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5G 进京 “赶考”记:“占得上、保持稳、体验优、信号好”四道考题,分别打几分?

用户头像
脑极体
关注
发布于: 2021 年 05 月 21 日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到了全国学生们最紧张的日子:高考。考试,似乎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刻入了华夏人的 DNA。

古代,科举考试就曾吸引各地考生在初春时节远赴京城,追求“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多年之后,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 5G 也在春天完成了一次“进京赶考”。

前不久,6 家重量级媒体在北京大风、沙尘蓝色预警天气的恶劣环境,以及返程高峰的高负荷网络情况下,对北京联通的 5G 网络进行了一次考核,一共完成了 4 大类网络指标测评和 8 项 5G 业务体验,让首都北京成为了高质量、高标准 5G 网络的代名词。

回顾几年前大多数人还只能通过测速软件、下载视频等传统方式,来展示 “氪金”效果。这次“赶考”,史无前例地从普通用户角度和多个体验维度,全面考察 5G 网络的综合能力。

在 5 月 13 日北京联通 &华为 5G Capital 网络测评发布会上,媒体测评体验日中每条体验路线的 12 个网络指标也正式发布。


其中 “占得上、保持稳、体验优、信号好”的 4 个指标,平均结果分别为:5G SA 时长驻留比 100%,5G 掉线率 0%;下行低速率占比 0.35%;5G 良好覆盖率 98.75%。

今天我们就来打破砂锅问到底,看看这个严苛的 5G 测评究竟是怎么测的,为什么会选择用这四个指标来考察 5G 网络能力?也借此机会,审视运营商对 5G 标准及体验的差异化理解。

谁是 5G 出题人?

我们知道,各个运营商、设备方等都有自己的测评工程师,为什么还需要面向公众、由媒体来进行这一次 5G 体验大考?选择“占得上、保持稳、体验优、信号好”这 4 个直接跟用户体验相关的指标,背后有何深意?

这里有必要先回答一个问题:谁是 5G 的出题人?

经历了数年发展, 5G 网络建设进入爆发期,终端覆盖及在网人数快速增长,要解决的已经不再是能不能用、是不是比 4G 更快的问题,而必须去满足 C 端、B 端等多样化场景下的差异需求。

千行百业、形色各异的用户,就成为了 5G 真正的“首席体验官”

这时候,传统的网络质量测评逻辑就显得有些滞后了。

一方面,此前的 5G 测评,主要集中在覆盖率、质量、接通等维度上,不同运营商对速率、基站数的定义都各不相同。基站按照大小、射频模块安装位置等,统计标准并不一致,看不到运营商的真实水平,也对消费者选择 5G 网络的参考意义不大。

此外,一流的 5G 网络光有规模还不够,还要做到前端、后端、toC、toB 四方面的能力相一致,综合决定了一张网络的质量,而这些指标此前很少进入公众的测评视野。


当 5G 建设从相对粗犷建设,进入到精细建设阶段,如何评估一张好的 5G 网络,自然也需要引入更加多元化、体验层面的评测标准。

北京联通“眼观 6 路,体验 8 方”的评测,涵盖商圈、体育、旅游等多方面城市功能区,正是围绕用户体验的核心坐标系,来构建一整套 5G 网络的评测机制。

那么,哪些指标共同决定了用户对 5G 网络的价值感知度呢?

在 5G Capital 网络测评发布会上,关于 5G 网络的稳定性,给出了“占得上、保持稳、体验优、信号好”四个方面,以及细化的 12 项指标,也成为 5G 网络质量的四道必考题。

大家在评判和选择 5G 服务时,不妨对照这四大考点来一一审查。

占得上:一道不容有失的填空题

让用户能够“占得上”,是一张优秀 5G 网络的基本修养。

试想一下,如果花钱开了 5G 套餐,手机依然只有“4G”标志,5G 网络服务时有时无,岂不是买了个寂寞?

还记得 5G 刚刚来临时,为了争当“第一个升级到 5G 运营商”, AT&T 甚至玩起了偷梁换柱的游戏,把 4G 改个名字为“5G E”,让很多用户以为,有个狂拽炫酷的“5G”标志就比别人先用上 5G 了。显而易见,“占得上”对于吸引用户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但话说回来,“占得上”不仅仅是让用户的移动终端收获一个“5G”标志,而是要让信息服务切切实实地跑在 5G 网络上。


除了 logo 之外还能看什么?这次网络测评就给出了量化指标。

手机是否“占得上”5G 网络,至少要包含两个指标:5G 时长/里程驻留比,即终端在多长时间、多大移动范围内,能够一直跑在 5G 网络上。

以 5 月 6 号的路测为例,非常巧合地遇到了北京的沙尘天气,即便是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北京联通的 5G 网络在 6 条线路、全程 124 公里的评测表现,里程和时长驻留表现均是 100%。

也就是说,北京联通的 5G 用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以零时延的速度接入最先进的 5G 网络。

“占得上”,相当于一道不容遗漏的填空题,既要求 5G 网络全覆盖,还考验运营商的优化水平,借助精妙得当的网络测量、接入门限控制等,提升网络驻留的效果。

对于消费者来说,切记 5G“占得上”既要看 logo,更要看“疗效”。

信号好,一道来自人民的选择题

我们继续把目光聚焦在手机顶部的通知栏。

4G 时代,信号好不好对于大众选择运营商影响极大。如果到了郊外或者山区就不能够正常打电话、发短信、上网了,那我要这网有何用。5G 网络自然也要尽最大可能地保证信号质量。

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 5G 信号满格,网络体验一定是最优呢?不一定。比如说基础网络中两个基站相互干扰,也有可能出现信号满格但上不了网的情况。

那么,怎样来判断 5G 网络是否“信号真满格”呢?

坦率来说,世界上并没有任何情况下都完美的体验,真正的“信号好”=用户需求满足程度-用户的期望值。当用户参考官方发布的良好覆盖率,期盼的是无远弗届、无处不在的强信号时,一旦出现弱信号,就会因体验不达预期而感到失望与愤怒。


所以眼尖的朋友可能发现了,这次发布的 5G 测评指标中,除了常规的 5G 良好覆盖率之外,还特别提出了 5G 弱覆盖占比、5G 差质量占比。

比如在媒体测试中,即便是大风扬尘的恶劣气候条件下,6 条线路的平均 5G 弱覆盖占比为 0.09%,5G 差质量占比为 1.19%。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比起最高速率能冲到多少,业务能够持续且稳定地在线,才是减少负面情绪和意外情况的发生。这时候,弱信号占比就是一个更具参考意义的指标。

如果弱信号占比高,良好覆盖面不足,用户体验肯定不够理想,比如太弱就会出现业务中断、视频卡顿、游戏延迟等等。

对于用户来说,毫不犹豫地选择弱信号占比低的运营商,意味着会更少遭遇信号不佳的困扰,得到一张“信号真满格”的网络,5G 冲浪始终有强劲信号保驾护航。

体验优,一道投资收益的计算题

解决了网络及信号两大基本前提,接下来就到了观众姥爷们喜闻乐见的“测速”环节。

打开社交媒体或小破站,5G 究竟能有多快,依然是评测 5G 网络最直接、最吸引眼球的方法。

这种依靠下载视频看 5G 速率的方法,只能体现测试地点 5G 下行速率这一局部指标,就像通过涂抹苹果来测试护肤品抗氧化能力一样,有用,直观,但不够全面。

在此次北京联通联合华为发布的网络标准中,也对“体验优”提出了更多元的要求,包含了下行平均吞吐率、下行低速率占比、上行平均吞吐率、上行低速率占比四项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下行能力是以“下行低速率占比”来体现的,这就很有意思了。

以往我们总是依赖于能不能一秒下电影、拼手速抢红包、加载视频无卡顿等等下行表现有多高,来形容 5G 网络有多好。“下行低速率占比”看重的则是接收数据速度较低的可能性有多大。


正如北京联通副总经理杨力凡所说,“如果请大家夜里 4 点测试,那会比现在的结果还要好很多,但这没有意义,没有实用价值。我们更希望体现真实的感受”。

“下行低速率占比”的指标,正是希望反映出,在摩肩继踵的一号线早高峰上、在人潮汹涌的体育场馆内、在密集的机场高铁内……使用 5G 网络接收数据、下载文件、观看视频等等应用是否依然能顺畅无阻地完成。

在媒体测试中,6 条线路全程下行低速率占比仅为 0.35%,一位媒体老师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用手机实时下载视频,发现 5G 网络下完成下载后,4G 网络的下载进度条只走了不到 20%,整网表现确实达到了十倍于 4G 的设计规划。

除了常规的高速下载业务,全程高清直播、实时视频 0 缓存观看、大型云游戏在线畅玩、大文件传输、多路超高清视频会议、AR 互动等等 5G 业务,也都在北京联通的 5G 网络上全程无卡顿完成,与 4G 网络拉开了明显差异,体验上实现了真领先。

正是这些高频使用且极易遭遇不爽的地方,被最大程度地改善,带来更爽的体验,才能让更多人愿意拥抱 5G,从而带来好的商业回报。

所以说,“体验优”,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入网决策,也是一道决定了运营商投资回收的计算题。

保持稳,无法模棱两可的是非题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觉得一个占得上、信号好、体验优的网络,已经足够令人疯狂心动了。

但一切美好体验,如果遭遇一场“掉线”,可能就会化作乌有。

试想一下,用户正在打一把联机游戏/接通视频会议,却因为掉线或延迟而变成了“坑队友”,那么网络承诺再多也全部白搭。

这意味着,一张好的 5G 网络不仅要在某一个业务、某一个时间点上做到极致,还要让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能够在长时间周期内连续、稳定地支撑用户联接。

Yes or No,是否稳定保持在线,是一道 5G 网络必须解答的是非题,没有模棱两可的可能。

一张“保持稳”的 5G 网络,包含 5G 接入成功率、5G 掉线率和时延三项指标。

接入成功率和掉线率很容易理解,测试结果表明,6 条线路全程 5G 接入成功率为 100%,5G 掉线率为 0%。那么,“时延”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这就要提到 4G 和 5G 的核心差异之一。为了满足新一代移动通信业务的需求,5G 系统的时延必须比 4G 小得多。以 URLLC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业务来说,无人驾驶、远程医疗、云游戏等要求的时延很低。


其中,云游戏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可以无需下载大容量客户端,直接畅玩 3A 游戏大作,将大量渲染、计算工作放在云端处理。在测试中,一位媒体老师直接将某款云游戏的画面调到最高像素,在高度移动的车内开了一局。灵活的操作借由北京联通时延平均为 8.5 毫秒的网络实时传输,最终拿下了本场的 MVP。

面对这一挑战,北京联通副总经理杨力凡开玩笑说:我们最害怕的 ToC 业务就是云游戏,如果可以把它应对了,那么别的 ToC 领域就没什么(难度)了。

有意思的是,北京联通的 5G 网络在时延上与 4G 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得益于 5G SA 独立组网全面商用。相比复杂度高的 NSA 非独立组网,“专网专用”的 SA 独立组网能够充分发挥出 5G 架构的优势,为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高清直播、远程控制、云游戏等业务提供了网络保障。

持续奔跑在这样一张零掉线、低时延的网络上,成为 5G 网络区隔于 4G 的差异化赛点。


“占得上、保持稳、体验优、信号好”四道考题,代表了一种以用户为重心的网络测评思路,不光要做得好,还要让用户感知得到、收获惊喜。

另一方面,网络体验也是 5G 的第一生产力,只有让每一个用户都能感知到的好 5G,才能吸引消费者用钱包和流量投票,真正拥抱 5G 时代,帮助运营商进入“投资-回报”良性周期,兑现 5G 商业价值。

最先完成大考的北京联通,也就成了运营商“课代表”,孵化出过硬的现网测评标准。

往前追溯,会发现一些草蛇灰线的伏笔其实早就埋下,比如北京联通与华为联手的 5G Capital 创新探索中,坚持先行一步,打造 5G 终极形态的 SA 网络,为网络质量奠定基础。

围绕用户体验和应用场景进行网络规划、建设与维护。基于精准目标和场景化建网,让不同行业和用户感受到 5G 真正有所不同。

正是这样追求卓越的建网理念,才有了北京联通在用户体验上的极致领先,在商业上的快速增长,进入了 5G 投资回报周期的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一张卓越平衡的网络,能够支撑 5G 应用的蓬勃创新,加速催生出新的应用,驱动消费者行为模式的转变。


回顾从 1G 到 5G 的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如果说“追赶”是 1234G 时代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核心要义,那么引领 5G 建网标准,则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一个完善且公允的测评标准,是行业及用户都渴盼的,也是无法一蹴而就的长期征途。随着这次四大类 12 项指标的 5G 网络标准出炉,新标准,新网络,也推动着运营商们进入“5G 考试”的下个阶段。

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

用户头像

脑极体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0.06.12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5G进京 “赶考”记:“占得上、保持稳、体验优、信号好”四道考题,分别打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