dimensional model)的关系模型的分支建立,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在维度模型中,只有少数表(称为“fact”)允许增长以捕获细节,而其他类型的不会经常修改的数据则存储在称为“dimension”的表中。
“可以举例说明有哪些不同类型的技术吗?””Ted 问道。
Debby 解释说,在用于事务处理的典型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存储在记录中,每个记录都是被打包在一起的列的组合,如图 5 左侧标签 Row Database 下所示。
图 5. 行数据库和列数据库的区别
Debby 指着图继续解释说,行数据库(Row Database)有 999 行,每一行都用“行开始”标记,这就是为什么数据库系统知道记录在哪里分割。另一种类型的数据库称为列数据库(Column Database),如图 5 右侧所示。列数据库不以记录的形式存储数据,而是以列的形式。在本例中,它接受名为 Account No 的列的所有值,并以该名称创建一个列组。然后它对所有其他列重复这个过程。
“但是为什么呢?”Aaron 好奇的问。
“记住,一个典型的分析性查询需要一个聚合函数,例如所有余额的总和,或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等,”Debby 解释道。“对于行数据库,必须找到记录标记的开头,定位列,获取值,并对所有行重复这一操作,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列数据库中,它可以一次性获得整个列值,并应用聚合函数,使处理速度大大提高。”
那么,Ted 沉思着,为什么所有的关系型数据库技术都是用这种列式方法设计的呢?
回到图 5,Debby 指向行数据库。在事务系统中,应用程序和用户通常只选择少量的行及其所有的列。由于选择了所有列,系统将不得不读取所有列数组并从中选择几行,这又将显著影响性能。类似的,更新和删除个别记录在事务系统中很常见,但在仓库中却不常见,因此,列式设计会损害事务系统。
列式系统针对聚合查询进行了优化,而事务系统针对单个记录访问进行了优化。
仓库还进行了额外的优化,如存储索引、位图索引等,以使分析查询更快。现在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系统需要不同的工具。
当针对特定目的的分析平台建立后,组织需要通过它聚合来自各种运营系统的数据,如图 6 所示。
图 6. 所有数据汇聚到数据仓库
在这种方法中,数据从源系统中提取出来,转换并加载到数据仓库中。这将操作数据库所用的技术与仓库所用的技术分离开来。分析型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访问仓库,并且使用适当的技术构建仓库。
Debby 说:“所有人都很高兴,直到 2010 年。”听众们感到很困惑:“为什么?然后发生了什么?”
单一数据仓库的问题
单一仓库解决了许多问题,Debby 继续说:
该技术专注于适配目标,而将实际的技术选择留给了运营系统。
分析用户不会影响运营系统的性能。
分析平台可以应用某些数据转换来达成对数据的更好的理解。例如,虽然运营系统可能已经将 0 和 1 存储为 Inactive 和 Active,但仓库可以存储实际的描述性值,以避免误解。
然而也有局限性,Debby 继续说:
仓库总是一个副本,数据从来都不是最新的,而是和最近的 ETL 作业一样。
单个数据仓库的概念对于某些组织来说并不实际,从而出现了多仓库。原因在于数据规模对于单个仓库来说太大了,组织边界要求将数据放在多个仓库中,监管要求跨地理边界创建仓库,例如,特定国家的数据需要在该国境内,等等。
数据湖(Data Lake)来了
“但最重要的问题之一,”Debby 打趣道,“是存储非结构化数据的需求,这导致出现了另一个概念:数据湖。”
Debby 解释说,数据湖与数据仓库非常相似,也用于分析目的。然而,数据湖可以接受和存储的数据种类要灵活得多,甚至可以是完全非结构化的数据。通常,数据仓库是结构化的,有专门的软件来优化数据的存储和访问,而数据湖是非结构化的,使用非专有软件,这明显降低了成本,但没有优化数据访问。成本通常是在两种格式之间做决定时的重要考量因素,较低的成本允许组织可以低成本的长期存储数据。
“因此,”Ted 总结道,“仓库是结构化的,拥有专有的软件和数据格式,因此具有更好的性能。数据湖是非结构化的,没有专有软件,因此性能较低,但这使得它们更便宜,可以更灵活的接受任何类型的数据。我说对了吗?”
”简而言之,是的。“Debby 同意道。然而这条界线已经模糊了,拥有专有软件的数据仓库也可以将非专有格式的数据存储为外部表。但是,达不到传统数据仓库的性能,并且可能会增加成本。因此,许多组织遵循双重模式:
数据湖用于长期数据存储、非结构化存储和性能不太关注的分析需求。归档系统、机器学习需要获取的长期数据等都属于这一类。
短期的、访问频率从中到高的数据和需要性能的地方可以使用数据仓库。短期报告或商业智能功能以及假设分析在这里就很好用。
一般来说,与数据仓库相比,数据湖提供了更便宜但性能更差的解决方案,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可以接受的。
Debby 承认,一些供应商实际上在他们的产品中提供了这两种功能,但会强调功能的不同之处。此外,就像之前的数据仓库一样,组织也可以创建多个数据湖来解决安全性、地理偏好、技术、供应商云平台等方面的问题。一刀切不是万能的,所以大多数组织都有多个数据湖和数据仓库平台。
数据网格(Data Mesh)介绍
”我明白了,”Aaron 说,“但这和我们之前讨论的数据网格有什么关系呢?”
Debby 笑着说,关键是现在有许多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存储。多个数据仓库、多个数据湖和多个运营系统都可以作为组织内用户的潜在数据源,一个典型用户可能需要访问所有这些数据库中的数据。他们可以怎么做呢?Acme 是否需要创建一个超级数据仓库,并从所有其他源复制所有数据,让所有分析用户访问单个数据存储?如图 7 所示。
图 7. 超级数据仓库
Debby 停顿了几秒,好让大家思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Ted 说:“建造这样一个超级数据湖或数据仓库不仅极其昂贵,而且增加了时延,这使得它远不如追踪源本身那么有吸引力,所以这是不现实的。”
“准确地说,”Debby 同意道,“这就是为什么 Acme 没有选择这样做的原因。”相反,Acme 认识到将会有多个合法的数据源,每个数据源都有其独特的技术、数据格式等,并且客户可以自由地从最相关的数据源中提取他们想要的数据,如图 8 所示。
图 8. 数据网格
Debby 解释说,有多个数据存储可供所有用户访问,这些数据库中的数据不需要复制到中央数据仓库或数据湖中。
然后 Debby 向大家介绍这样做的好处:
没有中心化数据湖或数据仓库,因此,与之相关的成本不再是一个问题,而这个成本是相当大的。
对客户可用的数据没有时延,因为没有 ETL 将数据移动到中央数据存储中,所以数据可以立即使用。
没有中央数据存储,所以不用争论它应该是数据湖还是数据仓库,每个数据存储都可以配置为数据湖或数据仓库。
因为没有中央数据存储,所以没有关于技术的争论,每个数据存储都可以用适当的技术存储数据。例如,数据库 1 可以是一个内置 Hadoop 集群,而数据库 2 可以是一个为时间序列数据构建的云本地数据存储。
每个数据库都是独立管理的,其中一个不可用并不影响对其他的访问。
每个数据库都可以决定自己的授权策略。授权指的是用户访问数据集的能力。每个数据存储可以遵循其自己的权限管理系统,无需拥有中心化权限系统。
不是个好主意吗?
Aaron 似乎并不相信:“这些都是很好的理由,但肯定有不那么令人满意的东西。”
“是的,有。”Debby 同意道。首先,最后一个优势:权限的独立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劣势。由于权限管理通常是特定于数据库技术的,因此需要在数据存储中管理用户访问数据的权限。这给用户获取所需数据带来了复杂性。因此,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很难确定应该从用户那里撤销哪些访问权限。单一的中央数据存储将具有单一的权限管理系统,因此管理权限将容易得多。然而,Debby 断言,与优点相比,这只是一个小缺点。
大家表示赞同。
“但用户怎么在所有这些数据库中找到他们要找的东西呢?”Ted 问道。
“啊哈!这是数据存储的一个长期问题,”Debby 笑着说。“答案是什么?一个中央数据目录(Data Catalog)。”
大家想要了解更多,但他们意识到时间已经到了,因此不情愿的离开了视频电话会议。Debby 答应他们以后会再举行一次会议来继续这个问题的讨论。
结论
总的来说:
数据网格只是允许用户访问符合其数据需求的最符合逻辑的位置,而不是将数据复制到一个中心位置。
每个数据库都是独立管理的。
每个数据库都可以使用最适合达成目标的技术。
这些数据存储的数据总是最新的。
一个中央目录和一个授权过程使这种设置成为可能。
References:
[1] https://arupnanda.medium.com/what-is-data-mesh-anyway-c65886cab127
你好,我是俞凡,在 Motorola 做过研发,现在在 Mavenir 做技术工作,对通信、网络、后端架构、云原生、DevOps、CICD、区块链、AI 等技术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平时喜欢阅读、思考,相信持续学习、终身成长,欢迎一起交流学习。微信公众号:DeepNoMind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俞凡】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02aab92741fd3e24d456d83e1】。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