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che Kylin PMC 马洪宾:开源,就是一场“螺旋上升”的旅程
他是 Apache Kylin 累积贡献度第二的 Contributor,在 Kylin 发展头几年被社区冠以“首席 Committer”的称号,同时,他也是 Kyligence 公司这些年成长、发展背后的见证者及亲历者之一。从一枚学生兵,到架构师,再到研发副总裁,他的 7 年成长与晋升看似坦途。
也许从表里看,他比同龄人要更早获得令人艳羡的荣耀,也比大多数技术从业者要更为的“幸运”。但是,他自己并不认为这是件好的事,也不觉得这份“幸运”是良态的。
2021 年底,他做了一份不同的「规划」,并将其称为一轮“人为的”螺旋上升式发展。
PART ONE 编者按
两个月前,在一场特别的「早餐会」上,腾源会对话了 Kyligence 技术合伙人 & Kylin PMC 马洪宾。这也是他“重回”开源社区之后所接受的首个外部访谈。这场对话中,腾源会与他细数了这 7 年的成长经历。
尽管他的回顾里充满了谦逊,但我很清楚地明白,这是他成长过程中不断寻找超我的方式。善洞察、勤反思,不断地鞭策自己,或许是他比很多人更“幸运”背后的源动力。
PART TWO
Once in a Lifetime Opportunity
一辈子一次的机会
时间先拨回到 8 年前。
还在上海交大读研究生的马洪宾,选择了计算机学科里比较小众的“图数据库”细分领域进行钻研。2014 年,“图数据库”还处于早期研究和探索性质的一条赛道。在众多企业或机构里,MSRA(微软亚洲研究院)是最早一批相中这片“蓝海”的机构,Trinity 就是当时微软内部孵化出来的图数据库项目。因此,MSRA 成了马洪宾迈入计算机世界的第一家公司,对 Trinity 项目的研究与贡献也成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内容。
但随着科研学术项目越做越多,越做越深,马洪宾也愈发感受到内心的挣扎,“学术界需要有那种把‘冷板凳坐穿’的精神”,当时他的年轻和彼时的心态,让他“没法像周围那群优秀研究员们一样拥有专注的状态”。
在很长时间的内心抗争之下,马洪宾渴求做出改变,寻求更能施展个人优势的职业赛道,于是便下定决心开始了自我的第一次“转型”——从学术圈迈向工业界舞台。
习惯了研究型项目、没有背负 KPI 压力的他,很快在工业界遇到了第一次“水土不服”。
在某大厂的一次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一上来就给他抛了个疑问,“能否进来就上手干活儿,产出业务绩效?”这个问题把当时还是职场“毛头小子”的马洪宾也问懵了。
的确,科研“精雕细琢”和产业发展“势如破竹”形成了强烈了对比,这种切换不仅需要心态的改变和对环境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对此前的工作模式发起挑战。
但那场面试,也让马洪宾似乎瞬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后来,他会主动寻找一些「有耐心」的面试机会。「有耐心」指的是既能发挥在学术上积累的经验,又不着急要出业务上的结果。
直到他等来了一场 eBay 的面试,和一位叫蒋旭的面试官。
蒋旭是 Kylin 项目最早的架构师。在面试马洪宾时,蒋旭说,“Kylin 开源项目在 eBay 处于早期孵化阶段,加入的人在这里会非常大的探索与攻破空间。相比成熟的企业业务或项目,Kylin 能创造出更多、改变更多。”
这番话切中了马洪宾。不出意料,几天后他就决定——加入 eBay、投身 Kylin 项目。
Kylin 开源早期时,蒋旭把项目组成员们都拉到过小屋子深切对谈过一次。马洪宾回忆说,当时蒋旭在对谈里提到的“Kylin 是 Once in a Lifetime Opportunity(这一辈子就这一次的机会)”,对他触动极深,他的道路也因此而改变。
2015-2016 年,国内开源也没有像如今发展得这么如火如荼。照马洪宾的话来说,eBay 抢到了一个先发优势,Kylin 抢到了先机,他自己也抢到了先机。
从 Kylin 项目在 GitHub 上的数据显示,2015 年前后,马洪宾在 Kylin 中的 Commits 非常密集且集中。作为早期最突出的贡献者和 Commits 贡献数最多的人员,eBay 的 Kylin 项目组成员们当时给了马洪宾另一个称号——“首席 Committer ”(凭借这些早期贡献,在今为止超过 177 名的贡献者中,马洪宾依然是稳居第二的 Contributor)。
马洪宾(右二)与 Kyligence 初创团队成员
2015 年底,Kylin 正式从 Apache 软件基金会毕业,成为了第一个来自中国的 Apache 顶级开源项目。这个结果是在 Kylin 团队和马洪宾预期之外的。当时把 Kylin 开源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想到社区里会有这么大的反响。“从一开始几个人到后面一两百位贡献者,明显感觉到市场热度迅速扩大”。
接下来的两年,Kylin 更完成了从进入 Apache 基金会孵化到毕业的一系列动作,这种速度让周围的同行都非常惊讶。此后,周遭也不乏有人发出类似“ Kylin 团队为什么不单干”、“什么时候创业”的疑惑。
可能也是这些“声音”所产生的外力,当韩卿(现 Kyligence CEO, Apache Kylin 联合创建者及项目委员会主席)和李扬(现 Kyligence CTO,Apache Kylin PMC)真的决定要出来创业的时候,团队中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一起。
马洪宾也不例外地成为了 Kyligence 的初创团队成员。
PART THREE
7 年,像是提前走完了一遍职业生涯
2016 年 1 月 28 日,Kyligence 成立。
那时国内的大数据分析产品很少,商业化创业公司更是寥寥无几,当很多大企业看到 Kylin 出现后,都涌到社区来一起搞,Kylin 社区也建设得风生水起,产品的商业化动力很足。据 2017 年的一份资料显示,Kyligence 当年增长快速,太平洋保险、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中国电信、上汽集团、OPPO、联想都成了他们的直接客户,这些客户的特征不仅是“规模大”,还有“标准高”。在客户增长的同时,Kyligence 的团队规模也随之急速扩张。
在这种增长态势之下,马洪宾不得不在接下来的三、四年时间里,淡出开源社区,并减少了在 Kylin 社区代码上的贡献,转而聚焦攻克 Kyligence 商业化客户增长,以及招人和管人,这两件事。“研发团队一下子从几个人增长到接近 100 人”,在短短的几年内,从一个技术单兵急速转变成一个技术管理者,同时又必须始终保持技术视野的领先性,是他面临的最有挑战的事情。
这种“跨越式进阶”一直持续到 2021 年,马洪宾逐渐意识到好像有点不对劲——在做技术和管理决策的时候,感觉到原来储备的东西不够用,也来不及深入学习。就像“一口气冲了太远,开始感受到了自身认知的瓶颈。”
他清晰地知道,这种感觉的产生,更多是来自此前类似被“催熟”的经历——
“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可能没有我这么好的「运气」,用 7 年时间就把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一圈,从技术科研,到技术一线,再到技术管理,又到社区和技术创业,可能大多数人是需要 15 年才能完成这整个旅程。但过短的周期,就好像被催化长出来植物一样,和一颗真正的百年大树,基础稳定性一定是不同的。”
从马洪宾总结的经验来看,过快地完成技术向管理的转型并非是最优的。这段经历,还有一个另他顿悟的地方在于,无论做开源商业公司还是做开源技术团队管理,离社区“太远了”,便会容易让人看不清“前路”。
他认为,理想的技术管理者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开源商业化企业的管理),是一种不断切换视角,不断提升起点的模式。人的成长,也应该需要刻意制造些“人为的”螺旋式发展。
第一,不同阶段交替式发展。例如先用 5 年时间做技术, 5 年时间做管理,再用 5 年回归技术本身,用第二个技术 5 年去复盘上一个管理的 5 年。看似像“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但实际上经过这一历程,人与事都已经“刷新”到另一个高度和阶段。
第二,让自己看清自己缺什么。疏远了开源技术社区,技术管理者就会更关注业务和人,缺少对技术变革更深的理解。技术管理与技术洞察,技术洞察与技术社区参与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技术管理需要他沉下更多心来,深入技术和社区去 360 度看不同的方向。
因此,2021 年,马洪宾做了一个新的决定:转移身上的管理事务,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专注到技术和社区。
在半年多的过渡(包括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厘清业务的计划)后,2021 年 9 月,马洪宾通过一场云原生开源的活动再次回归技术社区。
11 月参加腾讯数字生态大会时,他也回望自己这几年的发展历程,感慨说,“成为 PMC 不是最难的,做持续的 Committer 才是最难的”。
从最初的“首席 Committer”到如今想“重返”社区,这一次,马洪宾希望真正去实现他所希望的个人价值。
PART FOUR
做开源,不是眼下这一亩三分地
Kyligence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的开源商业化公司,没有可复制或直接能对标的蓝本,和 Databricks、Redhat 这些开源商业公司的实践路径相比,更像是摸着石头过河。
早期,Kyligence 团队也经历过不少客户的“拷打”。用马洪宾的话来说,企业级软件做久了,也让他越来越懂“现实”。
以升级为例,开源社区里大家对升级的要求相对简单,“只要开源社区的人和工具能帮忙升上去,都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开源商业化公司,客户使用商业化版本时的升级诉求就是业务无感知,甚至运维无感知”。
在这种“挑剔”的过程里磨砺多了,马洪宾对企业级品质的敬畏心也越来越强。后来,当他看到社区里对这些事项比较忽视的做法时,会惊讶于“某些项目怎么会对升级和安全的要求这么低”,再反过来给开源社区和行业里的企业级开发者输送和强化这种意识。
2020 年 10 月,Kyligence 管理团队在苏州进行认知对齐会议
当然,也是在 Kyligence 这几年从 0 到 1,Kylin 项目从 0 到 1 的发展中,马洪宾越来越能领悟“做开源对企业和个人都是一个双刃剑”。
对于企业来说,开源商业公司成了一个载体,它把融来的资金去反哺、壮大开源项目社区本身。如今,越来越多成功的开源项目都衍生了商业公司,也印证了这是一种发展必然。
但开源商业公司的从 0 到 1 并不是一件门槛低的事情,“不是几个技术人员拍在一起就能创业的”。马洪宾其实并不看好一群纯技术人员去创业的团队,“因为很多商业化的挑战是技术人没有办法想象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成长关键和那个突破的临界点,就在于“你的眼里想看到的是什么”。
现在很多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人,大多数时候看到的、接触的可能都眼前的苟且,很容易陷在脚下的事情里。“他们在某一领域做久了,很容易就能到达一个不思进取的状态,这种不思进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懒惰’,而是不愿意在具体技术问题之外的问题上花更多的时间去‘转型’”。
在马洪宾眼里,开源不是一份事业,而是一种成就。如果用他的词来总结,就是「诗和远方」。
“不要总是觉得自己眼下的这一亩三分就就是诗和远方”,是他这几年做开源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如果能看到远方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或者做的事情跟人家的‘远方’在某种程度上是遥相呼应的,那才是驱使从事开源事业的价值”。
不过他也说,现在离自己想要的「诗和远方」还有些距离。
他通过人为地去制造一些螺旋式的变化去控制自身的成长的节奏,在现阶段去设立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都是希望能再继续“跑一跑,才能往那个方向去”。
往期阅读推荐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腾源会】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029da07a4a276f0fc609beb48】。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