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激光雷达的“发动机技术”?一文讲透行业技术壁垒(二)
三、行业演进的不同路线
为解决性能、可靠性及成本问题,激光雷达厂商们都做了哪些努力呢?让我们回顾下行业的演进路线。
作为行业鼻祖的 Velodyne 机械式激光雷达,因其性能参数出色,可以实现 360°水平视场角扫描,点云质量优秀,而被很多 Robotaxi 项目选用。其中代表就是 HDL-64。
不过机械式激光雷达也有其明显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昂贵的售价,HDL-64 在 2016 年的售价为 8 万美元,不过也不是 Velodyne 故意卖高价,而是当时收发模块都是由分立器件组装而成,据说每个收发通道(共 64 个通道)的物料成本就超过了 100 美元,再加上其复杂的调试、装配工艺带来的高昂的人工成本,最终造成了其高昂的售价。
第二个其手工装调的分立器件,一致性难以保证。
图 9 Velodyne HDL-32 内部拆解图(图片出自雷锋网)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业内开始从机械式激光雷达向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演进,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两条技术路线。
路线 1:少通道,二维扫描
该技术路线通过减少激光器的数量来降低成本,在扫描部件中使用二维扫描(如 MEMS 微振镜、二维转镜、棱镜等方案)来达到等效多线扫描的效果。
该方案的好处很明显,就是收发模块的成本大幅降低,比如使用 MEMS 微振镜的 Innoviz 第一代激光雷达,据说售价为 1 千美元左右,相比于 Velodyne HDL-64E 8 万美元售价,降到了其 1/80。
不过通过扫描结构的创新来补偿收发通道减少的同时,复杂的扫描结构也带来了一些不足。
第一是可靠性,行业普遍反映,目前采用该技术路线的厂商没有明确证明能通过车规,更多是“准车规状态”。该路线的典型代表是 MEMS 方案,虽然 MEMS 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在车辆的其他传感器上也有应用,但其他传感器上用的 MEMS 振镜尺寸很小;激光雷达为了实现很长的探测距离,要求探测器的接受孔径越大越好,相应的,MEMS 振镜的尺寸也是越大越好。然而,MEMS 的尺寸越大,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会越高,可靠性挑战越大。该路线的另一个代表是二维转镜方案,顾名思义,为 2 个转镜进行不同方向的扫描。
图 10 Luminar 激光雷达的内部结构专利示意图
Luminar 的扫描部件包括了两个扫描镜,上图中标示 12 为水平扫描器镜,14 为垂直扫描镜;计划在蔚来 ET7 上搭载的图达通的激光雷达,也是类似设计。实际上,Livox 采用的棱镜方案本质上也是一种二维扫描。
这种二维扫描方案,为了覆盖整个视场角,必然有一个扫描镜是需要高速旋转的。实际上,在二维扫描方案中,其扫描器的扫描频率往往要达到几百 Hz,电机转速达到几千转每分钟,而高转速对于电机的寿命会有直接影响,通过车规的难度很高,同时,高转速下产生的噪音也需要克服。
其次是对性能的影响。根据上文中讨论的,点频是由激光器的数量和单个激光器的发射频率来决定。二维扫描方案就大幅减少了激光器的数量,只能靠提升单个激光器的收发频率来进行补偿,但是单个激光器点频是有上限的,因此其总点频还是会受影响,在保证刷新帧率的前提下,只能在 FOV 或者分辨率上做一些牺牲。
此外,受限于 MEMS 微振镜的尺寸,MEMS 的探测距离也会受影响。
路线 2:多通道,一维扫描
第 2 条技术路线,是多个激光器通道+一维扫描来实现,其典型技术路线为一维转镜方案。该方案的扫描结构原理比较简单:保持收发模块不动,让电机在带动转镜运动的过程中将光束反射至空间的一定范围,从而实现扫描探测。
图 11 多通道+一维扫描工作原理图
一维转镜方案的扫描频率一般不高(不超过 10Hz),且该方案已有通过车规验证的先例,可靠性好——法雷奥和 Ibeo 联合开发的 SCALA 已于 2017 年在奥迪 A8 上量产。
然而,一维转镜方案也并不完美,最典型的问题是:线数能做到多少取决于激光收发单元的数量,按照传统路径,提高“线数”的唯一办法是就大量堆叠激光收发单元,但这不仅会导致成本等比例上升,并且系统庞大而复杂。也正因为如此,法雷奥的 SCALA 2 也仅做到 16 线。
针对这一挑战,最佳的解决思路是,将上百个激光发射和接收器都集成在几颗芯片上,进而通过摩尔定律,大幅降低成本和系统复杂度。如禾赛的转镜方案就是一维扫描+芯片化的组合。
四、行业如何持续降本
讨论完这两个方案,我们再来讨论混合固态雷达如何降低成本。总体来说,降低成本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规模效应,二是结构性降本。
1.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就是激光雷达厂商通过量产规模扩大来分摊研发成本,通过大规模采购而降低物料成本,激光雷达的收发模块和扫描模块均遵循此规律。
2.结构性降本
结构性降本的含义是对模块进行设计简化和集成带来的成本降低。
(1)扫描模块降本空间小
二维转镜由于必须是两个扫描结构,结构上继续优化的空间也不大。如 MEMS 工艺做出的振镜已经大到了数毫米口径,若尺寸再小会导致测距性能进一步下降。既然尺寸不能做小,成本下降空间也有限了。一维转镜结构本来就简单,降本空间也不大。
(2)收发模块电子部件的芯片化趋势
收发模块包括各种光学镜头、激光器、探测器、激光器驱动、模拟前端等。其中,光学镜头已经没有降本空间。某激光雷达厂商创始人说:“这些年,光学镜头的价格没怎么变化过,现在买一个好的镜头,价格还是得 1 万到几万,而且性能跟十几年前相差不大。”
因此,收发模块的降本,主要通过激光器、探测器、激光器、激光驱动、模拟前端等电子部件来实现,而这些电子部件的降本,又得靠芯片化。当然,这些电子部件的芯片化,也会带动光学镜头往更小的尺寸演进。
收发模块电子部件的芯片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禾赛自研收发模块芯片外,其他激光雷达厂商也纷纷自研芯片,Velodyne 表示在其固态产品上“完成了 8 通道激光雷达 ASIC 芯片的开发”,Ouster 也自主定制设计芯片,将 VCSEL 激光器和 SPAD 分别集成到单颗 ASIC 芯片中,以此来提升集成度。
芯片化的趋势,可以让“摩尔定律”在激光雷达领域生效——通过将激光器等元器件集成在芯片上,可以在降低物料成本的同时,大幅降低安装调试成本,后续还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半导体的制程,进一步降低芯片成本。
在此之前,“摩尔定律”带来的降本效应已出现在相机领域。以手机摄像头举例,过去十年里,在总成本基本维持不变的前提下,手机摄像头的像素从 100 万提升到了 1 个亿,每个像素的平均成本下降至原来的 1/100。
同样,激光雷达收发模块电子部件的芯片化趋势,使激光器的数量持续上升成为可能,最终激光雷达的点频越来越高,而成本却没有明显增加。
目前一些厂商自主研发的收发芯片制程在几十纳米量级,后续随着集成度和制程工艺的提升,还存在巨大的降本空间。
对于“少通道+二维扫描方案”,虽然可以通过芯片化实现降本,但本身激光器通道就少,成本占比原本就不高,下降空间有限。而对于“多通道+一维扫描方案”,由于激光器通道多,通过芯片化实现降本的空间就很大了。
五、车规方向的努力
目前来看,前装量产项目是激光雷达最容易起量的场景,也是各大激光雷达厂家所全力争夺的战场,而要前装量产,必须要满足车规级。
行业里都在说车规级,甚至很多厂商会“自封”达到了车规级,那到底什么才是车规级呢?
车规级指的是,能够通过车企的一系列认证测试,拿到项目定点且开始量产。车企会有完整、体系化的测试验证,尤其是全球大品牌车企,他们的测试体系完整、测试条件苛刻,通过了他们的认证,行业信服力强。目前业内公认唯一过车规的是法雷奥的 SCALA 系列。
收发模块芯片化趋势下,相比于之前分立器件,芯片更加集成化,一致性和可靠性提升了不少,总体风险可控,确定性较高。
对于扫描模块,一维扫描的方案已经有法雷奥验证过了,方案成熟、可靠性高;二维扫描,由于设计上更加复杂一些,还涉及到高速扫描部件,可靠性仍存在不少争议。
六、芯片化是未来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壁垒
让我们再回到本文开始的问题,在激光雷达领域,像汽车领域中的发动机技术这样,核心的技术壁垒是什么呢?
真正的核心壁垒,是不会随着技术路线演进而轻易失效的。随着激光雷达从机械式到混合固态,乃至最终纯固态方案,虽然扫描方案一直在变,但收发模块电子架构,只要微调就匹配不同的扫描方案,满足不同场景对 FOV 的需要。
比如,Robotaxi 市场需要 360°的水平 FOV,收发模块可以结合机械式雷达去做 360°扫描,ADAS 市场需要一定视场角的小巧激光雷达,那就可以结合 MEMS、一维转镜或二维转镜扫描方案来实现水平 120°的扫描。但是无论怎么组合,底层的收发系统都是基础,就像乘用车每年都在改款,但发动机技术仍然是核心技术持续发挥作用。
此外,在某种扫描方案的可靠性经过市场验证后,在收发模块上积累深厚的激光雷达厂商,可以很快切换到该扫描方案。事实上,各大激光雷达厂商在不同扫描方案上都有技术储备。
综合上文的分析,《九章智驾》认为:决定激光雷达性能的收发电子系统,才是激光雷达最核心的壁垒,而收发系统的芯片化,更是激光雷达核心壁垒的集中体现。
芯片化的收发模块,可以在摩尔定律作用下,通过自动化工艺,不断提升一致性和可靠性,持续指数级降低物料成本,从而助力激光雷达的大规模量产,加速自动驾驶行业的商业化进程。
文章来源:九章智驾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F4Y0sb6uu_2hrgB_xUHog
作者:许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文章来源:https://bbs.z-onesoft.com/omp/community/front/api/page/mainTz?articleId=755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