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人形机器人发展路线之争:“大脑”优先,还是“运动”优先?

作者:机器人头条
  • 2025-03-21
    山东
  • 本文字数:2942 字

    阅读完需:约 10 分钟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公众号“Robot 猎场备忘录”运营团队最新原创报告(共 210 页)



说明:欢迎约稿、刊例合作、行业人士交流行业交流记得先加入“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后添加(微信号:lietou100w)微信,备注“称呼+所在公司+职位”或者“已加入星球”(非备注,不添加);若有侵权、改稿请联系编辑运营(微信:li_sir_2020),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正文:

近日,图灵奖得主、Meta 首席 AI 科学家杨立昆在一档播客节目中“炮轰”人形机器人,他表示:“过去一两年里,成立了很多机器人公司,他们制造人形机器人和类似的技术;很多人形机器人演示令人印象深刻,但实际很蠢;它们不能做人类能做的事情,不是因为它们缺乏身体能力,而是因为它们根本不够聪明,无法驾驭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杨立昆还提出,很多这样的公司都寄希望于 AI 在未来 3 到 5 年内会取得快速进展;他们预计到他们准备好大规模生产和销售这些机器人时,AI 的进步将使它们足够智能;然而,杨立昆认为这是一场豪赌,他无法确定这是否能在三至五年内实现。


小编观点:大模型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人形机器人企业仅依靠科技大厂大模型赋能,远不能在万亿人形机器人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强大的 AI 能力将是必需项;而对于绝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创企,“大脑”层面是核心壁垒不是不知,而是无能无力,只能退而求其次研究运动能力后续依托科技大厂或者高校 AI 层面技术开源。。


这也就导致了,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乱象之一:重“运动”,轻“大脑”


高盛集团于 2025 年 2 月 20 日发布最新人形机器人研报:Humanoid Robots III:The supply chain dynamism 因提到“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转折点尚不明确”,被指责有唱衰人形机器人赛道嫌疑;并在后续针对[宇树科技]专题报告中,表示:宇树科技旗下人形机器人硬件表现稳健,但仍未准备好履行功能型任务;此番言论,更是被一众网友认为是阴谋论;当然有一定成分在,但不可否认也点出了行业现状。


有关高盛最新研报解读,查看往期文章:深度解读「高盛」人形机器人最新研报:核心供应链企业梳理和投资分析(附报告)


人形机器人赛道现阶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政策扶持、资本宠儿,人形机器人赛道广大前景毋庸置疑,但是风口之下也需要思考一下,诸多人形机器人产品现阶段真的能做“有用”的工作还是仅仅是大玩具,“能跑能跳” ≠ “能干活”。


其实结论很容易得出,仅需要参加一次人形机器人大会,现场看一下人形机器人现场实操,而不是仅仅通过企业宣传片。


全球市场,针对 ToB、ToC 市场,目前并没有实现商业闭环;要论全球目前全球双足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最高的企业,国内[宇树科技]绝对名列前茅;[宇树科技]是目前少有的通过销售旗下双足人形机器人实现营收的企业,也是目前全球双足机器人出货量最多企业,尤其是海外市场,据官方透露销售量已数百台;但目前仅仅是针对科研场景和科技爱好者,纯粹的卖硬件本体,并没有产生真正 AI 层面突破,更多原因是产品先发和供应链价格优势;当然公司也在探索 ToB 工业场景(车企),但目前并没有太大进展。


有关人形机器人企业优选落地场景及进展,可查看往期文章:ToB、ToC or ToG,全球人形机器人产品优先落地场景梳理!


[宇树科技]旗下人形机器人 H1 和 G1 在运动能力已处于行业头部,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硬件派入局者典型代表,但是人形机器人必须从‘能跑能跳’转向‘能工作’,拥有泛化的智能操作能力才是下一代机器人竞争的核心,而现阶段很少看到 H1 和 G1 泛化能力的展示(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公开表示,目前在 AI 层面投入很少)。


随着[宇树科技]旗下 16 台人形机器人 H1 登上 2025 年蛇年春晚瞬间火爆海内外(其实,优必选旗下人形机器人早就登过春晚了且多次),公司当之无愧成为 2025 年最火人形机器人公司,在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和人才市场受到各方关注。


[宇树科技]春晚爆火后,旗下人形机器人 G1 凭借跳舞视频、720 度回旋踢等视频,展现其无与伦比的运动能力,再一次风靡网络;其他人形机器人接连跟进,纷纷展示旗下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众擎机器人]凭借旗下人形机器人 SE01 完全拟人的直膝步态行走能力,进入大众视野,更是凭借旗下人形机器人 PM01 前空翻视频,成为继宇树科技之后第二个凭借运动能力爆火的人形机器人创企,并获得来至中东投资者近 2 亿元资金;公司创始人赵同阳接受访谈时,表示:每天投资者络绎不绝的来公司,洽谈投资事宜。


“直膝行走”、“跳舞”、“跑步”等运动能力展示,而双手抓取能力、泛化能力似乎已并非必需项,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似乎陷入“炫技”死循环,瞬间拉回[波士顿动力]年代,而这种炫技似乎和商业化落地场景关系不大;Agility Robotics 旗下双足机器人 Digit 采用鸟类的反膝设计却完全没有影响其率先实现商业化运用。


人形机器人最终可用,要做到四个可达:第一,移动可达,想让它去哪里就去哪里,包括避障;第二,操作可达,能抓什么就可以抓什么,或者把一个物品放在指定位置;第三,语义可达,比如拿苹果是为了榨;第四,价值和智慧可达。


而现在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似乎仅仅做到了遥控可达。


近期[智元机器人]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卷”9.9 万元价格战没意义, AI 大模型(智能化)才是核心;更是表示:AI 能力将来会是区分机器人产品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机器人发展到最后,比拼的就是 AI 能力;而机器人公司不做大模型是没有未来的。


小编往期文章:人形机器人创企九死一生:商业化卡点梳理有从 AI、算力、数据、工程化能力、制造能力、整合能力、资金等层面分析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


小编视角:“能跑能跳” ≠ “能干活”,专注于“炫技”而不具备强大 AI 能力,仅依托开源,终究无法长远;重“运动”,轻“大脑”是现阶段技术发展路线的乱象之一。


.. ... ...

本文仅列举国内人形机器人重“运动”,轻“大脑”乱象层面部分内容;接下来,小编继续从政策层面、产业基金、人形机器人赛道入局派系、人形机器人企业实际商业化进展、产业派大佬入局现状、技术壁垒等多层面,盘点全球(含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现况以及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乱象。

... ... ...

本文内容仅展示一部分,更多详细解读,扫码加入星球,查看完整版文章:【原创】盘点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乱象:被马斯克带偏的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为什么感觉人形机器人企业大多在中国,并深度了解“具身智能 &人形机器人”赛道

注:深度了解“具身智能 &人形机器人”赛道,加入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交流学习

——

近期精选文章:


1、黄仁勋:人形机器人在内,仅有三种机器人有望实现大规模生产!马斯克:YES!!

2、多家顶尖科技大厂,进军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

3、人形机器人创企九死一生:商业化卡点梳理

4、自动驾驶行业精英,正疯狂涌入具身智能赛道!

5马斯克:相较于软件算法,本体结构设计才是人形机器人规模量产关键!!

6、投具身智能大模型还是人形机器人本体,资本面临两难抉择

7、马斯克惊叹!消费级机器人有望在2025年掀起融资潮

8、2025年,全球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将实现初步商业化!

9、ToB、ToC or ToG,全球人形机器人产品优选落地场景梳理!

10、知名人形机器人公司创始人离职!千台量产能否如约完成?

11、人形机器人构型之争:五指灵巧手 or 夹爪,双足 or 轮式

12、浅谈,华为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13、北京、上海,争当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第一城”!

发布于: 刚刚阅读数: 7
用户头像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2024-11-28 加入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人形机器人发展路线之争:“大脑”优先,还是“运动”优先?_科技_机器人头条_InfoQ写作社区