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打字员为什么要去看商业模式

用户头像
ES_her0
关注
发布于: 2021 年 05 月 14 日

其实这是一篇读书笔记,作为一名勤恳的 Java 打字员,不知道为什么微信读书给我推了这一本《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页数不多,标题挺唬人,索性就看了进去,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互联网经济科普,查了一下作者许小年,是个大佬,这本书大概花了 4 个多小时看完,非常推荐在一线干活的 RD 同学们也看一下,可以增加一些大局观和对现今互联网经济的一些基本认知。

互联网之前

  • 人类在互联网之前建立的第一张网络就是交通网络,交通网络因为蒸汽机的发明而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俗称工业革命。

  • 第二张网络为电力的网络,直接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俗称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是否就意味着技术创新就能改变一切呢?并不能这么说。首先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既定的方向,人类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蒸汽机发明之前也有无数的机械化设备发明,但最终留下来且被人们接受是瓦特和他的蒸汽机,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历史的巧合,另一个重要原因作者认为是市场规模的推动。仅有技术创新还不足以改变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的扩大才能降低分摊的成本。才有足够的推动力去带来生产革命。作者有关经济增长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作为一名 Java 打字员,之前我以为的经济增长就是赚到钱了。


有收入支持的消费需求反过来刺激生产,经济进入供给和需求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经济增长。

有关互联网的一些经济基本概念

这两章大部分是理论和公式,比较枯燥,但建立概念是分析的前提。


  • 规模经济效应:销售利润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固定成本的占比越高,单位成本随产量下降的幅度越大。

  • 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这个很好理解,一个良性发展的公司每增加一单业务成本必然是递减的,同时收益也是递增的。

  • 梅特卡夫效应:互联网公司的市场价值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赔本赚吆喝”的公司不适用。网络节点数可以理解为活跃用户数。

  • 双边市场效应:不同类型用户之间正反馈交互所创造的价值。


作者举例分析当下的电商和网约车平台的价值模型:电商平台有以下的角色,比如京东,苏宁,亚马逊(淘宝严格意义上不能算电商,电商一般是面向供应商采购,然后自行管理物流和用户侧交易):


  • 供应商

  • 电商平台

  • 买家


电商平台作为中介,让买家和供应商隔绝了交流,杜绝了更多价值的可能性。网络价值:K1*(N+M)。其中 N 为供应商数量,M 为用户数量,K1 为系数。滴滴,优步,爱彼迎的交互模型:


  • 房东/车主

  • 平台

  • 用户


这三者均有直接的交流,网络价值:K2*(N*M)。共享单车等所谓“共享经济”:与传统行业没有太大区别,只有平台和用户,网络价值:K3*N


最后作者引用了另外一本书(《平台革命》)的一些观点来阐述互联网公司估值的三个准则:


  • 梅特卡夫网络效应——社交平台多对多网络

  • 双边市场效应——B2C 平台,电商,团购,外卖,打车

  • 成本结构和规模效应——企业内部的组织和成本的优化以及外部的用户规模


只有规模效应的公司对估值的加成很小。

竞争

当下多数的互联网公司的打法依旧是以同质化的产品补贴用户去抢占市场,想法设法提升用户规模,赔钱赚吆喝。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脸书在社交网络方面拥有压倒性优势,活跃在专业人士中的领英(Linkedin)不仅没有缴械投降,而且越办越好,诀窍同样是细分市场中的差异化服务。国内微信在社交媒体方面的地位类似于脸书,它也不能一枝独秀,具有类似社交功能的微博与它并立,两者既竞争又互补,微信着眼于小范围的互动交流,微博则可以做大面积的信息发布。


如果不能差异化,公司的实力再强也难以动摇先发者的优势。腾讯曾经试图挑战新浪微博在信息发布和社交上的领先地位,于 2010 年推出腾讯微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争夺用户,最终因收效甚微而不得不在 2018 年放弃。赶超之难在于新浪微博的免费使用,而客户迁移到腾讯微博却是有成本的,迁移成本不只是下载和熟悉新软件所花费的时间,还有新浪微博上关注的对象和粉丝的损失。2011 年腾讯发布与微博不同的微信,这才打开一片新的天地。微信的崛起并不意味着微博的末日,用户注册微信的同时保留了微博,因为两者存在差异,无法完全相互替代。


眼看微信火爆,阿里不甘落后,于 2013 年隆重推出自己的社交产品“来往”,不料却重蹈前人同质化的覆辙。来往被疑为是微信的姊妹版,连 Logo 看上去都似曾相识,完全不能撼动微信的根基。待到阿里另辟市场,于 2015 年正式发布面向企业的沟通平台“钉钉”,方大获成功,在社交媒体的竞争中扳回一城。


规模不可怕,可怕的是同质化,是缺乏创新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创新也意味着精确产品的定位,在细分领域打开自己新的市场。继续做同质化和模仿竞品的东西,难怪“创业九死一生”。

平台

首先什么是平台,作者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 平台是供应商和客户互动的场所

  • 平台的使用者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的价值


很多公司都是通过补贴来创造的用户规模,比如瑞幸、拼多多、单车、微信读书等等。在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面前,理性的消费者只认钱而不认人,规模没有给这些大公司带来安全保障,反而有可能让它们陶醉在天下无敌的幻景中,忘记了护卫平台的首要任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平台要建立自己的壁垒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 对平台用户有价值

  • 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这里作者提到的另外一个概念——技术洞见:


所谓技术洞见,是指以创新的方式应用科技或设计,实现生产成本的显著降低,或产品功能和可用性的大幅提升,与同类产品拉开距离。


新旧零售都是零售

首先还是阐述概念:


  • 电商:向供应商采购,卖给消费者,赚取零售差价。京东,苏宁,亚马逊

  • 店商:沃尔玛,家乐福,永辉等实体超市

  • 交易平台:淘宝,美团等各类第三方撮合平台


前两年长尾电商火爆,简单来说长尾就是那些销售量常年较小的商品被认为比头部的商品更有价值,理由就是这些低销量商品加起来会比头部的多,所以零售商们应该维护尽量多的 SKU,而不是什么好卖就进什么。


尽管缺乏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我们也有理由怀疑,长尾电商就是一个社会净值小于零的商业模式。


常年卖不掉的东西都能被集体炒起来,可能这就是互联网的神奇之处吧。对虚拟商品这可能没什么成本,但收益也微乎其微,但实物商品简直是噩梦。按需生产和订购不好吗?作者反对引入了互联网就自称新零售,归根结底还是得开店卖货(便利蜂就比 711 新吗?手动狗头)。作者在此也给出了一个合作的思路:


对于大型互联网公司,一个可选项是与传统零售商结成战略同盟,自己专注技术开发和流量导入,将实体店的运营交给合作伙伴而不必越俎代庖,这样形成线上和线下密切配合的格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我联想到了拼多多和国美的结盟。这本书出版之前,还没这档子事。

金融和工业 4.0

书中也顺带分析了当下十分火爆的几个方向。作者认为 P2P 的崩塌是必然的,因为线上的网贷公司没有能力做完善的风控。金融业的本质在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风险控制之难,难在信息不对称,资金的供应者(出借人)不了解资金使用者(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违约风险。降低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是金融业应该为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


也为金融业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事实证明,小微金融大有可为,关键要有正确的思路。服务小微企业必须依靠分散的、多样化的和本地化的民营中小金融机构,面向社区和当地企业,借助移动互联网和当地的社会网络,降低信息成本、风控成本和违约惩罚机制的成本,终极目标是降低利率,让金融服务触达尽可能多的基层经济细胞。


考虑创业的朋友可以调研一下这个方向。


互联网如日中天的发展让工业领域减少了大量的关注度和声音。工业需要很强的细分领域知识和行业背景,而互联网希望万物互联,这本身就产生了矛盾。互联网的产品推倒重构是家常便饭,但工业流水线一旦建成可能需要使用几十年,改造成本都很大,要重来更是不可能的事。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作者认为可以分层:


  • SaaS:应用层,厂商自己开发

  • PaaS:平台层,为应用层提供通用的技术支持

  • IaaS:基础设施层,网络,数据库,容器等


互联网的厂商可以做 PaaS 和 IaaS,这是他们擅长的,具体细分到行业还是得由行业自己根据自身的积淀去开发适合自己的东西。相对于“互联网思维”,工业互联网更需要“行业思维”。

尾声

有意思的是,2019 年初,按营业收入排名的世界十大公司都是零售、石油和汽车等传统行业,科技公司没有一家入围,科技公司在市值上的超越基本上靠高估值,也就是投资者评估的价值


作者这有点唱衰互联网的意思,难免有些片面了。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新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和经久不衰的动力,是效率提升的根本来源,虽然科技公司没有入围,但科技公司提供的技术早已改变这个世界,也间接帮助了这些前十的公司。


以上就是全部的内容,也混入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我知道现实远比书中复杂,不过这本科普小册子还是推荐大家看一下,尤其是像我这样的 Java/go/php/js 打字员。

用户头像

ES_her0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18.03.21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打字员为什么要去看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